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感知:国际媒体眼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04-23 03:26张励黎亚洲
世界知识 2018年6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张励 黎亚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深入思考和把握当代世界潮流、洞悉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一夕之功能成,亦非一己之力能至。”这是习主席在向全球释放充满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号时所强调的。这也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全球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号后,国际媒体对此信号的感知程度到底几许?信号与感知之间是否有距离?未来,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号发射与全球共建之路又该如何铺开?

2018年1月24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出席并发表致辞。

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知

笔者以英文、法文为主要语言载体,搜集整理了2013年至2017年间涵盖五大洲30个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中的近百家知名媒体、网站上关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与评论,其中包括美国的《纽约时报》《连线》《外交学者》,英国的《卫报》《路透社》,法国的《世界报》《欧洲时报》,日本的《日本时报》,新加坡的《海峡时报》,等等。总体而言,国际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面感知(83.14%)远远多于负面感知(13.25%),中性为3.61%。与此同时,国际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感知特征需要我们识别。

第一,以联合国为代表的重要国际组织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响应与认同。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认为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解决我们当前面对的复杂全球问题,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中国方案。2017年1月,联合国大会第71届会议主席彼得·汤姆森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层会议上致闭幕辞时也表示,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愿景。同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同年11月,在第72届联大负责裁军和国际安全事务第一委员会会议上通过的“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中,再次纳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共同利益,中国智慧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第二,世界各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感知日益加深。从国际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与评论中可以了解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中国试图与其他国家形成一种共同繁荣特殊关系的努力。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处理诸多跨国界性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中国对全球未来发展的责任担当。国际媒体多从中美两大国的比较视角出发来解读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担当。在全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选择了“美国优先”的外交发展策略。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强调世界应走到一起,为人类建立起一个共同的未来,共同实现发展;追求平等,建立伙伴关系而不是联盟的做法,被视为中国正在全球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包容治理体系的明证,体现了对于全球未来发展的责任担当,更被称为“习氏外交”(Xiplomacy)。

第四,与中国关系基础较好的国家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知认同远超他者。根据笔者采集的报道与评论样本来看,发布、报道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多的三个国家为美国、法国与巴基斯坦,分列总数的18.07%、15.66%、9.64%。而其中政府或国际组织官员,高校、智库或者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记者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报道的三大主要群体。排除美国为全球重要的媒体发布国家的因素外,法国和巴基斯坦,尤其是巴基斯坦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评论与发布消息的数量远远超过英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日本、印度等与中国关系基础一般的国家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与评论数量不多,且多为负面感知。

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号发射

基于上述国际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态度调查与感知特征分析来看,各国整体上对其表示接受、支持与理解,信号得到了正确的感知。但从所搜集到的报道与评论样本来看,中国在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号发射与全球共建过程中仍要注意处理好几对“距离关系”。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智慧挖掘与对外阐释的距离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信号传播上经历了一段过程。中国官方曾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翻译为“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一些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翻译还有“Common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Community of Destiny”“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等。从当时的国际媒体感知来看,无论哪一种翻译都很难使人立即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之后中国正式将其翻译成“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其含义一目了然。而未来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次理念信号传播上,包含着更加丰富和有韵味的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例如“无内无外”“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以和邦国”“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将这些智慧信号传递给全球并使之感知、理解与接收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这也需要中國政界、学界、新闻界等积极在国际媒体上进行阐释,把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解释权与主动权。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理论宣介与全球实践的距离关系。从国际媒体的报道与评论来看,绝大部分的政界、学界、其他社会阶层接受与渴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同时,他们也对于中国将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何种内容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示强烈的关注,他们更倾向于看到一张时间表以及项目清单。而中国很难在短时间或者以他们期望的时间表与项目清单方式来予以反馈。但中国可以采取类似“早期收获计划”的方式,以消除他们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设想与实践推行之间的落差感。同时也可以避免小部分国际媒体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的一些战略、政党思想的生搬硬套与过度解读。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老伙伴支持力度与新朋友呼应的距离关系。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号发射,需要被其他国家正确感知,得到呼应乃至支持。从现有的国际媒体感知上看,联合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响应可以被看成是标志性的呼声与支持。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等老伙伴的热烈响应也是一种正向反馈。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定位是全球,因此不仅仅需要在原有基础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得到支持,更要在基础一般的国家或地区听到呼应与支持。因此,只有在基础较好与一般的国家或地区同步建立起区域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型,才能树立信心并相互连接,最终达成全球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内探索深度与世界理解程度之间的距离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深度与世界理解程度之间的距离,体现在理解距离、兼容距离、感召距离三方面。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已经从各个学科、角度进行构建,而国外媒体与社会的反馈、研究仍停留在概念与粗浅的体系认识上。这是因为在理解方面,中国的探索更多从一种自我理解的角度出发,与外界的互动不多;在兼容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在全球多样化的国家、文化与领域中得到普遍接受、适用,并进行话语对接,仍在探索之中;在感召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治理方面的新星,但大多数国家仍对其持观望态度。有鉴于此,未来中国在国内探索与促进国际理解上应同时发力。

(作者张励为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作者黎亚洲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