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探究、自悟”式的初中文言教学

2018-05-09 01:44赵国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2期
关键词:诵读探究

赵国安

【摘要】一、狠抓诵读教学,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1.阐明正确朗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鲜明、读出语气;2.课堂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二、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自悟能力。1.疏通文意,2.探究思想内容和写法。

【关键词】诵读;探究;自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247-02

当前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应用;培养文言语感。要使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见成效,我认为,学生就必须接触较多的文言诗文,教师在文言诗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诵读、探究、自悟”的教学方式。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1.向学生阐明正确朗读的要求并严格执行

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1)读准字音。要读得清晰、洪亮,不允许有丝毫含糊,对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尤其要认真对待。(2)节奏鲜明。关键在于要正确的划分停顿,既要根据词与词之间关系的疏密来划分一句话中的停顿,又要善于区分复句和分句后的停顿。(3)读出一点语气。主要是读出陳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

这些要求人人明白,但又不易做到。现今的初中学生习惯于快读强记,字音、停顿和语气上的毛病往往淹没在快读之中。因此,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放慢读的速度,每分钟以读110~120字为宜。这是正确朗读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学生朗读中的缺点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2.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过去我们也重视文言文的背诵,然而难见成效。主要原因是教师讲得过多、过于琐碎,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背诵感到厌烦,甚至视为沉重的负担。

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就必须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当堂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教师要善于把诵读的指导跟疏通文意结合起来,要在读中求解,以解助读。第二,教师要讲得精炼,不该讲的(讲了学生也难以接受的)和不需要讲的(学生已经明白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不讲成两句。

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上实现了成诵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诵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教师要为学生示范

这一条无须多说,道理人人自明。你要求学生背诵,就要先从自己做起,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榜样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二、倡导探究式学习,弃绝“填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

近年来,仍有不少学校,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内,“字字落实”的教法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每讲一课不论内容深浅如何,不论语言障碍有多少,都要从头至尾逐句地译成现代语。这样一来,翻译和语法便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支柱。

翻译和语法并非绝对不能讲。在初学阶段,翻译几个难句仍不失为疏通文意之一法,但把学生一看就懂、一点就通的句子都逐一地译成现代语,有什么必要?至于跟读文言不足万字的学生讲什么“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语法规则,则近乎故弄玄虚。前面说的“不应该讲”和“不需要讲”主要就是指此而言。这些年来,多数学生对学文言产生厌烦情绪,主要原因就是“不应该讲”和“不需要讲”的东西过多。这种教法无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今天,我们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让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这是大势所趋。在这个大势面前,作为决定性的第一步就是要彻底废除这种“填鸭”式的教法。倡导探究式学习,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再加上注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大的成效。

三、在初学阶段,这种探究式的学习一般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疏通文意。这一步是从预习开始的,主要是看注释、查字典、解读文句,初步掌握全篇大意;不明白的地方以及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都要记下来,为课堂上的探究做好准备。课堂上的探究则侧重在贯穿理解上,要在整体感知的原则下,弄清各个局部的意思。例如《桃花源记》的第一段没有指明渔人舟行的时间和方向,但从桃花盛开可以判定是春二三月水涨之时,从“林尽水源“可以判定他是逆水而行,从”落英缤纷“还可以判定他早已见到水上的桃花瓣。提出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把学生带到故事的境界中来了。再根据”渔人甚异之“一句设问,这个局部的内容必能洞若观火。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这种探究一般是就文论文。要善于抓住文中的要害来启发学生,例如《核舟记》一文,首先要抓住这件雕刻品的名称来探究雕刻家的匠心(运用哪些艺术细节来表现“大苏泛赤壁”的图景),其次要让学生仔细品味第三段(“船头坐三人”这一段)的丰富内涵,抓住了这两处要害并作一点分析,再读全文便会觉得理丝有绪。

至于学习的组织形式,则应灵活掌握,每个教师都有权选择他(她)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形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用得好,每一种组织形式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和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对我们之中的多数人来说,都是新的课题。只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能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和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就一定能从眼前的困惑中走出来,开创一个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诵读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