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表现力的来源及应用

2018-05-08 02:22钟真祥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3期

摘 要:语言能够表情达意,说明存在一种无形的表现力。笔者通过探索语言表现力来源,运用最新研究手段结合物理、数学、心理学等技术进行赋值,结合语言“场论”技巧探索语言赋值数据化之路,同时推动在作文教学上的应用,推动文学写作的数据化和自动化。

关键词:语言表现力;场论;赋值数据化;作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074-02

人们常说,语言是工具,语言是艺术,而最常听到的则是“宣传也是一种战斗力”,教育界则有“语言是一把雕刻刀,可以将人雕刻成任意产品”的说法。这说明,语言蕴藏着某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无时不在影响人类,推动人类发展。那么,这种力量究竟为何物?经多年研究,本人发现语言现象存在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场”,而这些力正是由这些“场”产生的,这就是语言“场”力。一般地,语言“场”力是通过语法与结构、阅读与聆听产生力量。

一、语言表现力的来源

语言的表现力是指运用语言表现思想和艺术的能力。那么,语言表现力来自何方?我们从文字的本意出发可知:实物n对应的是名词n,n是语言模拟实物存在;动作v对应的是动词v,v是语言模拟动作存在,以此类推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均可以对应某类词语并模拟存在。辜正坤教授指出,语言不仅模拟存在,它也反作用于存在,重新拟构存在。语言表现力就是模拟功能的作用使然,而言语模拟过程就会形成不同类型、大小不一的“場”。研究发现,语言n和v在模拟过程中力图还原再生n或v的效果。为什么会产生同一个 《阿Q正传》在每个读者中有不同的阿Q形象?问题不是本来就有一千个阿Q,而是语言在通过“场”进行模拟还原再生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现象。观察珠穆朗玛峰,站在山脚、山中、山顶所看到的风景是差别很大的,是因为角度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阅读产生不同的体验,是因为存在不同的“场”。同一角度看到的现象是相同,感受不同是因为观察者“情景交融”,是通过语言反作用于时境而成,也即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情景交融”则是语言“场”是相互作用的力证。根据研究,这些“场”分别是词场、句场、语义场、情感场,不同的“场”有不同功能和作用,催生不同的效果;同时,这些“场”之间也会相互作用,进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催生新的效果或新的境界。于是,意境就产生了。需要指出的是,意境也只不过是模拟现实存在的结果而已。因此,语言的“场”是语言表现力的载体和来源。

“场”力作用是通过语法、结构以及阅读产生的意识流动而产生。换言之,语法是语言“场”力得以产生的基本因素,即语法将语言“四场”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结构是“场”催生力量的重要因素,即不同结构磁力相异;阅读中意识流动是“场”力相互作用催生“磁力”聚变的主要因素,即思维使用语言而语言反作用于思维及问题。

二、语言表现力的赋值及应用

现实中的人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实景效果,读者则是通过语言的“场”并在“场”的相互作用力强弱变化过程中感受文学力量。物理学研究表明,“场”的磁力是可以量化赋值并计算的,因此,根据物理学词场理论、数学逻辑以及意识流动规律,对语言“场”力作出如下探索和应用:

(一)通过对《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研究,可以发现词语多为2个字,成语多为4个字。假设单个文字的表现力(下称F)常数为1(下称E),那么可以推导出词的表现力常数为2(下称X),成语的表现力常数为4(下称Y)。一般地可以知道,文字数量是体现语言表现力的基本指标,随着文字数量E的增加会让语言表现力相应地增加。这就很好地说明大专、本科、博士毕业论文在文字数量上的不同要求的科学根据。而使用词或成语的表现力更强,如果文章篇幅有限,多用词或成语是不错的方法。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述清楚一件事情要用到140字左右(实验数据),且文字数量的增加与表现力呈现相关趋势。

(二)经对词的解释的文字数量分析,词的意义容量达到文字常数的4-6倍,而意义相关的词的数量增加则其表现力呈现几何级递增现象。因此,可以推导出假设词C的变现力的赋值式为X*C2,那么可以发现1个词的表现力为2×12=2,2个词的表现力为2×22=8,3个词变现力为2×32=18,结果出现3个词的表现力相当于1个词的9倍,充分说明词的数量增加导致表现力呈现几何级递增。如朱自清《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其描写春花的表现力达到18,如果只用1个词,表现力就显得孱弱,文意也即显得空洞许多。应用到作用教学上,引导学生经常使用相关联的2-3个词,就可以成倍地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三)经对成语的解释的文字数量分析,成语的意义容量达到文字的12-16倍,而意义相关的成语数量增加则其表现力呈现指数级递增现象。因此,可以推导出假设成语的变现力的赋值式为Y*C3,可以发现成语数量的简单增加却导致语言变现力的指数级增长。1个成语表现力为4×13=4,2个成语表现力为4×23=32,结果出现2个成语的表现力相当于1个成语的8倍,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成语(典故)能使文章增色添辉的原因。

(四)假设某个词曾经有N个角度运用或解读,根据语言反作用于思维和问题原理,加上自己的1种独特理解,可以推导出词语表现力就会N+1个表现力常数。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天涯”等词语给人N+1个理解空间和想像空间,正是这些词曾经被人进行过多角度运用或解读。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使用词义丰富、词历深厚的词,尤其是使用名篇名作中经典词语,就会让作文锦上添花,凸显文学底蕴和文学色彩。

(五)假设行文中组成N个语言“场”,由于“场”之间相互流动和相互作用,根据数学排列公式推导出F(N,M)=N(N-1)(N-2)…(N-M+1)种阅读理解的版本(电影中表现为蒙太奇手法)。“随着意识飘呀飘的,那其实是语言在想你了…文字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缩影而已,文字也会影响人的思维”这就是不同人阅读同一文本感受不同的基本原因。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个分句构建了一个语言大“场”,三个分句共构建了3个大“场”,根据排列规律,就会让人通过阅读产生F(32=)3×(3-1)×(3-2)=6种理解版本;同时每个分句三个名词由构建了3个小“场”,又催生6种不同理解版本,因此上述三句从微观角度结合排列规律可以催生F(6,5)=6×5×4×3×2×1=720种不同理解版本。应用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要至少构建三个语言“场”或篇幅至少三段。

(六)假设语言“四场”均围绕文章中心,那么将呈现正相关作用;反之,将呈现负相关作用。体现在文章里,就是围绕文章中心的文字、词场…等均会起到增强表现作用;反之,就会起到副作用(减弱表现力)。换言之,语言篇幅不是越长越好,而是要紧扣中心。应用到作文中,就是要每个语言要素都要紧扣中心,不能离题。

三、语言表现力研究应用前景

随着语言“场论”研究的深入,理论系统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将使得文学作品的赋值量化成为可能。这些量化就像NBA对于球员得分、篮板、抢断、盖帽、助攻等重要指标一样科学地统计分析。对文学作品循着语法与结构进行词场、句场、语义场、情感场等“四场”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较好地全面地估算文章的整体表现力数值,特别是开发出电脑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反之,运用“场”论赋值分析技巧,可以按照语法规则和结构特性设计出自动写作程序软件,朝着写作自动化迈出正确步伐。

参考文献:

[1]钟真祥.刍议“场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参考,2012,(2).

[2]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马晓梅.作文教学需要等待[J].中国校外教育,2016,(5).

[4]戴伟敏.反对伪文化写作 让作文走近生活[J].文学教育,2016,(5).

[5]徐军年.试论作文教学如何张扬学生个性[J].学周刊,2016,(21).

[6]周占江.谈谈改进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J].学周刊,2016,(23).

[7]王惠芳.让作文教学尽显育人风采[J].科学咨询,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