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09 10:56刘相权李启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机器人学实验平台教学改革

刘相权 李启光

摘要:本文对我校机器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创建实验平台,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器人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126-03

一、引言

当前,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机器人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其中工业机器人连续5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工业现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机器人人才产生巨大需求,迫切需要相关高等院校对机器人课程的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机器人人才[1]。

机器人学是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研究生课程,该课程涉及机械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机器人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增开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现状分析

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能够通过预先编排的程序自主完成某类任务的机器装置。机器人学课程以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控制工程等为先修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多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涉及知识面宽、理论性强,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传统的机器人学课程教学内容繁杂。传统教学内容以PUMA560六自由度机器人为教学对象,讲述机器人的数学基础、机械结构、运动学、雅克比矩阵、动力学、运动规划、传感和控制等机器人知识,缺少对该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最新成果的介绍;同时,各章节内容之间相对独立,在32个学时之内学成上述教学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晦涩难懂[2]。

2.教学方式单一,侧重理论推导。该课程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交流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学内容上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且动力学、运动规划、轨迹控制掺杂过多的公式推导,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与课堂教学脱节。由于工业机器人造价比较高,受实验设备数量制约,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展开,实验只占4学时,且为验证性实验,使得实践性教学的力度不够大,学生只满足于概念理论与计算,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机器人学原有的教學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方法[3]。

三、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在传统机器人学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兼顾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取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将其融入实验教学中。具体而言,可将工业机器人认知、机械结构、数学基础、运动学分析、示教编程、传感器和控制等知识结合到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中,而对具有过多公式推导的动力学、轨迹规划等只做简单介绍。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共3大模块,各模块包含若干任务,任务内容由浅到深,调整后的学习模块及任务如表1所示[4]。

2.注意课堂互动,改进教学方式。在讲授课程内容时,运用案例、视频、动画、仿真软件、现场认知等多种教学方式取代传统填鸭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任务1机器人认知时,可参观我校卓越联盟实验室智慧工厂实训平台,并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为学生介绍机器人的各种结构形式机器应用场合,如串联机器人、并联机器人、SCARA机器人和直角坐标机器人等。在讲授任务2数学基础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各种变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软件完成相关计算以代替手工运算。

3.增加现场教学环节。机器人学课程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采用现场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任务3中的坐标系时,可以在实验室现场手动操作机器人,让学生观察机器人在不同的坐标系下运动,指出不同坐标系下运动的区别。在讲授任务9传感器和控制时,可以在实验室现场对照6自由度机器人、直角坐标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人、SCARA机器人,讲授传感器的功能与分类、控制系统基本结构、电气原理、关键组成部件。现场教学法可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效果显著。

4.建设教学实验平台,拓展实践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机器人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依托我校卓越联盟实验室建设,结合已有的实验仪器,构建机器人实验教学平台,在机器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1)多类型机器人变结构设计实训平台。该实训平台包含了模块化积木式可拆装串联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人、高级智能语音人形机器人、爬楼梯机器人、履带机器人、高级多类型仿生机器人综合训练套装、弹跳机器人、智能扫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等设备,平台贴近于工业应用,又立足于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类型机器人的基本结构,了解和掌握各类型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在讲授任务5机器人机械结构时,结合可拆装串联机器人进行拆装实验。该机器人6个自由度的每个关节模块可以独立运行操作,并能按照统一接口任意组合成2—6自由度机器人。6个关节模块的结构形式涉及齿轮传动、行星减速、谐波减速、蜗杆传动、同步带传动等工业机器人常用的结构形式,通过拆装实验,便于学生了解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与传动原理。

(2)智慧工厂微型实训平台。通过运用工业物联网、工业服务网和智能控制等相关技术,该实训平台实现了制造的智能化和无人化。实训平台是以印章为加工对象,实现工件的智能仓储、智能加工、智能检测和智能装配的全过程仿真。平台内部包含1台YASKAWA机器人、1台直角坐标机器人和1台YAMAHA机器人,分别实现分选、搬运和装配功能。

在讲述任务7的机器人手动操作、示教编程与调试时,可利用YASKAWA机器人或YAMAHA机器人进行实验,使学生了解机器人系统的操作过程,了解工业机器人示教再现的概念、原理和实现方法,学会用示教器对机器人进行示教编程,用示教再现方法实现某一指定轨迹。

(3)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采用虚拟仿真教学,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对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示教编程、轨迹规划等建立直观印象,同时可以避免误操作对人员和设备造成的损伤[6]。在讲述任务8虚拟仿真时,可使用ABB公司的机器人仿真软件RobotStudio进行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功能设置、示教编程、轨迹规划等。采用虚拟仿真软件,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摆脱实训设备和场地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

在Matlab环境下,运用Robotics Toolbox工具箱,可以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进行正逆运动求解、空间轨迹规划。在讲述任务6运动学仿真时,通过编写程序语句,快速完成对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求解、轨迹规划仿真。通过仿真,可以直接观察到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运动情况,并且所需数据能够以图形表示出来。

5.改进考核方式,强化过程管理。课程考核方式采用了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期末考试以考查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约占总成绩的50%;平时作业除课后作业外,每位学生写一篇专题论文,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介绍某类型机器人的应用领域、研究进展等情况,约占总成绩的20%;实践活动以考查实践能力为重点,包括实验步骤、小组协作、实验报告、答辩等环节,约占总成绩的30%。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其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机器人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通过对课程理论内容的优化设置,对教学方式、实践内容及考核方式的不断改革创新,大大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战强,闫彩霞,蔡尧.机器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144-146.

[2]阎世梁,张华,肖晓萍.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机器人教育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149-152.

[3]程仙国,孙慧平,李占涛.《工業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4):104-108.

[4]李霞,周强,等.《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132-135.

[5]雷静桃,刘亮,张海洪.“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79-182.

[6]杨薇,叶晖,胡威.仿真教学应用在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J].科技视界,2014,(32):18-19.

猜你喜欢
机器人学实验平台教学改革
机器人学的教育应用及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影响深远的机器人学佳作——蔡自兴教授的机器人学著作述评
夯实机器人发展基础全方位培养高素质机器人学人才
机器人学 现状和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