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理论的案例教学策略探析

2018-05-14 01:45罗纯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案例教学

罗纯

摘要:案例教学产生以来,对其理论研究少,在案例撰写与选择、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策略存在诸多问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导致大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革,需要进一步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等学习理论对案例教学策略进行探析,以促进案例教学更科学、更高效。

关键词:学习理论;案例教学;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149-03

1870年案例教学最先在美国哈佛法学院使用,随后在哈佛医学院、哈佛商学院的教学中得到推广。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案例教学,推进了我国教学改革。学者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性质、基本原理等研究较少,使案例教学在案例撰写与选择、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案例教学的手段、案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策略存在诸多缺陷。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等构成了案例教学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流派,但是近十年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将认知要素和动机要素纳入到观点中,呈现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融合的趋势。案例教学策略涉及教学目标、案例撰写与选择、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材料呈现等,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阐释案例教学策略。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案例教学策略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具有一系列的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B.F.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等。行为主义主要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早期的行为主义研究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应联结,这种反应联结是一个中性刺激通过间接地与一个即将或已经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刺激形成的联结,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这个联结在条件刺激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情况下多次出现而可能减弱消退,也可能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泛化反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认为,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强化提高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则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化可以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也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物分为内部强化物和外部强化物,也可以分为物质强化物、社会强化物、活动强化物、反馈和内在强化物。强化的程序影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频率或持久性,取消强化会导致行为的消退。[1]惩罚具有“抑制”效应,可以减弱行为,惩罚分正惩罚和负惩罚,在不可取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厌恶性刺激的正惩罚,可以减弱该不可取行为的再次发生;发生不可取行为之后的负惩罚,可以撤销愉快的结果,从而减弱该不可取行为的再次发生。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案例教学策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学目标的确定、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设计、案例教学的课题管理等方面的策略具有深刻的启示。(1)案例教学目标制定策略:确定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学之后知道了为之奋斗的确切目标,目标就成了强化物。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具体的词语确定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特别是对案例的阅读、理解、分析、讨论、交流等的具体行为要求、程序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这些学习行为和结果是精确的、可观察的、可测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出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具体目标、策略,及将要得到的评价,以维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2)案例学的案例选择策略:选用适切学生发展基礎的案例,包括心理发展基础和知识经验基础。学生相关专业知识缺乏和理论储备不足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顺利推进;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影响对案例中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从而致使教学难以继续。[2]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提供适合学生基础的新奇、有趣的案例,以调动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动机和兴趣。(3)案例教学设计策略:运用有效的自主学习案例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呈现目标—呈现案例—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点评总结—测量反馈等环节。呈现目标就是向学生传达对他们学习的期望,告知学生对他们的期望会有助于他们关注学习,也可以防止学生完全脱离轨道,有助于把教学维持在教学目标上。呈现目标之前需要采用与案例教学有关的新异刺激(如问题、影视等材料)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案例就是突出学习材料的特征以利于选择性知觉。呈现案例通常突出决定选择性知觉的各种特征,案例中需要知觉的部分采用斜体、黑体、下划线或其他物理排版方式来促进对必要特征的知觉。自主探究是学生个体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的阶段。自主探究之前教师需要激发学生通过再认性或较好的回忆性问题对先决的习得性能的回忆,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教师针对案例设计问题,学生围绕案例的问题精读案例、理解案例,学习有关专业理论,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结合自身知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课堂讨论分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阶段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或自愿结合的原则来进行分组,一般以4—5人为最佳。小组讨论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就案例中的问题畅谈自己的观点,一起分享个人的学习成果;对他人的见解提出质疑,对共同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积极的探讨。全班讨论主要是交流、展示、分享成果,对小组讨论留下来的共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拓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指导,即支架,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所学内容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提高支持。教师的指导重点是“思路”的指导、学习指导的量。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讨论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及其应用。[3]点评总结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要把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的体会和收获写成案例报告或归纳概括,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梳理问题的解决理论基础和策略,提出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研究。教师在全面点评总结的过程中要适时强化,鼓励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不断反思的习惯。测量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性测试,便于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学习的效果,评价性测试结果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测试反馈的主体、方式应该多元化,以保证测试反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4)案例教学的课堂管理策略:利用强化、惩罚和及时反馈结果改善案例教学的课堂管理。周密、系统地运用强化或惩罚是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应该确定所期望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制定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标准,告知学生哪些学习行为和结果将得到强化物或惩罚物,便于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使用强化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确定你希望学生做出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②告诉学生你所希望的行为表现,当他们表现出来时给予强化,并告知原因。③在恰当的行为出现之后,尽快及时给予强化。[1]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案例教学策略

认知主义理论包括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在此我们只讨论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认知过程与学习的关系,认知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包括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大脑加工、储存和提取过程的学习理论,其包括阿特金森—谢夫林信息结构模型、加工水平理论和派维奥的记忆双重编码理论。阿特金森—谢夫林信息加工模型(如图1)认为,各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进行感觉登记并保持瞬间,这些信息没有得到注意就会遗忘,如果得到注意和进一步加工就会转移成为工作记忆(即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如果得不到进一步加工就会遗忘,如果得到复述和编码加工就会转移成为长时记忆。[1]

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人们会对刺激进行不同水平的心理加工,但只有加工程度最高的信息才可能被保留下来。越多地注意刺激细节,就要越多地进行心理加工,就越有可能记住它。[1]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有两种储存方式:语言的和视觉的,既用视觉又用语言来表征的信息,其回忆效果要好于用一种方式表征的信息。除此之外,运用元认知策略、练习性测验、记笔记、画线、概述、以写促学、列提纲与画概念图等可以促进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来源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研究,特别是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期、中介性学习几个核心原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的知识建构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新的知识通过同化和异化,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开放的知识结构。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驱动学生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信息化媒体成为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建构主义者提倡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提出了合作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及支架式教学、抛瞄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模式。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案例教学策略。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案例教学需要思考几个问题:案例的撰写与问题的设计、案例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习材料的呈现等。(1)案例的撰写与问题设计策略:案例教学的案例与问题设计应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案例教学中,根据图式理论,首先给学生提供案例材料,呈现的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案例中设计与背景知识有关的问题,这样的案例可以激活与案例有关的图式,学生会主动地运用图式去理解和组织新的图式,形成新的知识,便于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牢固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保证案例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2)案例教学“以学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设计:案例教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与在小组中的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案例教学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按照一定的方式分成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最有效的方法,由不同能力的学生分成小组(2人、4人、6人等)在一起学习几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案例教学的小组先要制定目标、学习的任务与流程,并实行个体负责制,每个学生都需要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合作,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的教与学、支持与鼓励、有礼貌的争辩、解决冲突与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等。“呈现目标—呈现案例—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点评总结—测量反馈”的教学设计需要结合小组学习设计灵活实施。(3)案例教学学习材料的呈现策略: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理论,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更容易保存和利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说等功能,加上信息化智能网络终端和网络学习空间,形成学习的共同体,為学生呈现预设教学案例,搜集更多的案例,便于学生讨论、交流、综合、展示学习成果,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吕红梅,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15,118,131-132,138,146,148.

[2]兰霞萍,陈大超.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7,(4).

[3]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猜你喜欢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案例教学
刑法行为人主义的辨析及其价值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理论及学习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