框架理论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

2018-04-23 00:00张红玉
大观 2016年1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张红玉

摘要:框架语义学是认识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 翻译不仅仅是译者理解源语文本的过程,同时还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源语文本场景或重塑源语文本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笔者提出了适用于科技英8语翻译的策略,并对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为科技英语翻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框架理论;科技英语翻译;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是人类发展史中一项比较久远的活动,一直以来学者对翻译的研究从未中断,人们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同时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试图找到翻译的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翻译活动。翻译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文学文本翻译;一种是科技文本翻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科技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翻译也成为中国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分支。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翻译,大多数研究是从功能方面和语用方面,也有少数从认知方面进行研究,但相对前两个而言认知方面的研究是少之又少。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框架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利用该理论对翻译过程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将简单介绍框架理论,主要是介绍Fillmore的观点,之后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提出翻译的三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科技英语翻译也同样适用。

二、框架理论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观点。作为一种综合考虑了语境、原型、感知、个体经历的意义理论。框架语义学,又称场景-框架语义学(scenes-and frames semantics),为Charles Fillmore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所提出。Fillmore 基于语言学的语境概念、认知心理学的原型概念、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框架概念,认为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一定的背景知识体系,该体系反映理解者的经历、信念和实践(Fillmor e &Atkins1992;:76)。意义的参照体系在Fillmore 的理论中称为“ 场景”(scene),后又改称“ 框架”(frame)。意义的获取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按照框架理论的观点,理解语言意味着根据语言的使用环境,从大脑的储存库中调出相关的记忆,即从我们的知识体系中选择恰当的框架;框架相当于一种“ 心理画面”(mental picture),理解一个词语,就是我们在唤起恰当的心理画面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所指向的那一部分。

框架语义学本身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源语语篇产生的场景、框架和激活的场景、框架这一视角为翻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

三、框架理论下的翻译策略

在框架语义学语义和Fillmore 的场景理论下,可将翻译过程解释为译者按照原文的语言形式(框架),结合自己的有关经验和知识基础,由此构建出与原文框架相一致的场景,然后找到描述此场景的合适的目的语框架来。对于科技英语翻译而言,就是译者要用简洁规范的汉语把原作的科技内容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根据框架理论,笔者认为翻译策略主要有三个:框架增加、框架删减和框架转移。

(一)框架增加

根据框架理论,翻译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然而,两种语言都有其各自的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为了实现意义传达的有效性,就需要增补一些框架元素来表现原文的场景。当译者增加某些框架元素或者增加框架内容之后,更容易在读者的头脑中引发与原文场景相符或相似的框架,使读者的理解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例1.Most of the vapor turns to liquid in the condenser and returns to the flask.

大部分蒸汽先在冷凝器中转化为液体,然后再回到烧瓶中去。

例2.Electronics is based upon an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world.

电子学是以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

分析:例1中加入了表示过程时间顺序的框架,源语文本只是客观的陈述了蒸汽的情况,译者应该译出这种过程顺序,使读者能够更清楚的了解蒸汽的转化回炉过程。例2中加入了表示对象的框架,由于英汉的表达习惯不同,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有可能省略主语或者宾语,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以达到理解的最佳效果。

(二)框架删减

译者的责任是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原文的场景,激活读者脑中的框架,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表达原文的内容,使目标读者和源语读者能有同样的理解,译者有时不得不牺牲一些词义或者框架元素来表现原文的场景。因为科技英语文体的句法结构严谨,语气正式,陈述客观,逻辑性强,所以哪些框架元素需要删减需要由译者根据原文场景的逻辑性进行判断。当不必要将原文场景中的全部内容一一呈现时,适当的框架删减就会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例3. A salt results when a mental takes the place of the hydrogen in an acid.

当酸中的氢被金属取代之后,就生成盐。

例4. It was not until the 19th century that heat was considered as a form of energy.

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认识到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分析:例3中省略了表示量词的框架,汉语中在形容物体的形成过程时往往不会加上量词,这种翻译会更容易在中国人的脑中激活相同的框架。例4中省略了强调句的框架,英语中表示时间状语时往往放在句末,而汉语常常放在句首。这种表达习惯已经能够突出是十九世纪这个时间,所以没必要再次强调,这样只会给读者造成困扰。

(三)框架转移

由于翻译中两种语言系统表达方式的不同,同一个意思的句子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在词性、句型、结构上不完全对应,这时译者应发挥其创造性,根据原文场景,组织符合目标语读者理解的表达。译者常用到词类转换、句子成分转换、主被动转换、长短句转换和各种状语从句的转换等等一系列框架转换,以实现原文场景和译文场景的一致以及译文表达意义的准确性和明确性。

例5.Let us have a good look at Fig.2 showing how heat makes objects expand.

让我们仔细看一下图2,它说明热如何使物体膨胀。

例6.Fricion can be reduced and the life of the machine prolonged by lubrication.

润滑能减少摩擦,延长机器寿命。

分析:例5中把原文的从句译成了分句。汉语一般不用长句,因此英译汉时,我们应该把英语较长的句子成分或不易安排的句子成分拆开来,译成汉语的分局,以使译文层次分明,符合汉语的习惯。例6中把被动句译成了主动句,这时就发生了框架转移。因为英语多被动句汉语多主动句,如此翻译更易于读者的准确理解。

四、结语

翻译的框架语义学视角,使译者能够从认知层面在源语和译语之间进行认知结构的转换,能够更好地将文章的意义传达出来,从而使译文和原文形成一种认知对等关系,从而提升译文的质量。笔者希望通过该理论为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处理及相应的翻译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Fillmore,C.Frame Semantics[A].In D.Geeraerts(ed.).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s[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82.

[2]Goffman,Erving.Frame Analysis[M].England:Peregrine Books.1995.

[3]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李福印.认知语言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03)

[6]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