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从有效解读教材开始

2018-04-28 01:41丁丽赟
新课程·小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材解读

丁丽赟

摘 要: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吃透教材的精神,才能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教学价值,寻找到教材与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高效结合点,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适度超越,使课堂教学走向高效。以小学数学“式与方程”板块教材解读为例,从解读教材的内容变化、梳理教材的编排和关注教材的关键点着手,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式与方程;教材解读;理解把握

教材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笔者以小学数学“式与方程”板块为例,谈谈对解读教材的思考。

一、解读教材的内容变化,把握教材的内在意蕴

解读教材首先要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变化,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与传统的“式与方程”相比,从表面上看,教学内容似乎没有大的变化,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目标定位、具体要求以及相应的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1.重视“式与方程”的数学思想

在“式與方程”的研究中,充满着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统一,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渗透符号化、对应等数学思想,加深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体会相应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

2.注重体会与理解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传统“式与方程”的教学更多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花大量的时间训练促使学生形成技能,如: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何不同,怎样解方程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式与方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情境教学方程的含义。学生在经历多次这样的活动后,逐步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

3.强调在具体情境中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式与方程”教学目标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教学。

4.加强与中学数学的衔接

传统的解方程教学,基本依据是四则运算的逆运算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程的教学中,学生将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梳理教材的编排,把握教材逻辑体系

在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呈现是先浅后深逐级递进。这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发展理念,也符合儿童由直观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1.在编排主线中理清知识目标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螺旋上升编排的。在编排教材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两条线索:一是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二是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线索。教师在钻研把握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两条线索,正确科学地把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在分段编排中把握阶段要求

史宁中教授在解读“螺旋上升”理论时指出:一是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是人在认识一个对象时,总是遵循由表及里、由深入浅的过程,且后续学习总会影响对先前学习对象的认识。因此,教材编排对知识的呈现采取逐级递进,蕴含了对认知能力的深度、广度等方面都有阶段性的要求。

三、关注教材的关键点,把握教材重难点

“式与方程”是代数学习的开端,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的关键点比较多。

1.“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字母表示数”是学好代数的关键,也是在后续学习中运用代数式、方程进行交流的前提条件。“字母表示数”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又“难产”的概念。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要在经历大量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方程的认识是个建模的过程

数学大师陈省身指出:“方程的数学思想,价值是永恒的、不断发展的。小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因此,在教学认识方程时,教师就要有“建模”意识,通过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

3.解方程的教学借助天平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解方程的教学,关键点在于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性质”的理解,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

总之,要建构高效的课堂,应从解读教材开始。唯有静下心,以课程标准为指针,深入研读和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和自身实际,抓住数学活动的本质,在领会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它、用好它,才可以发挥它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景中.“走进教育数学”丛书(总序)[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赵雄辉.数学课程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J].湖南教育,2013(9).

[3]郑毓信.《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另类解读”[J].小学教学,2013(3).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教材解读
读写整合引领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统领语言学习
谈语篇目标的设定及达标活动的设计
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别样解读给数学课堂带来别样风采
从“看上去”到“好好看”:儿童深度阅读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