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水生态补偿措施效果评价研究

2018-05-04 12:27
江西化工 2018年2期
关键词:鱼道峡江补水

张 健 沈 越

(1.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环境信息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1 前言

峡江水利枢纽位于赣江中游,该工程于2010年正式开工,2013年7月建成并试运行,工程运行后,由于水利枢纽的阻隔效应,将对赣江洄游性鱼类产生不利影响。通过采取人工增殖放流、修建过鱼设施的生态补偿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的影响。峡江水利枢纽建设配套的人工增殖放流和增殖放流等生态补偿措施效果如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对峡江水利枢纽配套的生态补偿措施效果进行评价,为优化水利工程的水生态补偿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峡江水利枢纽水生态补偿措施情况介绍

2.1 鱼类增殖放流情况

(1)鱼类增殖站建设情况

鱼类增殖站布置于坝址右岸上游约2.0km一处冲沟内,占地面积3.83hm2,项目建筑物主要为养殖池塘、蓄水池、生产用房、繁育车间等。

①生产用房:建筑面积拟建333.04m2,包括饲料储存库房、工具房及值班房、休息室、配电间等;

②繁育车间:建筑面积1593.95m2;

③养殖池塘:亲鱼池4个,每个4.18亩;鱼种池8个,每个2.5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于感染细菌所引起,因此在治疗方面以抗感染为主,既可选择口服或静脉输注等方式以全身给药,亦可采用外用滴耳法局部给药。本研究即采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进行局部治疗,并与氧氟沙星滴耳液进行效果比较。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其可抑制局部细菌繁殖,快速清除致病菌。

④催产池:4个,采用圆形,直径为5.0m;

⑤蓄水池:1个,面积为3.5亩,蓄水5000m3。

本项目鱼类增殖站及繁育车间的现场情况详见图2-1。

(2)鱼类增殖放流种类及规模

投放鱼苗为长江水系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子一代,鱼苗尺寸规格为14~18cm,鱼苗投放规模见表2-1。同时在增殖放流前对部分鱼苗进行了标记,以便后续对放流效果进行跟踪观测。

表2-1 峡江水利枢纽四大家鱼放流购苗情况表

图2-1 配套建设的鱼类增殖站及养殖池

2.2 鱼道布设情况

鱼道设置集鱼系统,利用电站发电尾水诱鱼,厂房集鱼系统由分布于厂房尾水平台上的辅助进口、输鱼槽、补水槽、消能室、出水栅和电动闸门等设施组成。

(1)鱼道结构型式

鱼道设置在发电尾水末端,低水位鱼道总长度905m,高水位鱼道总长度696.0m,坡度1/60,鱼道宽度3m。鱼道水池长度3.6m,运行水深3m,池室深度3.5m。鱼道设计主要过鱼季节为4~7月,设计流速0.7~1.2m/s,工程设置总池室205个,设置休息池数量21个,上游最高运行水位46.0m(正常蓄水位),上游最低运行水位44.0m(预泄水位),下游最高运行水位36.61m(满发),下游最低运行水位33.0m(对应2台发电机组),最大设计运行水头13.0m。高水位进口段进口高程33.50m,低水位进口高程31.46m,汇合池高程34.58m;出口高分别为41.06m、42.14m、43.0m。

集鱼系统补水涵设在安装间左侧靠近厂房处,在进水口设置补水涵控制闸门,涵管孔口尺寸150cm×150cm方形。补水涵洞长度90cm,出口底高程43.0m,进口底高程31.46m。下泄水流击打在下游补水系统的水面并通过补水系统与集鱼系统之间隔墙上的多个小孔补水孔进入集鱼系统。补水系统与集鱼系统宽度分别为100cm和200cm,长度均为210m,沿尾水前沿通长布置,顶部高程37.11m,底部高程31.46m,集鱼系统在不同高程设置进鱼孔,以满足不同水位条件下进鱼需要,集鱼系统工作原理见图2-2,进口诱鱼集鱼系统示意图及工作原理见图2-3,建成后的鱼道现状见图2-4。

图2-2 进口诱鱼集鱼系统示意图及工作原理

图2-3 进口诱鱼集鱼系统示意图及工作原理(剖面)

(2)鱼道有效工作水深

鱼道最低工作水深选择为1.00m,首先是考虑到鱼的习性,其次是保证鱼道中有一定的流量,使鱼道进口产生一定的水流,吸引鱼类进入鱼道。鱼道净高为3.50m,最高工作水深取3.00m,上部预留0.50m高度,主要是防止水位波动时鱼道中的水流从鱼道两侧墙溢出。

图2-4 建成后鱼道的结构型式

(3)鱼道运行方式

每年的4月~7月共4个月为过鱼季节,鱼道运行。在过鱼季节,当水库水位维持在44~46m运行,电站发电时,鱼道开启运行。当泄水闸敞泄,电站停止发电时,鱼道停止运行。当鱼道开启运行时,需同时开启鱼道诱鱼补水系统,以便鱼进入集鱼槽上溯。

运行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①正常运行:在上游水位高于下游水位,且下游运行水位在鱼道1#、2#进口设计水位范围内时,上下游挡洪闸及进出口闸门全开,利用上下游水头差形成鱼道的过鱼流速。

②控制运行:在下游水位较低的时候(主要在春季),下游的过鱼孔过水断面比上游的小;以及在下游水位下降时,鱼道水面线来不及调整,出现严重的局部跌落现象,导致进口段隔板过鱼孔的流速比上游大得多,直接影响幼鱼的上溯,因此需要采取控制运行的方式。控制运行时,将鱼道下游进口闸门保留一定开度,鱼道出口闸门全开,使鱼道内水位逐渐升高,流速减小,使鱼道出口处平均流速为0.1m~0.3m,已进入鱼道的鱼类即可顺利上溯。

当鱼道下游进口水位较低时(处34.46m~33.00m期间),下游鱼道采用主鱼道运行,下游进口水位较高时(处36.61m~34.46m期间),下游鱼道采用副鱼道运行。

当下游水位超过38.25m时,鱼道下游防洪闸门应关闭,鱼道停止运行。补水涵总设计流量为1.0m3/s,大、小支管设计流量分别为0.7m3/s及0.3m3/s。

补水涵运行:在过鱼时,集鱼系统补水槽及下游进口闸的补水流量通过电动流量调节阀按设计流量进行控制。

3 生态补偿措施效果评价

3.1 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价

增殖放流3个月后,在峡江水利枢纽坝上、坝下共设四个监测点,对鲢、鳙鱼进行回捕。经过测量体长及称重剔除了其他年份放流的鲢、鳙鱼及其他年份的野生鱼;余下经荧光设备照射后,选出荧光标记鱼;最后,将取剩余的和有荧光标记的鲢、鳙鱼鳍条用酒精保存,带回实验室检测分子标记,经检测,标记鱼都有特异性序列;但有10%没有标记,却有特异性序列。

从检测结果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鳙鱼1~2kg以上的较鲢鱼早数月出现,符合鳙鱼较鲢鱼生长快些的规律。从捕获的标记鱼来看,有标记的鱼在各个体长、体重中呈逐月均匀上升趋势,可见总体资源量不断上升,增殖放流的效果得到一定的体现。

3.2 鱼道过鱼效果评价

选取适宜洄游性鱼类的季节(9-10月份)进行过鱼效果观测,通过43天的有效观测,鱼道观测设备检测出游出数量32115尾、游入数量22975尾,具体情况见表3-1。

表3-1 鱼道过鱼游入游出数据统计表(尾)

注:(1)小鱼指鱼长区间为0~20cm、中鱼指鱼长区间为20~50cm、大鱼指鱼长区间为50cm以上;(2)水流方向为游出、反方向为游入。

按小时统计的平均每小时过鱼情况见表3-2,及图3-1。

表3-2 每小时平均过鱼情况统计表(尾)

图3-1 每小时平均过鱼统计

从鱼道计数设备中目前观测到的鱼类是鳊鱼、鳜鱼、黄颡鱼且体长小于20cm的数量较多,过鱼数量基数比较大,鱼道过鱼效果比较好。

3.4 评价结果分析

对峡江水利枢纽鱼道现场调查观察到鳜、大眼鳜、粗唇鮠和银鲴等13种小型鱼类,从鱼道计数设备中目前观测到的四大家鱼数量比较少,主要的观测到的鱼类是鳊鱼、鳜鱼、黄颡鱼且体长小于20cm的数量较多,过鱼数量基数比较大,鱼道过鱼效果比较好。四大家鱼和鳡是否能适应通过鱼道上溯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荧光标记检测结果看,随着时间的推移,鳙鱼1~2kg以上的较鲢鱼早数月出现,符合鳙鱼较鲢鱼生长快些的规律。从捕获的标记鱼来看,有标记的鱼在各个体长、体重中呈逐月均匀上升趋势,可见总体资源量不断上升,增殖放流的效果得到一定的体现。

峡江水利枢纽建设前后“四大家鱼”及鳡鱼调查数量分别为364尾和310尾。对比建设前后,建设前“四大家鱼”和鱤的资源量占渔获物总数量的8.61%,建设后占渔获物总重量的9.71%。因此“四大家鱼”和鱤的种群没有明显改变项目建设前后,四大家鱼及鳡的数量没有明显减少。

水利枢纽工程通过采取水生态补偿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和恢复工程建设对水生态造成的影响。下一步,应通过优化调度鱼道运行方案,进一步增加“四大家鱼”和鱤鱼的洄游效果。同时继续保持增殖放流,保持赣江鱼类总体资源稳定。

猜你喜欢
鱼道峡江补水
巴东“长江峡江号子”的保护传承实践调查研究
基于PIT遥测技术的竖缝式鱼道过鱼效率及鱼类行为分析
《肥皂》等
峡江烟区典型植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蜿蜒式鱼道与竖缝式鱼道的水力特性对比分析
紊流特性对鱼道结构的影响
不同类型鱼道结构及功能研究
晚熟脐橙映峡江
爱运动更要会补水
恼人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