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视域下生活化课堂研究

2018-04-23 01:09丁丽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核心素养

丁丽君

摘 要 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界定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包括的四大要素,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会对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中国教育史上有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以此来应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变革。为此,笔者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例,探讨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视域下生活化课堂研究,主要包括厘清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巧用教学方法以及形成全方位育人模式四个方面。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1厘清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从“三维目标”转变为核心素养,不论作为教育理论者,还是一线的教育实践者,都要厘清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笔者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存在诸多困境。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

笔者认为,现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三维目标”与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区别:首先,是内涵的区别。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思政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思政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次,是定位的区别。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主要是基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下着重回答了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基于培养目标下着重回答了通过教学后全面发展的人是什么样的,即具备了哪些核心素养。

但我们不能完全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诚然,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决定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将培养目标具体化、清晰化,由此使得教学目标变得更加有的放矢、有据可循。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来看,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从“四大核心要素”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细化教学目标,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影响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内部的关系进行分析,“三维目标”原本就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學目标。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中来看,仍有不少教师习惯将“三维目标”人为地割裂为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这类做法多数是出于应试的考虑,这就容易导致在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后,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然而,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受制于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笔者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培育为例,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不同层次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状况不一样,政治认同的强弱存在差异。同时,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停留在政治认知层次,政治情感较弱,政治参与较少。第二,高中生政治认同一方面受到国外影响,全球化对高中生的政治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受到国内影响,主要是受到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与管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三,2015年至今,大多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政治生活》展开,通过情境选取、议题设计来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第四,从培育时间分类,可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认同培育策略分为课前策略、课中策略、课后策略;从培育层面分类,可将其分为政治认知培育策略、政治情感培育策略、政治行为培育策略。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对核心素养进行合理分层,并通过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我们还是以政治认同培育为例,政治认同可以拆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分别整理、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中关于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内容,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同理,我们也可将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培育进行合理的拆分,分别从教材等教学资源中整理、归纳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教学。诚然,教学目标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离不开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巧用以及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形成,笔者将在后文中进行逐一探讨。

2“生活即教育”——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存在在生活之中的,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和生活是同一个过程,不应该分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所接触的事物,观察其思想、行为的变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具有公共参与的学生应该能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律,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乐于为人民服务……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笔者认为,生活化的课堂就是立足学生生活,基于教材,融合学生生活内容与教材内容,旨在回归生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公共参与素养的课堂。

以人教版《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中“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为例,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笔者通过引入淘宝“双十一”网购节的案列,串联起课堂教学所需要完成的三个原理内容的学习。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比分析网购销售额与包装污染的关系、分析包裹自提柜的“新麻烦”、分析全国销售额占比与购物车采购情况,逐步从回顾原理内容出发讲授其方法论意义,即一分为二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及统筹兼顾和适当安排三个方法论意义。

这个案例的设计理由有以下几点:其一,淘宝“双十一”网购节是年轻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学生群体,学生群体是网络购物的主力军,因此这个案例教学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家庭成员的参与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性正是参与公共生活良好性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家长的有效参与性,设计相关的问题,搭建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培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其二,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应该立足生活,哲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课堂教学时,必须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教学。更进一步说,就是要通过高一、高二所学习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毕竟,学习哲学的意义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后者,即改造世界是更为重要的。简而言之,这个案例的设计就是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生活引入教学,尽可能使现实生活成为教育的中心,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合到课堂中、生活中。

笔者认为,以“生活即教育”,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能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设计教学,就能在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之间建立起一座有形的桥梁,而且这座桥梁的核心元素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立足学生生活,就不能忽视学生生活的家庭和社区;基于教材,就是要重塑教材的生命力;融合学生生活内容与教材内容,就是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提升公共参与素养的生活化课堂。

3“教学做合一”——巧用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也是其“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曾形象地比喻道:“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就是要求教师灵活地使用各类教学方法,以此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其中,行动,即“做”是“教学做”的核心。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启发思维,进而创造新的事物。“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等。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将原有的方法与探究法、参观法等方法相结合使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高效的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培养政治认同素养中提到:“学生应该能够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其实,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是其它三个素养得以形成的首要条件。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存在教师讲解多以说理为主,学生学习多以被动接受为主的问题。

筆者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的培养举例,使用自主学习法、参观法、讨论法及讲授法相融合,对沪教版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框展开教学。简单来说,就是以课前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参观并学习上海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完成导学案后,在课堂中对框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教师的讲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政治认同感。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教师可以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适当挖掘,整合并利用到课堂教学中。

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参观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参观法是以学生的直接感官为主进行认知的教学方法,它能增加学生对于所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参观法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即在参观前,教师没有制定与教学目标相对于的参观计划。参观中,学生有走马观花的现象,导致学生的收效甚微。参观后,教师和学生没有把参观的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缺少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不难发现,这样的参观教学把学生的参观学习与课堂学习完全割裂开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不愿意选择这类教学方法了。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离不开教授法,它就好比一个细胞中的细胞核,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教学方法应该灵活运用,就是在讲授法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辅助以其它的教学方法。如此操作,一方面可以规避讲授法的缺陷,即课堂比较枯燥,容易形成“满堂灌”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课程资源来增加讲解法的趣味性。

4“社会即学校”——形成全方位育人模式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对于学校教育的本质看法,也是其“生活即教育”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一方面,他认为学校和社会应该打成一片,拆除它们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教育延伸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在社会中去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提出要对传统的学校实施改造,既要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又要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笔者认为,陶行知提出的拆除“高墙”,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动员社会的各方力量,使得整个社会成为学校,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正契合了当前所提倡的全方位育人模式。全方位育人模式是由家庭、社会(区)以及学校三方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相互配合,共同助推学生的成长成才,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纽带,与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笔者以2018年长宁区暑期“小活动家”垃圾分类实践项目为例,通过问卷分析、实地走访以及个别访谈初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参与程度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关。“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在城市,父母的工作节奏较快,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升学压力下,对子女的社会参与关注较少,能够陪同参与社会活动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这不利于子女的发展,特别是在其心理发展、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其次,与传统思政课“满堂灌”的教学相比,青少年更偏爱通过实践活动习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点。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尤尼斯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社会参与活动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有持久影响,参与社会活动是道德培养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笔者在与个别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完成“垃圾分类”调查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对“垃圾分类”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这对于思想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培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后,通过学校的力量可以促使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学校教育不应该脱离社会的发展,它应该组织起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特别是以学生的视角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议,这也有利于当前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让城市的公平和公共主流价值观重新回归到儿童。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学校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家庭、社会(区)的配合,整合社会(区)、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真正形成社会(区)、学校、家庭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5结语

当前,学科核心素养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必然会对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但是,在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在实践教学领域,对于如何培育学生的学科科学素养仍存在不少困难。作为一线教师,要理解并践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构建生活化课堂也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笔者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例,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探讨了厘清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基于“生活即教育”理论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如何基于“教学做合一”理论来巧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如何基于“社会即学校”理论形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全方位育人模式。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理解并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打造生活化的高中思政课课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James Youniss.Youth Service and Moral-Civic Identity: A Case for Everyday Morality[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8.

[5] (澳)布伦丹·格利森,尼爾·西普.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M].丁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6] 陆军.从逻辑关系看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2):1-4.

[7] 侯静.浅析陶行知的“真人”教育思想[J].重庆陶研文史,2011(03):28-31.

[8] 周杰.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8(06):115.

[9] 王华西.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中华少年,2018(24):193.

[10]   高丽.“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6(10):38-40.

[11]   闫闯.德育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转化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7(10):19-26.

[12]   严永红.回归生活,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J].文理导航(上旬),2018(05):70+72.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核心素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