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高校为何看上人工智能?

2018-05-04 07:20李楠
现代苏州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科苏州工业园区集成电路

○记者 李楠

人工智能如此高精尖的行业,其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高端人才缺口至少在500万人,顶尖人才年薪动辄百万。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地,和苏州城市转型升级的领跑者,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开展招校引研、招才引智,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系统。

在过去的一年里,来自全世界10余所高校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或实验室相继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名校大所的云集,也成为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

名校大所: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人工智能科研应用与产业化中心

跨越4700公里打造中新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引擎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计算机学系拥有四十年历史,人工智能一向是计算机科学家们最想攻克的领域之一。中国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在近年来突飞猛进、许多创意点子和人工智能产品都引领全球。我们非常期待能够和中国人工智能业者携手合作。基于新加坡与苏州园区政府有长久合作关系,苏州工业园自然是我们首选合作对象。”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新国大苏研院人工智能科研应用与产业化中心负责人黄德钦,谈到2017年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人工智能科研应用与产业化中心时说。

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新国大苏研院人工智能科研应用与产业化中心负责人黄德钦

顶尖的人工智能科研团队专注医疗与金融的跨领域创新

黄德钦介绍说:新国大人工智能创新及产业化中心,由新国大人工智慧系统研究院院长黄铭钧教授领衔,以新国大相关院系的教授与研究院组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双方将共同投入超1亿元,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保健、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落地,帮助项目进入国际市场。

新国大苏研院的人工智能中心的科研团队实力非常雄厚,新国大人工智能系统研究院院长、新加坡科学院院士黄铭钧教授是在中国深耕的领军人物、也是深具声望的中国长江学者。黄德钦是结合人工智能与数据库技术的先锋人物之一、也是医疗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专家。还有徐冶教授(机器人领域)、李伟上教授(机器学习算法)、蔡达成教授(互联网智能多模式数据搜索领域)、黄伟道教授(自然语言处理)、靳民彦教授(自然语言处理)、李锦喜教授(计算机视觉)、黄德钦教授(计算机视觉)、许为宁教授(医疗影像处理)、颜水城教授(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冯佳时教授(机器学习)等等。

我们深信在园区管委会的支持、以及黄铭钧教授的领导下,团队必定会茁壮成长。我们也非常欢迎有志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的顶尖人才加入我们的团队。

新国大的教授团队在各自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在国际顶尖会议上发表优质论文的频率高,积极地和世界著名高校合作。

“在苏州设立人工智能科研应用与产业化中心,让我们能够在最尖端的研究项目上,与中国人工智能专家一起携手前进,我觉得会非常有发展前景。”

全产业链创新培养优秀毕业生年薪百万

黄德钦说:我们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区块链、网络搜索、个人习惯与喜好剖析等方面,不只发表了许多具影响力的文章,也成功的把技术转移到应用领域。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了以后,有许多都在国际知名科技企业作出贡献。

“一张普通的平面图,用手机扫一扫,纸片上的恐龙立刻活了起来。如果再戴上VR眼镜,又仿佛骑到了恐龙身上。”在新国大苏州研究院人工智能科研应用与产业化中心,这样的惊喜随处可见。从应用型研究,到技术转移转化,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需求,打造了全生态链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一些优秀的人工智能博士毕业生,年薪介于六十万到一百万之间。” 黄德钦透露。据调查中国缺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达到 500 万,中国在各个产业的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目前是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竞争也非常激烈,对于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自然有大量需求。

融合区块链技术领跑人工智能国际最前沿

在现有的合作项目方面,新国大与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密切的合作。在苏研院人工智能中心成立以后,我们非常期待与苏州高校以及苏州产业进行广泛的合作。

今年5 月苏州即将举办全球人工智能博览会,对此我也非常期待能看到中国与世界各地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

人工智能尚有许多未解的问题,譬如说,目前大都是以数据驱动,数据处理本身就是个大问题。非结构化数据的提取、存储格式不统一,再加上标注数据需要个别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涵盖范围甚广。一般大众熟知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也仅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在学术以及实际应用上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的。

我们也看到了其他新兴领域,例如区块链,在某些领域也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这里就举个例子:在医疗领域,运用区块链能达到防篡改的效用,并能提供数据来源追踪,这些有利于数据分析,进而推动人工智能结合,为更广大的群众医疗保健作出贡献。

黄德钦告诉记者,简单的说,未来五到十年,人工智能必须要真正走出数据学习的框架,未来的前景与规划需要具备前瞻性思考,大胆的开拓崭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不远万里从新加坡来到苏州,就是希望将国际前沿的技术成果带进来,在苏州这片创新热土上扎下根去,产出最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和产品。

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总经理刘新宇

名校大所:中科院计算所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十六岁,正青春院地携手开启人工智能新征程

十六年前,中科院计算所和苏州市及工业园区有了第一次合作,共建了第一家院地合作机构——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启了院地合作的新篇章。

十六年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再次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建中科院计算所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技术发展处处长、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总经理刘新宇说:再次携手推进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这标志着我们的院地合作将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国家队”

中科院计算所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国立学术机构,不但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而且孕育了联想、曙光、龙芯、寒武纪、晶上、视拓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公司。其中寒武纪作为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级初创公司,发布的1A处理器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2002年,中科院计算所和苏州市及工业园区有了第一次合作,共建了第一家院地合作机构,中科院计算所苏州分所——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经过十六年的发展,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已成为涵盖整个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公共设计服务平台,是中小人工智能企业入驻苏州强有力的支撑。

刘新宇说:我们在苏州的发展伴随着这座城市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苏州中科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作为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苏州地区的企业提供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第二个阶段是作为行业协会承担单位,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自律,协助政府完成产业发展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作为院地合作的共建机构,转移转化科学院科研成果,并逐步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产品生产线的产业化工程。

苏州是科研转化的沃土

十六年来,苏州中科利用院地合作的共建优势,结合苏州本地的产业情况,先后引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多个团队到苏州转化。

包括设计了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的龙芯团队,龙芯团队专注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CPU芯片的产业化。据刘新宇介绍,作为中国制造的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通用CPU,龙芯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提速,而基于龙芯生产的低成本计算机也受到了广泛的青睐。然而却很少有“圈外人”知道,龙芯的产业化与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由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龙芯一号CPU完成了集成电路物理设计,并与梦兰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龙芯产业化基地。

致力于突破无线通信领域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制约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核心器件的晶上团队,中科晶上瞄准全球信息通信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刘新宇透露:最近,这个团队在致力于突破无线通信领域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制约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核心器件——基带芯片以及核心软件——通信协议栈软件,打破国外对通信处理的关键技术、核心器件以及软件产品的长期市场垄断,成为面向未来计算与通信技术融合的IT3.0时代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技术引领性公司。

被评选为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一,引领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寒武纪团队,是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先行者,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智能芯片公司。

2016年,该公司推出的寒武纪1A处理器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面向智能手机、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等各类终端设备,在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与特斯拉增强型自动辅助驾驶、IBM Watson等国内外新兴信息技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目前该公司与智能产业的各大上下游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前夜,寒武纪科技的光荣使命是引领人类社会从信息时代迈向智能时代,做支撑智能时代的伟大芯片公司。

携手人工智能再起飞

在苏州的16年,刘新宇感慨,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和成绩。苏州中科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EDA、物理设计、测试和人才培养四大平台,以苏州为基地,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集成电路企业提供服务,先后获评为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十佳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集成电路创业服务平台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技术服务平台。

苏州中科的成长与苏州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作为技术服务平台,苏州中科为苏州地区的集成电路企业积极提供技术服务;作为协会的承担单位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搭建科技项目落地转化的平台,园区科创区的大力支持下,苏州中科正在打造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蓄水池”,为产业备足创新“源动力”。目前,苏州中科已为产业累计培养专业人才2万余人,学员中涌现一批产业界优秀人才、突出人才,为地区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另外,由于行业发展呈现峰谷波动发展趋势,在行业低潮期,苏州中科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学员专业技能,为产业快速发展时所需的大量人才进行培养和积蓄,成为苏州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蓄水池。

在刘新宇看来,中科院计算所苏州分所已经从原来定位的“服务的平台”逐步升级到“引领和带动产业的平台”。苏州分所推动了整个苏州市乃至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也证明了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重大意义。

刘新宇满怀期待地说:基于工业园区与计算所十几年良好的合作基础,及计算所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技术成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再次与中科院计算所签约人工智能研究院。此次计算所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携手二度合作,强强联手,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大发展的契机,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多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应用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人工智能名校大所: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

人机交互链未来打造人工智能原始创新品牌

“2017年的5月12日 ,我记得非常清楚,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是这一天成立的。”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延峰教授,提起这个日子依旧记忆犹新。

王延峰介绍: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是建立在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强势崛起的背景下,以及苏沪经济和科技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同城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围绕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的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原始创新品牌和国家智能人机交互产业创新中心。

大数据VS语音交互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飞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布局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了百度、华为、腾讯、苹果、微软、西门子等业界巨头,正在加速崛起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紧紧围绕苏州工业园区的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打造大数据和语音交互人工智能综合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推动重大科研团队引进及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人工智能大学科技园及孵化引进投资、人工智能发展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工作。

王延峰透露:研究院目标在3-5年时间里建成全国首个全生态人工智能综合配套公共服务平台,实现200家以上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接入使用;引进10到15家人工智能企业落地苏州,实现直接产值3-5亿;引进3-5名高端领军人才;建成人工智能研发人才培训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学术、产业论坛和行业技术竞赛惯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园区,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将开展人工智能领域领先技术的研发,同时整合资源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定位“技术枢纽”、“资金枢纽”、“产业枢纽”和“创新枢纽”,支撑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力争带动10-20亿产值;结合专业团队,拉动民间资本,建立产业基金,引进海内外顶尖团队并实现产业化;培养研究生和产业人才、落地行业组织、大会、活动及专利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上海交大和苏州市的重大创新体系合作,更是对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和全面落实,必将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才聚集、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动力。

最强专业和院士团队为苏州人工智能行业注入新活力

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俞凯创立的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系列语音技术和基础创新能力的公司,获得阿里巴巴数轮融资。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的标杆企业,思必驰将在3-5年达到百亿市值,并作为千亿市值企业后备军。

俞凯介绍:上海交大在智能媒体、图像分析、脑机交互、机器人、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还有一批一流团队及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未来都将在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产业转化,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提及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两位院长都倍感自豪:在全国人工智能高校专业排名中,我们学院一直名列前茅。“电院”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安德森·林奎斯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四位院士领衔。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多名,教职工600多名,学生8000多名。是上海交通大学规模最大的明星学院之一,也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同类学院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延峰教授说:正是因为看中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研发和人才智力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苏州市提出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希望将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和产业高地。我们也希望研究院能够给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中科苏州工业园区集成电路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异育银鲫‘中科5号’与异育银鲫‘中科3号’ 生长性能的比较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集成电路测试领域的关键技术
塑封集成电路扫描声学显微镜分析
混合集成电路激光调阻技术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