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理念探索

2018-04-27 07:17孟双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文化发展

吴 楠 孟双和 丁 潮 刘 辉

(昆山市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15332,昆山∥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猛,未来几十年内该行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国共有3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达4 400 km[1];目前在建城市53个,在建线路总规模5 770 km。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虽比西方国家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2006—2016年间,我国内地共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2 990.3 km,平均每年增长 299.0 km[2]。

“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规模迅速膨胀的新时期[3],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趋势已经凸显[4]。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型公共交通,具有土地节约、能耗低、运量大,以及快捷、准时等优势[5],能够缓解因土地资源紧张和人口密度大带来的公共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6]。

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新阶段

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日益凸显。大力发展地下空间是解决土地资源紧张、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出路之一。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并已达到相当的规模[7]。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应对城市发展严峻挑战的必然趋势,并已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8]。

当前新时期下,城市轨道交通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更是集促进民生、输出文化、重塑经济及区域空间、带动产业布局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未来的城市全局交通形态是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为源头,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交系统的核心骨干网,通过横向、纵向的多元发展形成城市交通体系新格局[9]。在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在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包括SOD(服务导向发展)和TOD(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该模式旨在建立一种适合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强调公交优先理念,并沿公交走廊加强紧凑布局的综合土地利用模式。TOD模式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是现今条件下交通通达性的最优表现。SOD模式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即政府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同步配备新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进一步调整空间要素功能和保障所需资金[10]。

未来是经济一体化大力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宜综合考虑TOD与SOD模式相结合的交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这两种模式的优势,在提高交通机动性的同时,保障方便、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体现新时期“空间人文精神”,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改善财政状况[11]。

2 城市轨道交通的多元导向作用

2.1 地上及地下空间相互促进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将沿线分割的建筑物及建筑群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资源再造。其中,最突出的效能是集约化的土地利用,对节约土地、缓解城市拥堵、拓展城市空间三维化、提供必要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意义深远[12]。同时,地下空间和商业上盖的综合开发使得原本无法利用的地下土地得到了全面利用,产生了新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增长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及交通枢纽人流密度大,宜发展多个商业中心,使地面及周边建筑进一步升值,带动“商圈式消费”、“商业带式消费”,催熟城市商业。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本质已逐渐由交通概念范畴演变为城市商业概念范畴[13]。

2.2 地下综合管廊与产业优化提升

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极大方便了电力、通信、燃气、供排水等市政设施的维护和检修,且具有一定的防震减灾作用[14]。在发达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已存在了近一个世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宜结合地下综合管廊及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内部效益外部化的最大经济属性。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建筑业、制造业和新技术产业,运营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等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能够优化提升车辆、信号、通信、环控,以及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科研等产业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进一步刺激就业,因此,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总收益,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化[15]。

2.3 促进城市公交系统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原本分割的城市各个功能区、不同建筑群和城市各类单元有效串联。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城市三维立体空间的节点和人流集散地,其主要交通属性是将各种交通工具快速、有效地进行整合,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换乘到自己所需的交通工具并快速到达目的地。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将道路公交系统、行人系统、关联建筑物等有机结合,实现交通、车站、行人体系、商业及商务的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及其社会效益。

2.4 带动城市文化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已日益成为全新的城市文化形态和文化标签。打造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跨区域经济发展。当前,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人们高层次文化需求的外在体现。作为城市文化的缩影,城市轨道交通文化经提炼、加工后能使城市文化特点更明晰、层次品味更高,进一步推动智能城市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文化的基本走向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一致,依赖于城市文化这一灵魂和核心,是城市文化的浓缩提炼和动力源泉,并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建设发展[16]。城市轨道交通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通过精准的文化定位,进一步深化融合本地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并推动跨区域文化,促进区域文化一体化。

3 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理念

3.1 结合科技发展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及应用已成为必然[17],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宜立足于宏观,充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全局化、网络化、立体化、层次化等各领域进行深入探索[18],如充分利用地下空间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19]及 4G 通信技术等。宜升级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整合并统一管理当前分散的交通信息,实现信息及资源的最优配置,完善交通管理体系。实施“互联网+”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以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促进信息化,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20]。宜优化交通发展布局,以点带面,以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带动智能城市的发展。

3.2 重视乘车体验

新时期,运营理念多以人为本,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提供的乘车体验愈加重视,除正常出行外,人们更关注车厢宽敞性、大件行李的携带及存放便捷性等。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理念不仅仅局限于站立密度等理论值的论证,更重视乘车体验和人文关怀,如丹麦专门为自行车设置了专列车厢(见图1),极大地提升了出行灵活性、环保性和出行覆盖面[20];德国车厢内饰选择了横排软座(见图2),提高了档次和乘车舒适性;悉尼地铁车辆的双层设计(见图3),给乘客带来了全新的乘车体验[22]。重视乘车体验的新理念不仅方便了人们出行,城市交通的整体层次亦随之大大提升。

图1 丹麦自行车专列车厢

图2 德国舒适型车厢内饰

图3 悉尼双层地铁车辆内饰

新时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不宜仅立足于当前客流分析模型[23],宜立足于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满足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宜遵循以人为本、重视体验的理念进行车辆技术选型。

3.3 注重车辆选型

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新理念下,技术理念亦应随之革新[24]。建设时期的设计、规划等问题关乎后期的成本及效率,因此,应重视线网规划、建设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等前期技术工作。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宜在科学论证基础上采用较为统一的工程主体结构参数、设备、设施、车辆型号等。已建或在建轨道交通的城市,宜预留跨区域轨道交通接口,并统一主体结构参数、设备、车辆型号等的采用标准。

车辆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技术性能与结构对轨道交通工程的性能、造价、运营效益、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不同车辆选型会引起整体系统的供电、通风空调、低压配电、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门禁系统、给排水系统、通信和信号、屏蔽门等选型的变化[25]。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具不可逆性,通过后期改造提升运力的难度极大。因此,车辆选型编组方案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能、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亦决定着乘客乘坐舒适度、用户满意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同时,车辆选型对后期线路乃至整个线网存在极大影响,决定着整个系统的长期运营维护成本[26]。

国外城市的车型选择理念是重视乘客乘车体验及舒适性,并充分考虑未来城市人口的大规模扩张。纽约、柏林、东京等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初期即将未来城市发展与乘客乘坐舒适性充分结合。在线网加密的过程中,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城市的产业发展。以纽约地铁[27]为例,在20世纪初的早期发展阶段就选用了大车型以应对未来城市人口扩张,目前的年客流量近20亿人次。面对飞速增长的客流量,高标准的车辆选型规格保证了其运营能力,体现出历史的前瞻性。

从国内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的车辆选型来看,A型车占比约33%,B型车占比约67%。其中选择A型车的有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期看,初期较发达城市多选择A型车以面对客流激增的问题。随着城市发展,原先选择B型车的部分城市,如北京,已出现运能不足问题[28]。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百年工程,一旦建成,后期很难改造。但是,依据现有的技术手段很难精确预测远期客流,因此,宜从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并结合新时期乘车体验需求,适当提高规划及建设标准。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花桥段,预测客流量为2.48万人次/日,2017年10月的实际客流量为6.56万人次/日,运营仅3年,实际客流即超过预测客流的2.5倍。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集民生、文化、经济空间、产业、城市更新等于一体的多元综合体,宜综合考虑TOD与SOD模式相结合的交通发展模式,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商业综合体、公交系统、文化、环境等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宜从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并结合新时期乘车体验需求,适当提高规划及建设标准,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背景综合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以创新的综合理念革新技术,打造以人为本的方便、高效、安全、舒适的新常态交通系统。

[1] 杨远舟,刘书浩,胡雪霏.网络化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2017(4):28.

[2] 庞瑾,顾保南.2016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统计和分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报快递“之四[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1):5.

[3] 周洁.西部地区高速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46.

[4] 杨俊宴.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城市规划,2017,41(3):41.

[5] 李小天.地铁沿线物业价格变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6] BERGER T,ENFLO K.Locomotives of Local Growth:The Short-and Long-Term Impact of Railroads in Swede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17,3(98):124.

[7] E.Grøv.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by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J].World of Mining-Surface and Underground,2017,69(2):113.

[8] 沈晖,陈峰.城市轨道交通∶衡量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标准[J].世界标准信息,2006(9):74.

[9] SEO T,WADA K,FUKUDA D.A Simplified Model of Urban Railway System for Dynamic Traffic Assignment[C]∥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Hong Kong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Hongkong:EASTS,2016:1.

[10] 徐明明.基于TOD与SOD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交通换乘布局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11] 王庆中.长三角一体化趋势下跨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4):1.

[12] 罗剑.轨道交通导向的大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13]刘立壮.“互联网+”背景下大都市商圈转型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14] MAO Y,Zhang Y.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llocation of the utility tunnel PPP project[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erials Science.Nanjing:Engineering Village,2017:107.

[15] Zhou Y,Chen S,Wei W,et al.Economic Benefits of Railway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Quantitative Analysis[C]∥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tudies.Changsha:CAST,2012:119.

[16] 吴贵宝,侯再鹏.地铁文化建设分析及探索[J].祖国(建设版),2013(1):32.

[17] 张潼.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趋势[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29(10):3.

[18] 秦伟玲.交通信息化与智能化对居民出行的影响[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9(2):320.

[19] 黄新波.谈GIS技术与BIM理念的结合[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6(10):64.

[20] 李中浩,朱东飞,邢智明.以信息化助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5):17.

[21] 约翰·普切尔,拉尔夫·比勒,孙苑鑫.难以抵挡的骑行诱惑:荷兰、丹麦和德国的自行车交通推广经验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5):26.

[22] 杨德英.澳洲的双层客车[J].国外铁道车辆,1964(8):42.

[23] 毕湘利.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理念应适度超前[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9):1.

[24] 齐增强,崔清岩.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5(12):161.

[25] 李兴高,袁大军.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技术创新[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5):8.

[26] 张天奕.快速公交系统对车辆选型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27] 苏晓声.纽约地铁 100 周年[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4(4):63.

[28] 钱丽芳,谭喜堂,申朝旭.北京地铁1号线运能现状及提高措施[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2):69.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文化发展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