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守望者的最新杰作与赤子情怀
——刘建国《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简评

2018-05-09 00:54李金坤
江苏地方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北固山瓮城刘建国

◎ 李金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脍炙人口的七绝《竹石》之杰作。诗人借竹写人,寓情于物,热情歌颂仁人志士那种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与凛然风骨。以此来评价镇江古城考古所原所长、镇江博物馆研究员刘建国三十余载考古之风雨历程与丰硕成果,委实是十分恰切而允当的。他一生致力于城市考古、名城文化遗产之保护与利用,年年竭诚鼓与呼,岁岁潜心探与研。曾在《考古学报》《考古》《东南文化》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出版《古城三部曲》《名城地下的名城·镇江城市考古纪实》及《守望天下第一江山·古城京江南山》等专著之后,最近他又于望八之年推出了为纪念铁瓮城考古发现二十五周年而精心撰写的洋洋40余万言杰作——《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镇江古代城市的心脏与主脉》(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下文简称《铁瓮城》)。面对这样一位老当益壮的考古学者,焉能不生崇敬之意与仰慕之情?本文拟就《铁瓮城》所别具的“考古的整体性思考”“研究的深刻性卓识”“保护的前瞻性远见”的鲜明特色及撰者“爱岗敬业的担当精神”“坚持真理的求索精神”“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的动人风采略加评述,以窥见一位城市考古工作者的赤子情怀与浩然风骨!

杰作之鲜明特色

《铁瓮城》集中反映了作者数十年对北固山铁瓮城及其两门古道考古与研究的丰硕成果,而其撰著本身别具其鲜明特色,概而论之,约有三端。

一、考古的整体性思考。自1991年蒋赞初教授率领南京大学历史系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北固山前峰考古发现铁瓮城以来,刘建国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与自觉担当的精神,从未间断对铁瓮城及其周边连带关系的思考。从1993年起,他任镇江考古所所长,同时继续主持铁瓮城考古,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见缝插针式的工作,终于对其城垣、城门及城外设施有了较为全面的探知,并于2010年的《考古》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铁瓮城综合性《考古简报》和南门遗址《考古报告》,对铁瓮城的考古与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然而,作者并未就此躺在功劳薄上自以为是而坐享其成,而是发扬其一以贯之的勤于思考、善于开掘的考古作风,继续思考与铁瓮城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他清楚认识到:“近些年来笔者常常为与铁瓮城相关的问题所困惑:孙吴时期的铁瓮城是孤立的吗?它与北固山中、后峰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此城只开西、南二门,而通向两门的道路对于镇江古代城市格局的形成又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城外的手工业、商业及民居等超大型聚落又是怎样的面貌?围绕着这许多疑问,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和考证,逐步发现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共生、连体的密切关系,可谓‘山城一体,路城共生,城外聚落,心腹相连’,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铁瓮城文化共同体。”(《铁瓮城》“后记”,第268页。下文凡引《铁瓮城》者,皆径标页码)《铁瓮城》便是作者竭诚奉献给人们的铁瓮城考古整体性思考的丰硕成果。

铁瓮城考古整体性思考特色,还体现在《铁瓮城》全书结构逻辑的严密性与合理性方面。此书除“前言”与“后记”外,正文部分主要由“铁瓮城”“西门古道”“南门古道”“保护与利用”四部分及“附录”组成。正文部分的内容,作者娴熟而灵活地采用了典籍史料、出土文物与古代遗迹三结合的考探并举的方法,同时运用点面结合、古今打通、纵横交错的研究路径,将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这般镇江古代城市的心脏与主脉情状描摹得清晰明了,基本再现了孙吴铁瓮城以来镇江古代城市风貌。值得注意的是,《铁瓮城》正文主体内容共93页,附录部分则占172页,篇幅将近前者的两倍。附录主要收入作者关于铁瓮城的考古发掘报告及与铁瓮城相关的研究论文8篇,最后则是国家文物局信访办公室对作者提出保护铁瓮城宝贵意见的致谢函的复印件。如果说正文部分是铁瓮城及两门古道考古实绩之全面展示的话,那么,附录部分则是作者深化研究提升价值的理论依据。考论结合,相辅相成,理据并美,说服力强。

刘建国建议设立朱方区示意图

二、研究的深刻性卓识。作者在对铁瓮城与两门古道的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及古代遗迹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探研基础上,对一城两门的考古价值与保护意义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卓识。先看作者对铁瓮城的见解:“铁瓮城作为孙吴(先吴阶段)始筑的江东名城,在历史与考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是,孙权迁镇京口的数年之中尚未立国,但这是奠定三国鼎立形势的重要时期,铁瓮城对孙吴政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二是,铁瓮城在三国孙吴几座都城(南京石头城、湖北吴王城等)之中,以其建城年代最早、保存遗迹最完整、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别具特色。三是,三国以后,铁瓮城经历晋、唐直至明、清,皆是江南地区性的行政中心治所,堪称‘千年衙城’,前后逾1700年之久,这在古代城市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第19页)作者从铁瓮城对孙吴政权形成的作用、铁瓮城是孙吴建城年代最早及铁瓮城是“千年衙城”的历史地位等三方面,突出并强调了铁瓮城保护与利用的无可撼动的充足理由。再看作者对铁瓮城西门与南门古道的清醒认识:“京城,即铁瓮城,因其地处北上、西进的战略位置和水陆交会的地理条件,倍受已占据江东的孙权的重视,并一度作为先吴时期(即孙权称王立国之前)政权中心。而由此城西门和南门出发的对外道路,便担负起联系四方的‘国道’重责。”(第22页)“铁瓮城作为孙吴政权的中心,与江东七郡的交通联系皆是经过西门和南门实现的:从西门出发,负责西向及北向的交通任务;南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实现与东部吴郡、会稽地区的往来。人们不禁要问:既然目的东向,为什么铁瓮城不径直开设东门呢?这是为了避开城之东侧的冈峦叠嶂,故规划者选择开设南门,只需南行一小段就抵达运河北岸,然后沿着河岸向东可直通曲阿、吴郡,然后南下会稽。”(第54页)作者对西门与南门的军事战略地位及其与江东七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交通等重要意义,还有“铁瓮城不径直开设东门”的原因等,一一阐释得真真切切、头头是道。研究之深刻,见解之独到,这正体现了作者考古与研究功力之深厚所在。

三、保护的前瞻性视野。作者之所以对铁瓮城数十年如一日孜孜矻矻、矢志不渝的全力考古与潜心研究,其目的就在于“力求将考古、保护、利用三者结合,逐步展现‘孙权王城’及‘千年衙城’的历史面貌和独特风采。”(第20页)为此,《铁瓮城》专门精心设立了“保护与利用”一章。作者实话实说,真切反映了铁瓮城与两门保护与城建发展过程中“路城矛盾二十载”的艰难情形,其中有对只图城建方便而不顾古城保护言论的大胆质疑,有对考古研究专家蒋赞初、梁白泉、潘谷西这“文保三剑客”坚决支持铁瓮城保护与利用功臣的热情赞美,更有对国家文物局及时下达的“万古一人路地下隧道不得穿越遗址保护范围”红头文件的击节叹赏。在此章中,作者重点提出了对作为“文化共同体”的铁瓮城如何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意见与实施方案,体现了他对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宏阔的前瞻性视野。在“与时俱进谱新篇”中,作者就“铁瓮城文化共同体”“铁瓮城遗址保护”“中、后峰文保举要”“古道与现代化结合”等保护与利用方面作了颇为切实而周全的思考。末了,作者概括并进一步强调指出:“保护与利用好铁瓮城文化共同体,需要落实两大事项:第一,鉴于铁瓮城文化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有着共生、互补的连体关系……特建议国家文物局将北固山中、后峰及西门、南门古道共同纳入国保单位铁瓮城遗址名下的保护内容,并以增扩的内涵及范围重新修订铁瓮城遗址保护规划。第二,开创在现代城市中对文化遗产综合性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其中,除了建设铁瓮城遗址公园,连接北固山中、前峰及唐代甘露寺、宋代罗城、海岳庵等考古、展示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两门古道的‘凤凰涅槃’,即包括文保、旅游和健身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于是作者坚信道:“在镇江城区之中,保护和利用好北固山铁瓮城及两门古道遗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关键是需要下定决定决心、科学规划、付诸实施。可以想见,当此项系统工程实现之日,将是镇江在全国千城之中独领风骚、开创先河之时。”(第93页)理想之美好,希望之殷切,正可见作者钟爱古城、心系家乡的一腔赤子情怀。

《铁瓮城》除了上述三大特色外,其出土文物与地上旧貌图照的多样性、史志诗文古画引证的丰富性,还有考古现场摄影的逼真性、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考古现场的指导性,以及新旧地图的对比性等,图文并茂,斑斓多彩,颇具真实性、亲切性、明晰性、可读性之魅力。

撰者之可贵精神

如果说《铁瓮城》集中体现了刘建国对铁瓮城及其两门古道的考古与研究的卓异成果的话,那么,在其出类拔萃的丰硕成果背后,我们分明强烈感受到了他非同寻常而难能可贵的考古与研究精神,那就是:“爱岗敬业的担当精神”“坚持真理的求索精神”“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

一、爱岗敬业的担当精神。自1993年作者任镇江古城考古所所长,一直到他退休的八年中,镇江城市考古工作风生水起,硕果累累,全国领先。当年国家考古研究所刘庆柱所长曾高度评价说:“镇江考古所的同志们在工作条件、自然环境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我国考古学界的学科导向上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推动了城市考古学的健康发展,丰富了其方法和理论。”作者怀揣一颗钟爱家乡古城的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考古、研究、保护与利用同行并举的工作模式,为铁瓮城考古之顺畅而乐,亦为铁瓮城保护之阻遏而忧。正是在此忧乐之间,自然而真切地彰显出作者古城保护的高度自觉意识与勇于担当精神。

二、坚持真理的求索精神。李大钊有副名联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读完《铁瓮城》之后,觉得此联非常切合作者为保护与利用铁瓮城及其两门古道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坚持真理的求索精神。在《铁瓮城》“路城矛盾二十载”的段落中,作者从“人大保城初定谳”“前辈学者树楷模”“国家决策路让城”三方面介绍了大西路东延方案与铁瓮城遗址保护产生矛盾、矛盾久拖未解、最终国家文物局一锤定音的全程实况。其中,作者虽然经历了市人大代表、普通群众、退休人员的多重身份转换,但他为保护铁瓮城遗址奔走呼吁而执著追求的意志始终不变。如此“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与求索精神,委实是令人钦敬的。

三、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读完《铁瓮城》,顿然觉得作者就是考古战线“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爱恨泾渭、旗帜鲜明的士君子与老黄牛集于一身的大写的德才双馨之人。不说他在考古岗位时八方驰骋的风尘仆仆,也不说他任市人大代表时冰心玉壶的建言献策,但就他解甲归田后依然风雨兼程的考古与研究的青春状态,就足以凸显其无怨无悔奉献精神的难能可贵。老骥虽伏枥,壮志犹千里。如今,他虽近耄耋之年,却依然身板硬朗,思维敏捷,笔耕不辍,发声不已。友人相聚,只要谈起有关镇江古城保护的话题,依然精神焕发、情绪高涨。这就是一个以镇江城市考古为生命、以古城保护为天职的只因爱你、痴心不改的刘建国,一个让古城感念、让名城记忆、让人们敬重的刘建国,一个在中国考古史上享誉一方、将占有一席之地的刘建国!

行文至此,笔者意犹未尽,遂缀以小诗,聊表对《铁瓮城》及其撰者之敬佩与仰慕之情。诗云:

守望古城,钟情一生。考古究探,保护力行。

勤于思索,勇于争鸣。坚持真理,旗帜鲜明。

德才双美,风骨朗英。老骥壮志,不辍笔耕。

鞠躬尽瘁,奉献赤诚。蚕烛可佩,汗青垂名!

猜你喜欢
北固山瓮城刘建国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次北固山下
文化广角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三国演义》与镇江
鉴析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玩命北固山
“大官小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