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仅仅“知其所以然”还不够

2018-04-26 06:49关晶
新一代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方式数学教学

关晶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已经讲得很清楚,学生的课堂反应也不错,可是一旦练习,学生就是不会,又或者是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育应重方法,重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方式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都要让学生知道它的来历。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历来是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然后再进行推导。按这种方法教学,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会知道得很清楚,而且能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然而,这个推导过程本身对教师来说是熟悉的,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偏用“拼”的方法来推导?老师是怎么想到这种办法的呢?是不是还有其他方法呢?因此,我认为这种“演示加推导”的方法,其侧重在于让学生“知道”知识的由来,说到底也是一种“灌输”,是把教师的思路“灌”给学生,是把书本知识通过教师的口“灌”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是这一种“接受型学习”而非“探究型学习”。在这种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没有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没有留给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和尝试的机会,学生也不会有成功或失败的体验。

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讲得多,牵得多。那么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展开,到底能否替代学生自己的活动?答案是: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他人是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作用仅是引导学生建构得快一点、好一点。况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虽然处于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由于智力的差异、基础知识的差异、生活经验和环境的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讲解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每个学生都有智力发展的潜能(如果这种潜能教学中不注意开发,将会受到抑制而倒退。引导得法,则潜能的发展能达到惊人的程度),而教师讲在前的教学可能会妨碍学生自己的思考,甚至扼制学生的思维。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

新的《数學课程标准》十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尽量做到在教师讲授以前先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我没有直接使用演示教具进行推导公式。而是分两大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要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第二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在第二步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学生直接把长方体包装盒剪分成上下两个面和剪开的侧面展开,也有的学生将长方体剪分成六个面,还有的学生将长方体剪分成六个面并把相同的面拼在一起……只有少数学生沿一条棱剪开将长方体包装盒的表面全部展开。我没有过早抛出现成的结论,而是有目的地让几个剪、拼方式不同的学生剪、拼给大家看,并请他说说想法……接下去再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成为手段”,在这堂课上相当多的学生出现“失误”,他们想不到教材中的剪法应该说是正常的,可贵的是这些学生全都参与了探索、参与了讨论、参与了实践,成功和失败对学生来说都是同样有益的学习经历,我们没有必要对学生指手划脚,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做、那样做,或者给予过多的暗示性的指导。不是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是建立在失误的基础上吗?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于学具,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数学活动,积极探索他们自己求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日积月累,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必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讲清楚,讲正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探索中品尝探索的艰辛,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应当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要让学生“发现其所以然”。每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遇到障碍时,“不端现成饭给学生”,即,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继续思考,给予思考性的指导。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方式数学教学
怎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基于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