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8-05-03 07:49张荣静
时代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互联网+

张荣静

(郑州财经学院 会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6)

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两个概念,一是“互联网+”,二是“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涉及资金、人才、机制、环境等诸多创新体系要素的统筹与协同,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换挡调整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之一。民办高校作为现代文明进步 的动力源之一,其本身就是创新与创业的结果,具有体制性的“创新基因”,而由于“体制外单位”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创新驱动的意愿较强,成本较低,阻力较小,逐步成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器和孵化器,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如何抓住机遇,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校内在的创新驱动力,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深挖内涵建设,提升“互联网+”自主创新的发展能力

民办高校在经历了规模式扩张的外延发展后,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正逐步走向内涵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民办高校在体制机制与公办高校具有不同,其内涵建设也具有自身独特性。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是指根据本校的办学层次,在坚持产权自有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依靠吸收社会资金,全面而有重点的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优化过程。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民办高校要想抓住机遇、突显自我,将自身办学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需要结合实际,重新审视自我,确定新的定位和定型。同时不断深化推进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不断调整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办学基本条件建设,建立移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现代化智慧教室,数字化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园,并将移动互联网应用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此外,借助移动互联网打破校校、校企之间空间的壁垒,通过网络技术汇聚、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打造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民办高校应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通过深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培育协同创新体系,迈向教育发展的多元化、差异化、国际化。

二、坚持转型发展,构建互联网+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重要时期,为顺应经济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计划。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正发生变化,懂技术、能创新创业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正成为社会所需。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三分天下的民办高校应坚持转型发展,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积极围绕地方经济特点,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众创空间”等主题确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设置在“通识课程”板块中,作为顶层设计,可全校统一组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课程等,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在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拓展思维、转变理念、展现才华、服务社会。同时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体系,利用云平台、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企业发布的相关技术难题、以往创业成功的案例以及当前适合创业的领域,对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并实时跟踪创新创业项目,强调互联网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终身的创业咨询与融资等优质的动态跟踪服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发展的教育活力,培养系统务实且创新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强化校企合作,坚持互联网+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

深化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彰显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促进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服务的能力,而且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在传统的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中,由于受学校体制、运行机制、财务制度、办学定位等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往往成为浮于表面的短期行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社会对未来从业人员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民办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变革和创新,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合作体制。随着校企合作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民办高校必须坚持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探索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云平台实训体系,将企业真实业务、先进生产工艺流程通过互联网实时呈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足不出户”即接触到企业真实的业务运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消除校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互联网+”融入教学,校企合作共建网络化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互联网学习素材和资源,学生借助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克服了课堂理论教学的枯燥和知识拓展的局限,以及传统教学时间、空间限制的弊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探索思考的能力。在校企协同教学过程,学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因此,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民办高校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使互联网深度融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培养出符合“互联网+”产业链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紧跟时代潮流,夯实互联网+专业建设的改革基础

专业建设是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在互联网时代下,民办高校在配合推进协同创新战略实施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的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对专业建设进行改革,通过专业改革和创新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行业、产业带来了的深刻影响,不但助推了产业重构升级,还推动了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不是简单调整专业课程,也不是简单引入新专业术语,而是需要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实时监测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对培养方案、实践实训体系等适度系统的动态调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并构建“通识课程创新教育+专业课程创新实践”两大创新平台,使创新教育贯穿大学学期始终,贯穿专业建设全程。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创新进取得思维和能力,以实现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无缝对接、培养方案与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技能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无缝对接。同时结合产业变革对岗位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出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在新专业招生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与企业、社会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交流,形成利用互联网对人才结构需求预测的协作参与机制,构建设置新专业、扩宽专业新方向等形式,探索拓展专业领域的广度、深度。

五、提升师资队伍,打造互联网+师资培训的交流平台

民办高校的创新驱动发展,应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基础,以实施“强师计划”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建设水平。

“互联网+”时代,开放课程的大规模兴起,为师资队伍建设带了机遇。民办高校应抓住机遇,为教师打造互联网+的交流平台,通过引进智能化的教学装备和工具软件,构建以教育云为依托的新型培养环境,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素养培训,并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数字化、系统化、信息化的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优势作用,在对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对教师的判断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充分的挖掘教师的潜力。

此外,引导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微信、QQ平台等各种方式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可反复探讨,并能够及时调整参与行为,弥补自身实际业务的空白和短缺,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沟通的深度、节约了资金成本。有效促进了民办高校在“双师型”教师培育基础上对“创新驱动导师”培训。再者,鼓励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业务学习,聆听专家讲座,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拓展专业视野的广度,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能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通过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与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六、打破传统束缚,建立互联网+创新主体的科研机制

民办高校科研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科研水平明显落后于整体发展水平。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团队匮乏、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因素,是阻碍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应深化科研机制的综合改革,注重将科学研究同区域产业结构的需求相结合,脚踏实地做应用型科研,必须在研究期内产生效益,不断引领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民办高校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全面搭建民办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研究所等协同创新平台,借助科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民办高校科研创新创造条件。此外,民办高校应着力引进高层次科研人员,加强教师科研素质培训,重视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鼓励创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内外结合的方式打造高效科研工作团队。使民办高校的科学研究以创新为导向,以应用为主力,不断强化科研活动同产业结构对接,创新项目同区域经济发展对接,研究成果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并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到课堂教学、人才培养上,破除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加强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建立互联网+创新主体的科研机制,构建和完善具有民办高校特点的科研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和强、李文国、王玉兰,内涵发展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4月.

[2]杨雪梅,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四个着力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17期

[3]郑敏.高职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经贸,2015(18).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校企互联网+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