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在火焰中的人生

2018-05-02 00:22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学区中心小学李建磊王英杰
辅导员 2018年10期
关键词:铁匠铺章丘铁匠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学区中心小学 李建磊 王英杰

活动背景

山东省章丘区相公庄是章丘铁匠的发源地,素有“铁匠之乡”的美誉。古往今来,无数的铁匠把一腔热血融入火焰中,锻造出人们喜爱的各类利器。在抗日战争年代,相公庄铁匠为了保家卫国,转行造起了“快枪”支援抗日;在解放初期,铁匠们主要打造和修补农用“四样”——锄、镰、镢、锨,还有铁锅、菜刀、剪刀等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2014年,“章丘铁匠”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人们发现手工铁匠和熟悉铁匠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比如,在河庄村就仅有牛氏父子仍在传承这门手艺。

为激发队员们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作贡献的情感,引导他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公庄学区中心小学组织队员们开展了“红领巾寻访‘非遗’铁匠”活动。

活动准备

队员们搜集章丘铁匠的历史故事及新闻,观看《传承·金篇》节目对牛氏父子的报道。辅导员带领队员们走进牛氏父子的鑫圣铁匠铺参观,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活动过程

寻访铁匠铺

通过搜集资料,队员们了解到,今年71岁的牛祺圣爷爷,从14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叔叔去打铁,至今已有50多年了。他的儿子牛大伟从16岁开始学打铁,跟随父亲走村串乡,也有20年的“铁龄”。“牛氏铁匠”父子俩如今已“打遍大村小巷,纵横黄河沿岸数十里”。

“厚重的铁块是怎样被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的?”“铁匠打铁过程中要克服哪些困难?”带着问题,队员们跟随辅导员走进河庄牛氏父子的鑫圣铁匠铺寻找答案,近距离感受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

来到铁匠铺后,队员们给牛氏父子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并轮流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爷爷,您当初决定打铁是为了什么?”“您外出打铁时到过哪些地方?”“在您的打铁生涯中,您都克服了哪些困难?”牛爷爷一脸慈祥,耐心地给队员们一一解答。

体验打铁过程

牛氏父子为队员们现场展示了打铁的过程。牛爷爷还拿出打铁用的大铁锤给大家看。一名队员拿起来试了试,说:“铁锤可真沉啊!我举起来都费劲,更别说用它打造工艺品了!”牛爷爷笑着说:“是啊,这看似简单的敲敲打打,不仅要靠力气,还需要有技巧。”

队员们轮流尝试举起铁锤

炉火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燃烧着,埋在炭火里的铁很快就被烧得通红。队员们看见牛爷爷手持一把长钳,把铁夹到铁砧上。当小锤砸到铁上刚发出“当”的一声,大锤就应声砸下来,火花四溅。在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的“合奏”中,一件铁器很快打制完成。

传承传统技艺

牛爷爷告诉大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正在从打造农具逐渐转向打制手工艺品。比如,我们除了可以打出铁磨、铁水井、铁碾子外,也能打造出精致的铁牡丹。清华大学的师生曾慕名前来,从我们这里定制铁制工艺品;章丘区博物馆也收藏了我们打的铁磨、铁水井,还定制了我们打制的‘章丘大葱’。”

牛叔叔搬出了父子两人打制的一系列铁制工艺品。栩栩如生的作品令队员们赞叹不已,更让大家深切地体会到打铁人身上勤劳、肯钻研、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以及他们坚定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返程途中,队员们一起分享了这次寻访感受。有的队员说:“要做好一件事,就要有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的说:“我们要以牛氏父子为榜样,勤奋钻研,向着自己树立的目标努力奋斗。”还有的说:“要想让这样的中华传统技艺保存下来,就要不断探索创新。”

牛爷爷展示自己制作的铁制工艺品

随后,中队长提议大家组建寻访小队,利用节假日时间寻访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古建筑等,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个提议得到了队员们的一致赞同。他们决定回到学校后就开始新的寻访活动,记录更多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汇编成校本教材,在全校推广。

活动小结

“叮叮锵锵”,落锤有声,汗水湿透了衣背,炉火照亮了人生。铁匠,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不起眼的劳动群体,在熊熊火焰中,用坚持不懈的精神、锐意创新的勇气,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打造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

通过寻访铁匠铺,队员们体会到“章丘铁匠”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民族精神。他们纷纷表示:将以自己的行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铁匠铺章丘铁匠
铁匠教子
宝刀
铁匠铺
山东章丘至庆云等五条高速公路项目开始招标
铁匠铺
铁匠的发明
章丘“无锅”
叮叮当当的铁匠铺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