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是盛食物的器具

2018-05-14 08:59邱成立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 2018年6期
关键词:食器金文容积

◎ 邱成立

“豆”是象形字。在古代,“豆”指盛放食物的器具,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作物。甲骨文的“豆”字,像古代的高脚食器。金文的字形与甲骨文相似,上部多了一横,表示食器中装有东西。小篆字形和金文差不多,隶变后楷书写作“豆”。

《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意思是:“豆,古代吃肉盛用的器皿。”

“豆”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器具,同今天的碗碟作用一样。最初的豆是陶制的,上面是盘状的,下面有手握的柄,底下带个底座,很像现在家庭中用的高脚果盘。早期的“豆”,是普通的饭碗,后来制作讲究了,也用它作为礼器,盛放肉酱之类的东西。战国以后,“豆”从盛肉的器具逐渐转变为祭祀的器具。

“豆”既是盛放食物的器具,就有一定的容积,所以古代也把“豆”做量器用,“豆”引申为一种容量单位,“一豆”的容积为现在的820毫升,比两个易拉罐的容量大一些。“豆”由容量单位,后来又转化为重量单位。

我们今天吃的豆,古代把它叫作“菽”,“菽”与“豆”的古音接近,后来渐渐通用,大概到秦汉时,就开始把“菽”叫作“豆”了。再后来,“豆”用来指农作物,“豆”的本义却很少有人知道了。

猜你喜欢
食器金文容积
超声自动容积扫描系统在乳腺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以设计力打造空间美学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巧求容积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爷爷的输液瓶
载味
精致典雅陶苑奇葩——战国中山国磨光压划纹黑陶的审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