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究

2018-04-25 05:50盛思琦
价值工程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互联网+互联网

盛思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贫困人口有所减少,但反贫困任务依旧严峻。尤其是作为我国贫困聚集地的农村,贫困问题呈日益复杂趋势。由于传统的扶贫治理方式存在“输血式”、“漫灌式”等不足,治理效率较低。因此,为创新改进扶贫工作,我们提出“互联网+”精准扶贫,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实现农村贫困群体科学识别、供求精准匹配、扶贫全程高效监管。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扶贫网络平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阶段协同推进扶贫治理新格局。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 the number of poor people has decreased, but the task of anti-poverty is still grim.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 where poverty is concentrated, the problem of pover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Because tradi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have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nsfusion type" and "diffusion type",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ance is low.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novate and improv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we put forward the "Internet+"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use the Internet database to realize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of rural poor groups, precise match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e will establish a poverty alleviation network platform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society participate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new patter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final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關键词:“互联网+”;精准扶贫;农村贫困人群

Key words: "Internet+";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poor people in rural areas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2-0018-02

0 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永恒问题,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贫困形势一直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推进,农村贫困程度虽有降低,但问题依旧严峻,且呈现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分布散,经济、教育、医疗等贫困类型多元化特征。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贫困问题仍面临挑战主要是因为贫困治理存在缺陷,如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科学,资源供需不匹配;资源信息不对称,社会参与力不足;监督管理不严格,帮扶成效低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其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信息大数据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各种资源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空间也发生着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于扶贫治理来说,是不容忽视的重大创新机遇。将互联网和扶贫政策有机结合,进行“互联网+”精准扶贫,可以让贫困治理变得更精准、高效。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给扶贫工作带来新技术支持,增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扶贫工作可行性;另一方面,“互联网”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通信手段,构建网上信息、资源平台,促进贫困群体自我能力的提高。“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是一种可以实现贫困信息精准识别、扶贫手段有效实施、监督管理严格把控。并利用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形成扶贫合力,对贫困地区“输血”与“造血”,以帮助农村地区精准脱贫。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精准扶贫问题,众学者对扶贫治理方式、技术等进行探讨,为这一创新扶贫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郑瑞强(2016)谈到随着减贫工作步入攻坚期,扶贫对象脱贫速度下滑、减贫资源渗漏严重与资源投入边际效益下降等挑战并存,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进行理念更新,将传统“普惠式”扶贫转变为因时因地因人针对性开展的精准扶贫,立足并超脱于传统扶贫。莫光辉(2017)指出大数据信息集成与处理正逐渐发展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尤其在扶贫领域,更需要应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对扶贫开发资源进行高效整合。高丽娟(2017)提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精准扶贫,既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也是精准扶贫实现加倍乘数效应,打赢扶贫攻坚战的现实选择。

为摆脱农村贫困现状,弥补贫困治理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帮助农村扶贫脱贫,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提出“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

1 “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基本理念

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相对应,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通俗讲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运用云技术和大数据等一整套信息技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将互联网与扶贫治理相结合,形成“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模式、新思路、新手段。把互联网作为扶贫治理的技术支持,构建贫困信息数据库,搭建扶贫网络平台,并尽可能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来实现资金、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的跨区域合作,为贫困人群提供专业指导等服务,缩小地区发展不均衡,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成效,推动我国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2 “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实施方式

2.1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贫困供求双向数据库是“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基础。对于贫困人群的识别控制通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由扶贫工作人员到村到户调查了解农村群众贫困状况,包括收入、住房、健康、教育等多元指标,之后将其输入贫困人群数据库,为群众建档立卡。并由专业统计人员利用包括上述指标在内的致贫原因和GIS地理位置等信息计算贫困程度、贫困发生率,以对贫困群众进行聚类分析,更科学专业了解贫困人员状况及需求。另一方面,收集贫困供给资源,建立贫困供给信息库。工作人员通过建成的贫困供求信息数据库,整合供求双向信息,将贫困供给与贫困需求个性化、针对性匹配对接,实现高效的精准扶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数据库是动态的,通过具体扶贫人员的信息录入来及时追踪当下贫困人群状况和治理进展。另外,数据库也为政府制定扶贫方针政策提供参考信息。

2.2 具体的实施方式是“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步。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瞄准贫困户,为其提供相应的扶贫方案、对策。依托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精准扶贫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专业服务平台、金融支持平台。

①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是指农户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或APP交易平台上销售农产品和农业服务,使供求信息在网络上能更加及时的获取,拓宽交易流通渠道,解决产品滞销问题,实现精准营销、精准扶贫。农村电商的开展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互联网、农户、物流有机结合,吸引了淘宝、京东、苏宁云商、阿里等电商平台入扎农村,大力宣传打造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使农民低成本的获取收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如河北省赞皇地区的大枣通过365产业电商平台,解决当地资金短缺、品牌低端问题,同时与跨境平台合作,走向了世界市场。阿里巴巴将河北定为A级战略合作省,旗下的农村淘宝项目计划把“县级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的模式在河北省30个县(市)推开,三年之内覆盖60个县。苏宁也宣布计划成立15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深入全国乡村,从渠道建设层面打通农村电商发展壁垒。另外,农户还可以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增加就业机会,吸收外來资本,实现当地农民脱贫摘帽。

②专业服务平台可以为贫困农户提供一对一针对性专家指导,提供农业技术性帮助。农民可以在网站上了解农业实时资讯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相互交流经验,还可以在网络平台或以电话方式咨询专家,获取农业耕种、养殖技术指导。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在网上接受就业指导培训,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③农村发展落后主要是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支持平台可以为农民、农村企业提供借款、融资、理财、贷款率信息等服务。通过对贫困人群数据库的信息处理划分出信用等级,对有能力偿还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提供免息小额贷款。如阿里巴巴的“蚂蚁贷”根据农村电商线上交易流水情况及企业信誉度提供信用贷款。“农易宝”、“云农宝”、P2P网贷平台等这些网贷资金支持平台兴起降低了农户、农企贷款门槛。

2.3 监督与管理是“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运行的重要保障。监督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和帮扶工作人员从最初的贫困识别到最后的精准落实全过程进行检测把控。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对数据库贫困人员进出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记录贫困群众动态信息,便于政府扶贫部门出台符合当下的政策计划,对有重大变故的农户给予及时性帮扶,对脱贫者给予持续关注。贫困人员建档立卡前不仅要评测指标,还要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批。建立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明确扶贫工作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公开承诺,透明生产,开放互动,专业见证,保险赔偿,有奖监督”。

3 “互联网+”精准扶贫持续发展的力量支持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强调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政府通过互联网数据库及时了解农村贫困动态信息,颁布相应政策扶助及资金支持,加强农村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监督管理,完善贫困供求双向数据库和扶贫信息平台,真正匹配资源供给与需求,落实精准扶贫。企业可以与农村小微企业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为落后农村注入新资本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目前相比前两者,我国社会参与力量仍不足,政府还需要大力引导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扶贫队伍中来,聚敛社会闲散资金并有效投入贫困地区建设,实现获利双赢。鼓励大学生村官和青壮年返乡创业,利用互联网促进农村新发展。政府、企业、社会力量三方协同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与农村贫困人群的多方共赢。

4 结论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扶贫攻坚阶段,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出许多复杂新问题,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我们提出“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弥补了之前扶贫进展低效率、资源配置有偏差、监管存在空白的问题。更重要的首先是它具有创新性,它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贫困供求的双向数据库,对贫困科学化识别;其次,它具有高效性,它利用互联网便捷性和共享性,建立多元化网上平台具体实现精准扶贫;最后它具有动态性,它通过动态化数据库管理,追踪接受扶人员的情况。相信“互联网+”精准扶贫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合力推动下,一定会实现“贫困县整体脱帽,贫困人口整体脱帽”。

参考文献:

[1]同春芬,张浩.“互联网+”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新模式[J].世界农业,2016(8):50-56.

[2]莫光辉,张玉雪.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J].理论与改革,2017(1):119-124.

[3]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63-168.

[4]高莉娟.“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7(6):38-41.

[5]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