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府朝房建筑和变化考释

2018-05-09 00:54
江苏地方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开间总督大堂

◎ 刘 刚

西朝房中间开门

一、标准的连檐通脊灰瓦顶

入总统府大门即见东、西两边朝房。府内晚清建筑基本是同治年间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建造。《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总督衙署复城后总督以下皆寓行辕。(同治)九年仍就旧基建造,先清理官界,参差不齐,配买民基,筑砌围墙一周,共折方五百六十丈有奇。十年正月开工,升俾为高,十一年四月工竣,新造正宅大小房屋四百八十七间,门楼穿堂走廊四百一十八号,厨房披屋七十六间,厕屋十三号,又花园厅楼亭阁六十三间,披房游廊平台一百四号,箭道房屋八间,披廊二十号,总共壹千壹佰八十九间;又吹鼓楼两座,牌坊四架,墙垣折方三千三百四十丈,零墁地折方一千四百二十丈,零花园荷花池驳岸一周水沟五百六十余丈,有石船一座,署前有二坊,曰两江保障,三省均衡。”朝房自是当时重修督署时所建。

清制规定,朝房为“连檐通脊灰瓦顶,不施斗拱,门窗素简”,地基和高度也要比主建大堂低矮一些,以衬托大堂的威严。总统府朝房遵循了这个规定。

总统府东、西朝房,南北走向,相向而建;长62.3米,宽8米。朝房有前廊,廊宽1.50米,檐柱17根,每柱顶上即有一架山梁,因而对应有17道山梁,加上南北两端的山梁,共有山梁19根。最初朝房的地基比大堂低了5个台级。虽然后来地基高差发生一些变化,但从两边朝房进入中间大堂,仍然是要通过往上的台级和边门通道。

朝房内有多少间房间,由檐(廊)柱可知。朝房每两柱中间为一开间,每开间迎面为一门三窗(上半部为四窗)。朝房的门是依中柱而设,相邻两开间的门开在同一中柱的两侧;而此开间的另一边的中柱两侧便不设门,所有门窗等距相隔而设。所以17根柱子,便有16个开间。

现东、西朝房中间和北端各有一房间被打开作为通道使用,从打开的房间里可见山墙里有五根柱子:中间一根最高,称中柱;中柱两边各有一根稍矮一点的柱子,称山柱;两山柱外侧又各有一根再矮一点的柱子,其中一根在后墙里的仍叫山柱,而另一根在前面支撑走廊的柱子,虽然高度与后墙山柱相同,但却叫檐柱。而其它在房间里的柱子,因为不在墙壁里,称作金柱。

西朝房北门

东朝房

采用金柱是为了减少山梁大料使用,同时增加跨度;但金柱也会影响室内空间的整体使用。一般古建中的金柱不超过4列,总统府朝房采用的是1列金柱。现朝房多数保留原有金柱,但也有个别房间内,因使用上的需要将少数金柱取掉的情况。

东、西朝房的南端,还各有一排房屋,与朝房抵角垂直相连,向中间广场呈东西走向;门朝北开,各自长8米,宽6米,连有走廊,这是沿用宋朝以来开始设置的“架阁库”和“承发房”。东边“架阁库”,现在已作为近代史馆的“游客服务中心”,里面的金柱已取下,改成了隐藏的行条跨梁;而在西边作为自助讲解器领用处的“承发房”里,则是两列金柱全都保留着。

朝房屋顶上房梁采用的是抬梁式:即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一般做法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所有屋架都不施斗拱,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上。

二、超出常规的体量和格局

朝房是官府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办公场所,但历来史料中,很少有对督抚朝房建筑的记载和描述。既是因为六科朝房建筑平常,也是因为总督是派出机构,督署六科为署内吏胥,不受国家俸禄,因而少见记载。

两江总督署东、西朝房在体量和格局上,要比一般府衙的大,即使地位高于两江的直隶总督署,其东、西朝房和架阁库、承发房是排成一列的,在开间数量上也犹有不及;若要是和督署大堂等建筑结合起来看,两江总督署的大堂是七开间,形成东西朝房之间开阔的格局,而直隶总督署的大堂不过是五开间,这对于一向低调做人、谨慎行事的曾国藩来说,似乎不合情理!

有一个情况是:同治年间复建的两江总督署,是在太平天国天王府基础上建造起来的,总督大堂位于原先的金龙殿,“仍就旧基建造”。虽说湘军覆城时,一把大火把天王府烧个精光,但是湘军将领赵烈文在第二天,曾到天王府察看,所见建筑大都烧毁,但金龙殿残垣犹存。金龙殿面积自是要大一些,在金龙殿旧基上复建的大堂,和与之配套的朝房便也有了相应的伸延。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朝房和科房有共同之处,但总统府里一直沿用下来的称谓,却是等级较高的“朝房”,而非“科房”。

第二个情况是:有关两江总督署复建情况,仅见《同治上江两县志》,复建主要由上元县和江宁县地方上负责。同治九年十月曾国藩第三次任两江总督,临行由直隶到北京领旨再到金陵;到任后,不愿住前任马新贻被刺杀之江宁府署,而是借住盐巡道署,及至十年十一月搬入新署后,才入署察看:“至内室观匠人改作屋溜,因房黑而思拆去一层以取光也。”可见初建时曾国藩对复建中具体事项并无过问。

第三种情况是:总督一职并非祖制,而是由朝庭临时派出地方的军政主官,持关防印信。两江总督的职权包括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等;但是总督并没有自成体系的下属机构,需要通过地方布政使、按察使等来实现修饬封疆、厘治军民的职能。在这个过程中,总督必须有仰承朝廷和对接地方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职能。于是便请亲朋好友、行家里手,也就是幕僚,来操办相关事项。因为不是在册的朝廷命官,幕僚依附总督生存,人数变化不定;到了清晚期,总督和幕僚作用越发加大,以至原就不是祖制的总督和督署建筑,在权力和体量上也就模糊起来。

但从曾国藩日记中,对朝房的作用和地位可以管窥一二。曾国藩每天日记中铁定都有“核科房批稿簿”字样,而往来幕僚人物也都有名有姓,如同治十年十二月初五日日记:“金眉生来一谈。未刻,请李辅堂小宴,庞省三、勒少仲、凌筱岚、汤小秋同席。客散,已上灯矣。阅本日文件,核科房批稿簿。”曾国藩的总督地位和职权是通过“科房”来体现的。

与西朝房相交的承发房

东朝房背墙换窗

三、渐变的仪门格窗和地坪

现在总统府朝房,大致保留原貌,2017年东朝房更换背墙窗户时,可见墙厚50厘米,内里是青砖杂石,外层是泥料抺面。

清朝时,进入督署大门后,在架阁库和承发房之间,有一架仪门,与东、西朝房、大堂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神秘、威严的中心。1929年国民政府大院照片中可见仪门尚存,后因为了方便汽车进出通行,将仪门拆除,现两边地上还各留有仪门的三只石柱础。

西朝房的中间和北端各开一门,显然是后来拆房而形成的。据资料记载:1934年国民政府在西朝房西面,紧贴西朝房,建造了主计处大楼,为了与国民政府连成一体、出入办公方便,主计处将大门向东开,并选择在对着西朝房背面的中间位置;同时在西朝房中间也相应开出一门,两门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紧紧对接。1949年后,主计处楼房由部队使用,将东门封闭,与总统府隔离开来;西朝房也将中门封闭还原为房间。

2003年筹建博物馆时,部队搬出了主计处楼。主计处大楼建筑完好,随后楼内陈列了《江苏禁毒展览》,为了参观方便,将主计处东门再次开启,西朝房也再次拆房形成中门。

而西朝房北端开门时间,应该更早一些。从1935年绘制的《参谋本部地产登记审查用图》可见,当时西花园范围是参谋本部(后来参军处也在此办公)。1946年曾在这里做电工的王静波老人,于2014年时回忆,他经常从西朝房北门入西花园维修电线,北门洞里墙壁上的配电箱还是当年他们所做,现在仍在使用中。尽管所述不够完整,从参谋本部进驻,到后来王老当电工,之间也跨越了10多年的时间,但至少可以确定国民政府时期西房北门已经启用。

当时参军处的一般勤职人员是“不准到后面文官处办公楼”去的。这在征集来的参军处职员朱敏的《国民政府职员证》上,也明确印有此项规定。所以开此北门,以方便参军处职员出入西花园办公,而不用从中轴线穿过大堂,绕道花厅(现礼堂位置),进入文官处的范围,再进入西花园。据此,西房北门称之为“参军处门”更贴切。

东朝房开门情况,与西朝房大致相同。国民政府成立时,东朝房的东边有许多平房,拨文官处使用。为了通行方便,在东朝房中间开门。

从1937年12月日军在总统府里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东、西朝房,还保留着晚清排格扇门窗,朝房顶上也是中规中矩的“连檐通脊灰瓦顶,不施斗拱”。整条朝房房檐上饰有挂方交圈,图案是“蝙蝠如意”;每开间合有五片,取“五福临门”之意。

现在东、西朝房晚清排格扇门窗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方形的木框嵌玻璃门窗。南京解放后,军管会、文管会有严令,府里的建筑全部登记造册,不准有任何改变和拆除。文革时期无人顾及建筑;80年代朝房里是省政府管理处办公室,有管理科、财务科、膳食科,车队调度室,处长室、科协、书画室等等。上世纪90年代至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筹建,也没有改换门窗事。因此改换成玻璃门窗的时间,应是沦陷日军之手后所为。

现场察看,在东、西朝房迎面沿墙脚,每开间有两小方铸铁栅栏透气孔,大小为26乘13厘米,朝房背面与之相对也有一片透气孔。凡架高地基、侧沿装透气孔的地坪,多是因为室内铺了木地板,用以通风避免潮湿。晚清朝房内与木制排格扇门窗配套的地坪,是大方砖或者就是三合土。此铸铁透气孔应是后来朝房内改铺地板时所为,而玻璃门窗也大致是同时换上的。

近日,从国民政府房产报告中发现一个线索,1938年维新政府在府内成立时,梁鸿志曾在府内其它建筑中做过类似的更换,或许朝房门窗也是那个时候更换的。

猜你喜欢
开间总督大堂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东宇物流办公大堂空间设计
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九五之尊”
大堂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酒店大堂快题设计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神回复
什么时间
一部稀见的明代军事志《苍梧总督军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