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启示

2018-04-26 05:37杨静佳洪功翔
关键词:高技术增长率差距

杨静佳,洪功翔

(安徽工业大学 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江苏省属于东部沿海城市,安徽省属于中部内陆城市,两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从2016年的GDP总量来看,江苏省是65 088.32亿元,安徽省是20 848.75亿元,江苏省GDP总量是安徽省的3倍多。从人均GDP来看,江苏省是81 874元,安徽省是34 425元,江苏省人均GDP是安徽省的2.3倍。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很大。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阶段,创新能力因素成为影响苏皖两省经济发展主要原因之一。

从创新能力方面来看,江苏省连续八年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首位,而安徽省虽然近几年有所提高,但是整体的创新能力水平并不靠前,比如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安徽省创新能力排名分别是第十、第九和第九。通过对苏皖两省之间创新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掌握江苏省和安徽省近几年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从而找出江苏省和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各自优势和劣势。对于其优势能力而言,较为薄弱的省份应加以学习并创新;从其薄弱环节来看,两省都应该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来避免它。通过对区域创新能力相关分析与评价,有利于政府部门认识各自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帮助政府部门及科技部门了解安徽省创新能力并找到今后的工作重点,找到区域创新的集聚点,进一步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一、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对苏皖两省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认识两省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更好地了解提升创新能力水平的途径,为两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一)指标体系

设计和建立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即在客观的基础上选取能准确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1];二是代表性。由于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多种多样,有些存在重复性,因此必须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三是数据可获得性。由于有些指标数据存在无法获得的现象,因此要保持数据的正确获得。

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很多研究[2-4]。从不同的角度来测度区域创新能力,设计的指标虽然多,但仍然不够全面。鉴于此,我们通过构建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苏皖两省的创新能力(见表1)。

表1 苏皖两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016年)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标、高等院校指标和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标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他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5]。运用这些数据进行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比较,可以动态地掌握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

(三)对比分析

1.创新资源指标。创新资源是指一国或地区开展创新活动所拥有研发机构数量,主要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高等院所和高技术企业数指标。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承担技术创新任务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2016年,安徽省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0家,比2015年增加了13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不断增加。高等院所109所,高技术企业1036家,分别比2015年增加了1所和195家,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不断增长,对教育的重视也日益加强,表现在对教育投资的支出日益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在加大。

与江苏省相比较,安徽省在整个创新资源方面都逊色于江苏省,表现在江苏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技术企业数量是安徽省的4倍,产生如此大的差距,可能与江苏省的地理环境、政府政策相关。

2.创新投入指标。创新投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力投入,二是财力投入。开展创新活动必须要通过投入创新人才、启动创新资金来进行。

2016年,安徽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为13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万人,增长率为8.4%;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为475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43.25亿元,增长率为10%,安徽省研究人员与研究经费增长率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持续增强。研发经费超亿元的企业有很多家,其中,海螺集团、江淮汽车、奇瑞汽车、中铁四局研发经费均超10亿元[6]。

与江苏省相比较,安徽省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比江苏省少37万人,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比江苏省少2 460亿元,安徽省的人才投入和财力投入均落后于江苏省。这可能和安徽省创新资源不足有关,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数量较少,导致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人才投入也相对较少。

3.创新产出指标。创新产出主要由专利的申请授权量、新产品产值两个方面来体现。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及八个配套文件,大大激发了科技研发人员自主创新的热情,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出现高速增长。2016年,安徽省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5 184项,比2015年增加了943项,增长率为22.2%;重大科学技术成果560项;目前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61个,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超薄玻璃基板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重大科技成果[7];新产品销售收入为5 280.88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901.8亿元,增长率为20.6%;江淮汽车、中铁四局、奇瑞汽车等5家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8]。

虽然安徽省的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和江苏省还有一定的差距。2016年,江苏省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达19 671项,安徽省为5 184项,苏皖两省在专利申请授权总量上来说,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从每1亿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方面来看,安徽省每花费1亿元研发经费所产生的专利为13.17件,而江苏省为11.9件。这说明安徽省从单位研究经费支出所产出的成果方面要比江苏省更高效。

4.创新环境指标。创新环境主要由外商企业在省内投资、企业消化吸收技术和企业研发经费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支持三部分来说明。

2016年,安徽省引进外商投资额为309.21万美元,比2015年增加了31.63亿美元,增长率为11.4%;规模以上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金额为13.7亿元,比2015年减少了1.7亿元,其中,国内技术成交额比2015年有所提高,国外技术引进金额比2015年有所下降。这说明安徽省已经渐渐地脱离需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来促进产业的发展,而在不断依靠自我革新和自我创新来加快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一个项目研发经费支出能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1.33万元,比2015年增加了2 800元,增长率为26.7%。

江苏省占据着优势的地理位置,拥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因此外商投资也比较多,2016年江苏省人均外商投资额为4 090.9万美元,安徽省为309.21万美元,差距很大。在吸收消化引进技术金额方面,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消化吸收技术金额比安徽省多了66.2亿元,差距悬殊。在平均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方面,江苏省平均每一个项目研发经费支出能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额比安徽省多了18 400元,江苏省在研究资金获取方面比安徽省有优势。

5.创新绩效指标。创新绩效指标主要由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三部分来说明。

2016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 7.36%,比2015年减少了2.26%;虽然2016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了,但对比以往还是呈不断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35.39%,比2015年增加了2.3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技术市场成交额也由2015年的190.47亿元增长到217.7亿元,增加了27.23亿元,增长率为14.3%。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技术企业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了高技术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

与江苏省相比较,虽然总体上安徽省的高技术产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不断增加,其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但还是与江苏省有所差距,安徽省在创新绩效方面还有些薄弱。

三、苏皖两省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两省有些指标有所上升,有些指标较上一年有所下降,有些差距在逐年扩大,有些差距在逐年缩小。总体来说,江苏省的大部分指标均超过安徽省,安徽省需要在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修补、提升、追赶;但是安徽省在其指标的增长率方面超过江苏省,说明安徽省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其中差异及原因。

(一)科技研发人员占比较低

在研究人员数量方面,如图1,2008年到2016年间,江苏省与安徽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都在不断增长,同时两省研究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两省之间的增长速度略有不同,其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增长率差距在不断缩小。其中,在2009年和2010年安徽省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增长率超过江苏省,达21.05%和36.78%;2012年至2015年紧随江苏省的发展速度。总体来说,虽然近三年安徽省研究人员的增长率紧跟江苏省人员发展速度,但是安徽省总体研究人员相对于江苏省的研究人员数量来说还是偏少。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2016年,江苏省拥有17 788家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安徽省拥有2 576家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安徽省在研发机构数量方面处于弱势。江苏省和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和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都在逐年增长,2016年江苏省企业研发人员55.29万人,是安徽省14.58万人的3.8倍,两省在研发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安徽省企业研发人员的增长率却高于江苏省,平均超出7%左右,安徽省在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增长上有很大潜力。

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企业的后备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培养科研人才、整合科研力量,为创新企业输送创新人才,开展更好的合作发展,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2016年江苏省有普通高校141所,从事研究与试验的人员49.88万人;安徽省有109所普通高校,从事研究与试验的人员12.93万人。虽然江苏省和安徽省高校数量相差不多,但是两省之间从事研究与试验的人员数量相差很大,安徽省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弱于江苏省。

(二)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江苏省和安徽省政府研发投入虽然在逐年递增,但是研发总量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几年,随着政府加大对安徽省的研发投资,这一差距正在慢慢缩小。从图2可以看出,从苏皖两省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来看,其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不是单一的上升或下降趋势,而是在2009年、2012年和2014年达到高点,这可能和当时的政府推动创新政策扶持相关。2016年江苏省的政府研发投入高于安徽省,居全国第五位,但其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较2015年小幅上升,居全国第二十六位,比2014年下降了11位。相比之下,安徽省的政府研发投入虽然没有江苏省投入那么多,但其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比江苏省高,居于全国第八位,并且安徽省的政府研发投入增长率较2014年上升了6位,表明了安徽省政府对产品研发的大力支持。

从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来看,两省政府研发投入的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并不高,经济发展与创新活动发展程度不匹配,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靠投资和出口,并没有很大程度上依赖创新活动产出,这一点需要注意。2016年,江苏省政府研发投入133.31亿元,占GDP比重0.2%,分别居全国第五位和第十三位;安徽省政府研发投入85.42亿元,占GDP比重0.41%,分别居全国第十位和第八位。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政府研发投入方面虽然位于全国前列,但也不应只依靠政府投入这一途径来进行研发创新活动,还应积极主动拓宽资金的获取途径,以进行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发展。

(三)高技术产业发展滞缓

高技术产业是指运用高科技技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产业群,表现在科技研发投入比重高,研发人员占比大,对其它产业有很强的渗透作用。从图3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6年苏皖两省高技术产业产值总体上来看是不断增长的,其中在2010年有所回落,这可能是由于2010年之后的计算方式或统计口径不一致引起的。随着两省高技术企业的蓬勃发展,高技术产值不断增长,两省高技术企业产值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从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方面来看,2008年以来,安徽省加快创新发展,建设了一大批高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产值不断增加,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不断提高,并领先于江苏省。

图1 苏皖2008~2016年R&D人员当量及增长率

图2 苏皖2008~2016年政府研发投入及增长率

图3 苏皖2008~2016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从2008~2016年安徽省高技术企业产值高增长率来看,安徽省企业创新的原始基础是好的,但是缺乏更多的企业创新因子,还需要不断地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引领创新企业。

(四)高科技成果占比较低

从图4可以看出,在专利授权数量方面,江苏省和安徽省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逐年增长,两省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15年两省发明专利授权数差距有所回落。从专利授权量的增长率来看,2010年以前,江苏省专利授权量的增长率远高于安徽省,但是在2010年以后,安徽省的专利授权量的增长率一路猛赶超过江苏省,并与江苏省保持一定的差距,安徽省专利授权数量的高速增长可能和安徽省积极推进创新扶持政策有很大关系。

2016年江苏省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居全国“三强”之列,安徽省位居第八位,与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安徽省的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率位于江苏省之前,居全国第四位。

图4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对比发现,安徽省与江苏省的各项创新指标均有一定差距。江苏省为我国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领先地区,安徽省应当以江苏省创新发展为标杆。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升一国或地区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的关键,应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江苏省在研发人员数量方面比安徽省占有一定优势,其原因之一便是江苏省拥有更多优质的高校和更高层次的人才。其次,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引起创新型人才流动的不平衡。创新型人才会流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培育和留住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安徽省应更加重视集聚高层次人才,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到安徽转化。办特色高校,采取精准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优化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增加紧缺性专业建设力度,积极开设特色专业。推广订单式教学,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开发新产品培养人才,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育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相结合,推进产教融合。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让高层次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职业上有保障,以提高人才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加强企业主体地位

企业技术中心是承担企业技术创新任务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安徽省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安徽省作为第二批创新型试点省份,要提高其创新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其核心在于企业技术研发。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的模式来支持企业科技的研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抓好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努力塑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头大企业。建立健全各种创新激励制度,如技术股权制度、专利产权制度,同时还要加强专利产权保护,营造公平、透明、公开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创新动力。推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激励机制,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提升企业创新产出水平。

(三)发挥政府统筹作用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区域科技创新有着主导作用,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担负着特殊的责任。政府政策的扶持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干预。相比于其他要素,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和资金支持对区域科技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合理看待政府作用,不能太过于依赖于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要处理好政府经费投入强度,把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到规划引导、统筹协调、提供服务上来,积极引导市场与企业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成为创新创造、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适当地对基础研究给予财政支持,对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在皖转化成果给予补助。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放大资金引导激励效应,丰富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企业创新领域。

(四)培育产业发展优势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与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改造传统旧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源于对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清醒认识,是基于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新旧增长动力切换、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现实需要。要着力培育安徽产业新优势,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链条式竞争优势,着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积极发展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聚焦大健康、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实现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以创新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高技术增长率差距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台2016GDP“成功保1”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什么是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