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密度及平茬处理对菜用型香椿嫩芽产量的影响

2018-05-10 01:18刘芙蓉周永丽罗建勋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菜用巴山树龄

刘芙蓉,周永丽,罗建勋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香椿 (Toonasinensis)隶属楝科香椿属,是我国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也是传统的森林蔬菜兼速生用材树种,其树形高大,适应性强,常用于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山区造林,集生态、经济和观赏效益于一体。研究表明,香椿嫩芽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1],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森林保健食品。在食用价值上,香椿嫩芽香气浓郁,风味鲜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磷、铁、胡萝卜素和硫胺素等成分,营养丰富,是高档的森林蔬菜[2~4]。在药用价值上,香椿嫩芽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和内酯等多种药用成分。

香椿天然分布在西南、华北、华南等地区,品种资源丰富,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四川达州大竹县是我国菜用香椿的重要产区之一,“巴山红”是主要的乡土香椿品种[5],菜用香椿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林业产业。但实际生产中,不同栽培和管理方式条件生产的香椿嫩芽产量差异显著,质量变异程度较大[6~9];平茬处理有利于提高采摘效率,降低香椿嫩芽的采摘成本,优化经济价值。因此本文对不同的菜用香椿培育方式进行研究,为香椿丰产栽培技术提供一定的依据,也为香椿的产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巴山红香椿基地,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地处北纬30°54′37″,东经107°22′1″,年平均温度为18.13℃,1月均温为7.4℃,7月均温为28.1℃,极端最高温度为42.7℃,极端最低温度为-3.6℃,年总积温为 6 506.5℃,年降雨量为 1 312.7 mm,主要集中在5月~10月,无霜期328 d。该区域四季分明,冬季云多日照少。试验林地势较平坦,海拔320 m~450 m,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微酸性,土层厚度为50 cm~80 cm,肥力较好。

1.2 研究方法

对不同树龄、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平茬方式下的香椿栽植样地进行调查,每个处理选择3行香椿进行调查,每行10株,记录其树高、地径、枝长、枝粗、分枝数量和嫩芽产量等指标。

其中,8 a生“巴山红”香椿人工林不同栽植密度主要包括3个模式,I号模式株行距为2 m×1 m,II号模式株行距为2 m×1.5 m,III号模式株行距为2 m×2 m。平茬研究中,香椿的平茬高度为0.8 m处。

1.3 数据分析

利用数据处理工具Excel、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Origin 8.0软件进行图形绘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树龄的香椿嫩芽产量

不同树龄的香椿嫩芽年产量见图1,树龄2 a~6 a为香椿的快速生长期,嫩芽产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3 a生香椿幼树平均产量为27.5 kg·0.0667 hm-2;4a生幼树平均产量为74.3 kg·0.0667 hm-2;5a生幼树平均产量148.2 kg·0.0667 hm-2;6 a生幼树平均产量192.8 kg·0.0667 hm-2;第7年进入盛产期后,年产量相对稳定,香椿嫩芽产量200 kg·0.0667 hm-2以上。

图1 不同树龄的香椿嫩芽产量

2.2 不同栽培密度对香椿嫩芽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密度对菜用香椿人工林嫩芽的年产量的影响结果见表1。Ⅲ号栽培密度的平均地径、侧枝数量和单株产量均最大,分别为11.57 cm、12.27条和1.31 kg。Ⅰ号(1m×2m)平均地径最小,为10.24 cm。Ⅲ(2 m×2 m)号栽培密度的平均地径最大,为11.57 cm;Ⅰ号的平均地径、侧枝数量和单株产量均最小,为8.28 cm、4.93条和0.67 kg。进入盛产期后,3种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的香椿嫩芽年产量均为200 kg~250 kg之间。其中Ⅱ号(1.5 m×2 m)菜用香椿人工林的栽植密度较适宜,由于“巴山红”香椿苗木均来源于无性繁殖苗,以根蘖苗为主要繁殖方式,苗木价格较高,栽植密度过大,会导致苗木成本过高;栽植密度太小,则在进入盛产期以前,则香椿嫩芽的产量会过低。

表1 不同栽植密度的香椿嫩芽产量

2.3 平茬对香椿嫩芽产量的影响

不同平茬方式对菜用香椿人工林产量的影响结果见表2,平茬后的香椿侧枝数量平均为9.37条,显著增加了香椿的侧枝数量,但对单株产量的影响较小。平茬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椿嫩芽的采摘效率,可有效降低采摘的人工成本,促进香椿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表2 不同栽植密度的香椿嫩芽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树龄2 a~6 a为香椿的快速生长期,嫩芽产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增加,第7年进入盛产期后,年产量相对稳定,香椿嫩芽产量200 kg·0.0667 hm-2以上。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1a~4a生香椿幼树的矮化密植栽培研究中,而对于丘陵地区多年利用的菜用型香椿培育技术研究较少。

进入盛产期后,3种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的香椿嫩芽年产量均为200 kg·0.0667 hm-2~250 kg·0.0667 hm-2之间。综合考虑“巴山红”香椿苗木价格,栽植密度过大,会导致苗木成本过高,因此1.5 m×2 m的株行距较适宜。黄宗兴等[10]认为浙江慈溪地区菜用型香椿的矮化栽植密度以 19 500株·hm-2~24 000株·hm-2为宜,与本文的研究栽植密度具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大竹的“巴山红”香椿主要栽植于丘陵山坡林地中,可多年采摘椿芽,而其它研究中栽植密度过大,主要是在香椿幼树期可显著提高嫩芽产量。且从长远来看,香椿进入丰产期后,密度过高容易导致林内通风透光条件较差,使树势衰弱,影响盛产期嫩芽产量。

香椿的顶端优势和直生特性强,平茬有利于增加菜用香椿人工林单株的侧枝数量[11],也可提高嫩芽的采摘效率,降低采摘的人工成本。目前菜用香椿高产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仅对“巴山红”香椿的树龄、栽培密度和平茬高度进行了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后还应加强香椿施肥、修枝整形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香椿嫩芽的产量和品质,以推动我省菜用香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启文,汪超,欧才维,等.大竹县不同香椿品种的营养品质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4):117~119.

[2] 王鹏程,涂炳坤,叶要妹,等.不同时期不同种源香椿芽营养成分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01,(6):56~57.

[3] 唐晓珍,王明林,乔聚林,等.香椿的营养与保健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 (2):48~49.

[4] 杨为燕. 香椿的栽培及经济价值[J]. 经济林研究, 2002(4):55~56.

[5] 李昌杰.大竹巴山红香椿发展探讨[J].中国林业经济,2013,(6):21~23.

[6] 刘素慧,张立伟.红蓝光质对香椿芽苗菜营养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3):306~312.

[7] 校彦赟,杨东生,石卓功.不同施肥处理对设施栽培香椿产量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15,(3):136~138.

[8] 王赵改,陈丽娟,张乐,杨慧,梁万平. 不同采收期红油香椿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分析[J]. 食品科学,2015,(4):158~163.

[9] 尹庆珍,谷成铜,张立永,等.太行山区香椿矮化密植修剪整形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7):238~242.

[10] 黄宗兴, 徐维坤, 朱桂河,等.香椿矮化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0,20(5):9~13.

[11] 钟必凤,张全军,邓家林,等. 大竹县巴山红香椿矮化密植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 (3)84~86.

猜你喜欢
菜用巴山树龄
巴山送红军
干旱荒漠区2个‘早酥’梨品种光合特性与树龄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树龄赤霞珠葡萄果实性状及品质的差异分析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巨尾桉不同树龄及染虫状态桉叶油的成分分析
外源硒及脯氨酸对菜用黄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阅读花瓣雨
菜用大豆浙鲜豆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