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职业农民教育就业初探

2018-04-25 10:50王华芳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德国

王华芳

摘 要 通过分析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德国培育职业农民的措施,探讨未来职业农民教育的做法,即开展广大青年农民农业基础教育、将取得从业证书的职业农民纳入标准化职业准入程序、将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作为农民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德国;农民基础教育;职业准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9.062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7年农业部提出具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 000万人。4年来,陵川县积极推进农民职业化培训。现就陵川县共培育3810名新型职业农民情况分析如下。

1)生产经营型学员1 280名。①男女比例:男性47%、女性53%;②文化程度:小学2.5%、初中81.7%、高中(中专)13.8、大专及以上2.0%;③年龄结构:18~30岁6.2%、31~40岁26.4%、41~50岁47.9%、50岁以上19.4%。

2)专业技能型学员2 530名。①男女比例:男性50%、女性50%;②文化程度:小学9.8%、初中80%、高中(中专)8.8%、大专及以上1.4%;③年龄结构:18~30岁5.6%、31~40岁17.4%、41~50岁47.0%、50岁以上29.9%。

整个培训,从招生、培训课程、培训方式都按照规定进行,聘请师资和选择教材符合主管部门要求,培训内容尽可能全面满足农民需求,主要包括各种专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理念、电脑手机使用、电商及市场销售、现场实践、外出参观等课程,资格认定工作正在进行,各项扶持政策也在积极探索。各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和做法渐趋完善,但通过调查陵川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际效果,却有些差强人意。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样的培育难以激活农民本身的“内因”,培育推进的步伐有些太快,忽视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可能有些急功近利。

从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参训学员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学历占到80%以上,高中学历仅10%左右,大专以上不到2%;3)年龄结构方面,40~50岁农民47%以上,50岁以上的农民20%~30%,成为职业农民主力,30~40岁的青年农民仅20%左右,30岁以下职业农民后备力量仅5%。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文化程度、40~60岁农民是目前农民群体的主力;2)积极主动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后备力量不足,将来10~20年可能有部分外出打工的返乡青年被迫进入农业;3)热爱农业将农业作为毕生事业的高学历农民凤毛麟角。

培训的内容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对占参训农民80%左右40~60岁农民进行“填鸭式”教学,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差,这种“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做法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各方面素质,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的增加实践操作和外出参观的学时,但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培训的走马观花,真正通过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理性创业和发展提高的农民寥寥无几。培育的“外因”和农民的“内因”之间,发生了被动培训后的知识坏死,农民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极少发挥出来。作为一名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的工作人员,这样的现状让人不得不思考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否存在某种不足,应当认真思考如何进行职业农民培育的供给侧的改革。

2 德国职业农民教育模式的启示

德国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培育新型職业农民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2.1 多方参与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德国《联邦教育法》规定:德国青年接受9或10年基础教育后,在获得学徒工证书的基础上,需经过3年农业职业教育,以实践为导向进行教育培训考核。农民每周都必须接受实训和理论知识教育,其中有1~2天在农业职业院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3~4天在企业接受实际训练,通过规定课程的结业考试,方可成为职业农民[1]。德国还设有职业农民的认证管理机构(国家政府和立法机构为主导、地方政府和企业主办相结合),机构由行业协会负责管理,由农场主、农业工人和培训教师组成考试委员会组织农民职业资格考试,而且有3名以上人员组成考试委员会[2]。为了保障职业农民教育的实效性,政府每年都要提供1 000万欧元以支持农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同时,各州政府也会拨出必要的费用,来保障农业学校及实习地所需的建设开支[3]。

2.2 分类定级认定

德国职业农民从业资格证书,共分5个等级,代表不同层次的技能水平和农事从业资格。最低级的资格证书是学徒工证书。之后经过3年农业职业教育,通过规定课程的结业考试,取得专业工作证。继续深造经过1年的专科学校农业职业教育且通过相应的考试,获得农业师傅证书,这时才可独立招收学徒,同时可以拥有独立的农场进行经营活动。在此基础上,继续接受2年农业专科学校的农业职业教育,获取四级农民从业资格证书即技术员证书。之后通过附加考试,获得高等农业院校进修资格且顺利毕业,欧盟颁发工程师证书,方可成为农业工程师[4]。

3 未来职业农民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3.1 改“培训培育”为“教育”

将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青年农民列入农业基础教育框架之内,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农业的理念,认识到未来农业的发展前景,激活他们内在动能,扩充职业农民的后备力量。虽然大多数无缘进入高等学府的青年不屑于从事农业,但他们的客观条件又决定了他们终将难以脱离农业。为了在他们被迫进入农业时能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至于两目茫然,误打误撞,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农业基础教育势在必行。

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大都把目光集中在更具就业优势的第二、三产业,鲜有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和课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没有知识和技术农民的最终归宿。社会需要为这部分进不了高等学府的年轻农民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受教育平台。建设专门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以实践为导向,签约标准化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成立专门的职业农民认证管理机构,制定一套严谨的分类定级认定标准,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让农民拥有积极就业的自信和本领,而不是被动从业的盲目和无奈,从根本上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

3.2 将农民就业纳入标准化职业准入程序

虽然一直呼吁“要提高农民的身份和地位”,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但无门槛的职业准入根本无法提高农民的身份地位,把在社会上就不了业的人都包罗到“农民”这个笼统的群体中只能降低农民的身份。招聘会上,鲜有涉农企业招聘专业农技人才,将取得不同等级证书的职业农民纳入标准化的职业准入程序,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不求其量而求其质,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身份和地位。陵川县有一个典型情况,整个县的蔬菜产业,很多家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都要共用一个从外地来的蔬菜技术员,该技术员在当地的蔬菜种植行业得到了菜农的认可和尊重,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说明不是农民没有身份地位,而是没有与职业农民身份相匹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急需大量的职业农民来支撑。

再来看涉农企业经营主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在其他行业资本积累的优势转型到农业产业,负责人也不具备相应的农事从业资格,大多是门外汉,租赁土地、购买机械设备等扩大硬件规模设施、雇佣普通劳动力、粗放经营,农业产值和效益都没有达到最大化。究其原因,还是缺少职业准入的限制。习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量的人力财力都涌向农村,农业硬件就绪的平台即将建立,而现行的留守乡村农民群体总体上文化素质低、专业技术差,年龄结构不合理;到城市打工返乡回来的青壮年农民又长期从事第二、三产业,脱离了农业。这样的农民群体很难支撑乡村振兴的大局。基于这样的现状,亟待通过市场竞争方式择优选择合格的职业农民,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

3.3 现行培育模式作为农民教育延伸和补充

农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通过职业准入程序进入农业企业的职业农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这部分农民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素养,而是需要不断的提高水平,精益求精,对这部分进入就业体系的农民可以开设短期专业化职业农民培训班。不断提升职业农民的专业水平,打造真正的农业“工匠”。

4 结语

未来职业农民需要探讨系统全面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科学的职业准入标准。从职业准入标准入手进行倒逼,最大程度激活农民“内因”,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4):59-61.

[2] 张雅光,田玉敏.欧洲的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2):61-63.

[3] 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2013(3):134-137.

[4] 储诚炜,张波,许迪楼.双元制和资格证书制度:德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制度驱动[J].世界农业,2013(3):132-133.

(责任编辑:劉昀)

猜你喜欢
德国
德国车辆来波兰加油
德千吨存美黄金成“人质”?
德国选择党扬言脱欧
“梦梦”“娇庆”德国行
德国央行称德国退休年龄应推迟到69岁
新中国科技60年(3)
无情的应试教育
开始敲门
可怕的过山车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