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 寒食清明时

2018-04-24 05:23绵山
旅游 2018年4期
关键词:介子寒食节换景

乍暖还寒的清明前夕,我慕名来到了清明寒食之源——绵山。

深藏于晋中腹地的绵山,重峦叠嶂,烟笼雾锁。当我置身绵山脚下的游客中心前,見到古铜色的介子推雕像时,心中感叹时光的演绎,光阴的久长,心中的忐忑自不必多言。但就在与他目光对接的刹那,眼前这个消瘦、面容平和的人是怎样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承载起了备尝艰难险阻的坚韧和功成身退的淡泊,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绵山的自然、人文景观过于驳杂,两千六百多年的时空聚集让人眼花缭乱。且这里的景点又迂回曲折,路与路之间往往形成交叉,你走到一个尽头未必是尽头,顺着别的方向转折,大多可以通到另一处景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径通幽的深处,更是别有一番天地。盘山登岩,参禅礼佛,寻迹觅踪的游人可尽情领略绵山风采。

而今我挑静日上山,寻找前贤遗迹成了这次当仁不让的主题。于是我沿着当年介子走的路再走一遍。光阴荏苒,他当年经过的路径早已历经累世的风尘,但我自己觉着离他的那个年代更近些了。殿阁的层层石阶蜿蜒而上,顺着石阶就到了介神庙,红柱金顶的介神庙镶嵌在崖壁中,殿中塑像崇高巨大,一组组介子推生平事迹的浮雕好像有了生命,历史的传递,真的是会有奇特的教化作用:当年落魄流亡的重耳,在饥寒交迫时随行的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腿肉为主人充饥。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亲自到绵山迎子推共享富贵,却情急之下烧了大火,介子推留下“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血书后抱木而化。晋文公老泪纵横,命百姓家家禁火吃冷食形成寒食节,又因介子推被焚之日恰逢清明,而后清明节与寒食节合而为一。由此而生的寒食(子推燕、蛇盘兔等)也从从容容地延续下来,留给后人们一个念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西汉刘向《列仙传》开始,介子推便被奉为道家之神,介公岭便是介子推的隐居地、焚身处和享祀处。一路行来,移步换景我登上了介公岭顶端,地那么广袤辽远,人也尘虑皆消。此时天际丝丝细雨落下,恍若也在感念那位既忠君,也尽孝的君子。我也觉得气韵悠然,仿佛介子仍在。

正是因为介子推的忠,一座山、一个城市因他而得名,这就是介山和介休,一个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因他而设立,这就是清明寒食节,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德绵延了两千六百多年一直传承至今,这就是忠烈爱国的精神和孝老敬亲的美德。

我不禁感叹:不虚此行!

猜你喜欢
介子寒食节换景
清明节与介子推
寒食节题墨竹图
移步换景法
4月3日寒食节
介子推守志
清明节的传说
导演的手法——舞台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