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

2018-05-08 02:22姜春雨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文学语言

姜春雨

摘 要: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分析人教版教材里众多的抒情散文篇目,笔者发现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教师在讲授抒情散文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伊始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三类抒情散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技巧,将从语言、文学、文化及其他视角进行探讨。

关键词:抒情散文;导语设计;语言;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108-02

中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抒情散文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这一理念下,要想获得一堂生动精彩的抒情散文课堂教学,其导语设计非常重要。

一、抒情散文说明及在人教版教材中的篇目所占比重

抒情散文,顾名思义,即作者通过对具体的景物、事物、事件的记叙和描绘,来表现内心感受,抒发思想情怀的一种文学体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或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想,或者因为目睹景物而抒怀,生动的语言中充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抒情散文可以分成三类:借景抒情类散文、因物抒情类散文、以事抒情类散文。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主要借助描绘景物,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或喜或悲的情感;因物抒情类散文指的是,某种事物在特定环境下触动了作者的情思,通过对这一事物生动、传神的描绘,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表现作者因它而发的内心情感;以事抒情类散文,是作者以记叙的口吻将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借助此事件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在人教版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共有118篇散文,其中,抒情散文共有62篇,借景抒情类散文有16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25.8%,以事抒情类散文有27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43.5%,因物抒情类散文有19篇,所占散文比例约为30%。以上数据表明,抒情散文在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占有较大比重。

二、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技巧

中学语文教师想要让抒情散文课堂教学既丰富多彩又深入人心,应该重视导语设计的技巧。下面根据一些教学案例,来谈一下对中学语文抒情散文教学导语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学视角下的类比联想。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需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新等维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视角下设计导语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以《故都的秋》为例,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秋天是绚丽多姿的。毛泽东笔下的秋日是壮丽的。在 《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秋日登高之际,诗圣杜甫感悟到了秋风的悲凉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在秋郊夕阳中,品味到了秋的凄苦,写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名句。下面,我们一起品读郁达夫执笔的《故都的秋》,感受故都秋日的风情。

这段导语,教师从“秋天”入手,列举了与“秋天”有关的经典诗句,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类比联想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学作品,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学习新知,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知精神,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在简短的课堂导入环节,文学視角下的类比联想也能够调动学生把新旧知识有序地衔接起来,既可以温故又可以知新,还减少了学生习得新知识的难度。

2.文化视角下的开宗明义。

《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的永恒和生活的美好的借景抒情类散文。作者宗璞以赏花、忆花、悟花的行文思路、凝练传神的语言、独具匠心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别致的生命哲学画卷。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领悟文中闪烁的文化内涵呢?不妨以课堂导语为切入点,教师用高度凝练的言语开宗明义。可以从课文标题进行有效设导,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够在紫藤萝瀑布的灵魂与神韵的文化内涵下研读课文。

导语设计如下: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由两种事物构成。一种是静态下一串串的紫藤萝,一种是动态下奔流而泄的瀑布,把静态的事物赋予动感,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些什么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答案就会揭晓。

这样以课文题目开宗明义的导入方式,直接切入主题,短时且高效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到教学内容。同时,这则导语也会把学生引入到文化层面的视野中来。学生在脑海中不禁会思索:有生命的紫藤萝与无生命的瀑布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关联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文本研读,用心聆听生命的箴言。

(二) 因物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索是学习的起点,疑问是探究学习的源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意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虑思考问题。

矛盾笔下的《白杨礼赞》是中学语文篇目中因物抒情类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平凡的白杨树触动作者心中的一腔豪气与激情,通过作者酣畅淋漓地礼赞白杨,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到《白杨礼赞》,不由得联想到茅盾的《题白杨图》,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茅盾的《白杨礼赞》作画,随即,茅盾又为这幅画题俚句。因文作画,因画赋诗。在设计《白杨礼赞》的课堂导语时,可以以此为切口有效设导。

导语设计如下:茅盾笔下的《题白杨图》,同学们都不陌生,“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作者以通俗易通的话语勾勒出白杨树挺拔的外貌和深邃的精神。寥寥数语中方显对白杨的赞美,于诗中融入真情。这是诗中的白杨树,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茅盾散文中的《白杨礼赞》,品读散文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番韵味?作者在诗中与在散文中礼赞的白杨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教师根据导语提出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指引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调动了课堂探索新知的气氛。

(三) 以事抒情类散文的导语设计

1.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

朱自清执笔的《背影》在现代文学史上堪称是“细处写父爱”的典范代表之一。在“父爱”的主题下通过描写“背影”“流泪”“叹息”“买橘子”等一系列事件表达出父与子之间的深情。在学习这一篇目时,为了让学生透过文字的长度来感受父爱的深度,深刻领悟作品中蕴含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可以以文化视角下的同类对比来设计导入语。

“同学们,这幅油画的名字叫做《父亲》。作者罗中立用画笔画出了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他的脸上布满了沧桑,深邃的眼眸中流露出渴望的目光,一双黝黑的手不知品尝过多少辛酸。请同学们仔细观赏这幅画作,你有哪些感想?这是罗中立画中的父亲。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去感受为数不多的描写父爱的精粹之作。”

这则导语抛给学生,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父亲形象的初步感知,带着这样的认知研习课文,学生能够更好地个性化解读“背影与父亲”,咀嚼亲情中流淌的父爱。

2.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

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也要体现创新性。教师通过耳目一新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运用启发且新奇的创新性导入方式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就要求教师的导语要富有新意,用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开启学生的心智门扉,诱发浓厚的阅读期待,丰富课堂教学。在讲授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采用创新的导入方式,即语言视角下的引文设导。通过引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多媒体屏幕上展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段话选自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猛士”该如何理解?“哀痛”和“幸福”这对语义色彩完全相反的词汇又隐含着怎样强烈的情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文本,了解鲁迅笔下的刘和珍君。

在这段导入语中,教师依据文本的语言,设计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谜面,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认真、深入的思考语言来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

三、结束语

在明确抒情散文分类的前提下,通过不同层面来探讨三类抒情散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新.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

[2]江凤娟.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13,(2).

[3]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4]卜文军.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J].时代文学, 2010,(5).

[5]薛文素.关于文学作品中意境美的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4,(6).

[6]郑绍龙.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意境美[J].读与写,2007,(1).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文学语言
我们需要文学
语言是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我有我语言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