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立志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民办大学

2018-05-14 14:16叶水送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等教育

叶水送

摘要从西湖大学的创立背景、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以及别具一格的创新教育理念讲起,阐述西湖大学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无论是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高端人才的短缺,还是从当下国内培养的人才难以引领国际科学潮流来看,是时候要进行一场高等教育的试验了,打造一所国际一流的研究型民办大学是时代发展之所需。

关键词西湖大学 私立大学 高等教育 创新教育

1982年,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北京成立,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有36年之久,但在中国,职业学院、专科学校几乎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代名词,中国还没有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民办大学灵活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

2018年4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西湖大学获批成立(图1)。这是西湖大学自2015年筹建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这所由中国著名科学家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等人领衔创建的高等学府,致力于打造一所世界一流的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从筹建到正式成立,西湖大学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也体现出中国意欲打造一流民办大学的决心与速度。社会各界对西湖大学的建设高度关注,但对西湖大学能否在短时间内赶超世界一流大学存有较多的议论。三年来,西湖大学的创建者用实际行动向外界展现了建设一流民办大学的决心,每一步都走得很坚实,他们希望西湖大学“结合中国国情,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在中国建立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

2018年年初,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关注到西湖大学的筹建,一篇题为“Biologist unveils China's first private research university”的文章评论道:西湖大学的出现将会填补中国高等教育缺失一流民办大学的空白。在这篇文章中,施一公表示,中国高等教育是时候该尝试新的、令人激动的试验了。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令人期待的高等教育试验,早在十年前,施一公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回国时表示,希望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施一公无疑是这场试验的最佳领导者。2008年,施一公加入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的终身教授,并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5年,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2018年年初,施一公请辞副校长职务,但保留在生命科学学院的教职,此举是为了能全身心加入到西湖大学的建设中来。2018年4月中旬,施一公经西湖大学校董会投票,遴选为西湖大学的首任校长。

本文将从西湖大学诞生的背景,中国为什么需要一流的民办大学,西湖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以及独特的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为读者呈现这所新型民办大学与众不同的一面。

一西湖大学恰逢其时的诞生

中国私立教育古已有之,并曾十分兴旺,直到近代,仍能紧跟世界潮流,公私教育并行发展,蔚为可观。“从北平到广东,从上海到成都,差不多有一百多所的公私立大学,当时每一个大学的师生都在埋头研究。”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一流民办高等学府几乎销声匿迹,1982年,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北京成立,普通的民办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应声而起,但它们给人的印象是质量一般甚至低劣,是专科、职校的代名词。这其实是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误解,民办高等学校灵活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国外高等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各树一帜,相互补充,已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

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大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建立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办大学,既能填补中国高等教育缺失一流民办大学的空白,更是时代发展之所需。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来分别阐述西湖大学诞生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基础科研开始由点及面,做出相当新颖的科研工作,但是一流的原创工作还非常稀少。2015年,无论是在中国科学史还是教育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举国上下为之振奋,这是中国大陆培养出来的首位自然科學方面的诺奖得主,实现了零的突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从此走上正轨。与屠呦呦一起获奖的,还有两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Campbell)和大村智,其中大村智是日本北里大学的退休教授。在2000年后的17年里,日本已经出现17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而且在其它诸多领域,日本学者也做出了诺贝尔奖级的工作,未来获奖的可能性较大。反观国内,在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本土可能不再有第二位自然科学方面诺奖得主出现,来自中国的基础研究突破性创新乏善可陈。如何实现基础科学的原始创新,引领国际科学潮流,走出高端人才培养困境,几乎是悬在每一个中国科学工作者以及高等教育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在拷问着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

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以及投资者,开始关注基础科研领域的创新。2015年,两个来自民间的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和复旦一中植科学奖相继创立。未来科学大奖是由一群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者共同设立,而复旦一中植科学奖则由复旦大学和中植集团设立。中国顶尖企业家和投资家开始花费巨资,用以奖励在基础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是此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以往科学家同企业家、投资家如同两股平行线,相互之间鲜有互动和往来,这两个奖项把中国的企业家、投资家与科学家群凝聚在了一起。民间科学大奖的设立与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从基础研究领域寻找创新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他们来说企业未来的增长点将是来自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这是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培养出了一流的人才?很多人心中仍存有疑虑。“中国海外留学生有增无减,中国的企业也满世界寻找创新”,这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探索多元化教育发展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埋下的伏笔。在社会经济良好运行的环境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以施一公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导者,开始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试验。2015年初,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和王坚等七位倡议人正式向国家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获得支持,显示了中国高层对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视。对后两位倡议人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他们是来自民营企业的高管和投资者,体现了这所民办高等院校“民办”的特色。由此可见,西湖大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应时代发展之所需,是时代对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新的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

二中国需要一流的民办大学

经历“十年动乱”后,1978年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科学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7年,中国的高考业已恢复,高等教育事业从几近停滞的状态到逐渐步入正轨。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催生了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诞生了一批创新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这短暂的40年里,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IT信息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只用了30多年时间,如今我们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急剧变化的时代对我们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变通才能与时俱进,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018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也是“科学的春天”提出后的40周年。中国的科学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础科研经费,从1986年的8000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248亿元,而全社会的研发(R&D)经费2017年支出达到1.7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2%,预计这一比例到2020年将增至2.5%,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论文方面,中国每年向世界贡献20%的科研论文,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全球第一,根据2018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2018年科学和工程指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就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二大高质量论文贡献国,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撰文评论称,“时代变了”。但是否就此断定中国科学已经迎来了“一個新的时代”?答案是:为时尚早。美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大国和强国,中国还只是科研大国,并非强国。

反观近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并不匹配;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所世界顶尖的大学,每年大量的中国优秀学生被国外著名学校吸引过去继续深造,人才流失严重,以至于国内一流的学者难以招到一流的博士生或博士后。从某种意义上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制约了中国经济和基础科学的发展,每年中国需要花费重金吸引海外人才来中国就业。由此,这为中国探索多元化教育发展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的公立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虽然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但培养人才的形式不够多元,在部分学科的设置方面,难以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列举一例,2016年年初,英国著名人工智能公司Deep Mind的机器人AlphaGo大胜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很多人突然感到人工智能时代已离我们不远,而在国内很多理工科院校,甚至还没有把人工智能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更不用谈对人工智能方面人才培养的规划。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面前,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如何应对未来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机遇与威胁?传统的高等教育已明显滞后,时代也在呼唤新形式大学的出现,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这一时代背景,如同19世纪末期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社会大发展的美国一样。当时的美国公立大学发展已经比较完善,专业划分清晰,不同专业的人各司其职,大学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但对于那个急剧变革的社会,传统的公立大学教育弊端也显露无遗,知识与社会脱节,短时间内难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当时的美国钢铁、橡胶、化工、制糖、电力以及药物工业等领域,急需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知识储备上,还需很强的动手创新能力。于是依靠这波工业浪潮发展起来的巨商富贾注意到高等教育的这个短板,开始兴起了一股办学之风,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私立大学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们也是美国私立大学的典型代表。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大学就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只不过这一幕的地点转变到中国,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三西湖大学的发展历程

西湖大学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2016年12月10日,作为西湖大学前身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Westlak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在杭州宣布正式成立,其坐落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占地面积为66亩,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是一所新型非营利高端科研机构,2015年12月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创立,施一公担任首任院长,饶毅为高等研究院法人。

2016年7月之后,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先后启动了数轮学术人才招聘会。2017年3月,西湖大学首批教职工人驻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的出现,吸引了全球的科研人才,截至2018年3月31日,西湖大学暨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共举行了七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先后收到了3700多封高质量的应聘简历,共遴选了187位候选人前来参加面试,拟录用65人,截至目前已有40余位学术人才与高研院正式签约,其中21人已全职到岗开展工作。2017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人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数达到7位,尽管数量比清北复交等国内知名院校少了很多,但作为一所正在筹备的、尚未正式成立的大学,这一成绩已经不凡,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可见一斑。根据西湖大学的规划,初创期(20172021)师资队伍规模达到210名左右,发展期(2022 2026)规模扩增至300名。

与此同时,2017年5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也启动了首批博士生面试工作。同年9月,高等研究院迎来了首届19名博士生,他们被称为“西湖一期”。由于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未被教育部予以批准,所以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先后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2018年8月底,约有120名“西湖二期”博士研究生正式入学。

2018年4月,西湖大学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先后发生了数次大事件。4月初,教育部正式批准西湖大学成立的消息公布,西湖大学摘掉“筹”字,成为中国700余所民办高校中独特的一员,其定位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中独树一帜,格外引人关注。随后,西湖大学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的主校区——云谷校区的建设工作启动,规划面积为3000亩,首期将建约为42.2万平米的校舍,于2021年年底建设完成(图2)。

4月中旬,西湖大学举行了创校以来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杨振宁担任校董会荣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担任主席。西湖大学创校董事会里面科学大家云集,既有诺奖得主杨振宁,也有美国前国家科学院主席、前洛克菲勒大学校长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创校荣誉校董里面还汇聚了中国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如马化腾、王健林、邓锋等。表l为西湖大学创建校董会成员和荣誉校董名单。

此次会议不仅宣布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的成立,同时遴选了西湖大学的校长。经过表决,施一公当选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许田、仇曼为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此前为耶鲁大学终身C.N.H.Long讲席教授、霍华德·休斯(HHMI)研究员,2018年4月回国全职加盟西湖大学。仇曼为原浙江大学教授、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此次人事任命对西湖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工作已经启动。

4月20日,西湖大學召开全体党员和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宣布中国共产党西湖大学委员会正式成立,西湖区政府党组成员、之江度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清源担任西湖大学党委书记,杭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孙幼幼担任副党委书记,杨文铸担任西湖大学纪委书记。他们将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高校管理的若干意见》,全程参与西湖大学的规划、人事、财务、基建、招生、收费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西湖大学的未来和杭州的城市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更好地推进西湖大学的前期建设工作,杭州市委、市政府还成立了杭州市推进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以及相关领导小组,负责西湖大学筹建对接相关工作。

四西湖大学独特的办学特色

西湖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是探索依靠社会力量举办研究型大学的尝试。其组织机构主要为西湖教育基金会、千人教育基金会、西湖大学筹办委员会和西湖大学项目建设指挥部,其中,西湖教育基金会为西湖大学举办方,筹办委员会为西湖大学的最主要筹办推动机构,项目建设指挥部则由杭州市委、市政府成立。

根据《西湖大学章程》,西湖大学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大学的行政负责人,由校董会任命,对校董会负责。钱颖一就如何落实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曾提出了三条建议:以制度为基础按规则办事、给校长最大的治校空间、给教师最大的治学自由。

西湖大学从创立之初就定位在小型研究型大学,欲打造一所小而精、国际化、高起点、研究型的民办大学。“高起点”可以从西湖大学筹办之初的几位发起人窥见,他们既有著名的学者,也有国内一流学府的管理者,还有企业的高管。七位发起人倡导建立中国一流民办大学的倡议书,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在西湖大学的筹备阶段,其吸引了国内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西湖大学作为民办大学起点水平高,国内绝大多数民办高等院校难以与之比肩。“国际化”,不仅体现西湖大学的董事会以及高等研究院顾问委员名单上,如巴尔的摩为西湖大学的董事会成员,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的校长大卫·勒布朗(David Leebron)、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阿诺德·莱文(Amold Levine)、洛克菲勒大学教授何大一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顾问委员。“国际化”还体现在人才吸引方面,未来西湖大学不仅吸引海内外华人群体的一流学者,还要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加盟西湖大学,如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阿列克谢·卡沃金(Alexey Kavokin)教授2018年6月全职加盟西湖大学。

在学科布局方面,西湖大学聚焦于理工科方面的发展。目前,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下面设立了四个研究所,分别为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和前沿技术研究所,施一公、饶毅、潘建伟和陈十一分别担任所长。根据规划资料显示,西湖大学将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科学谋划建设步骤,前期优先建设理学、医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

在学生培养方面,未来西湖大学自主调节学科,专业招生人数,采取灵活的选拔方式录取人学学生。预计西湖大学建成后全日制在校生数量规模为5000人(其中研究生为3000人,本科生为2000人)。西湖大学将采取个性化、多学科交叉的模式培养学生,开展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合作,采取双向学生培养模式,既吸引国外的学生来西湖大学深造,同时通过选拔的方式把西湖大学的学生送出去,进行短暂的交流和培训。

作为一所民办非营利大学,西湖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举办者出资、办学收入、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及人才政策经费、政府扶持经费。其中,西湖教育基金会通过募集捐赠获取的社会和民间资金,作为西湖大学日常运行经费的主要来源。截至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已签约接受捐赠25亿元人民币。

五创新教育——别具一格的教育理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的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前几年流行、至今让高等教育获益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OOC是指在网络上兴起的公开课,它能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联网学习世界上最好大学里面最优秀教师教授的课程。知识的围墙早已冲破校门,传递到任何一个需要学习的学生手中。这对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大学教育影响深刻,知识的获取不一定在学校。

西湖大学将打破当下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着力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校进行“教育”,需要老师跟学生,学生跟学生,老师跟老师,人与人之间的言传身教、思辨、相互启发来完成。西湖大学未来将以创新教育作为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与此同时,未来西湖大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将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群体,集顶尖科技专家群体领衔办校、打造开放、协同、创新的学术研究环境和科研技术转化平台,集中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将成为连接产业界、投资者和企业家的桥梁,通过商业开发、推动西湖大学的最新发现和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西湖大学将会成为创新教育实践的平台。根据西湖大学的规划,在其主校区建成后,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作为西湖大学的云栖校区,将由基础科学研究院转型为西湖大学的技术转化平台。从创新教育到技术创新,通过两个校区的连接以及与西湖大学周边环境——杭州未来科技城进行互动,实现科学创新的完整闭环。杭州未来科技城正在形成的良好创新环境,也是实践创新教育的理想之地,正如同美国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未来科技城能否成为中国的硅谷,我们不得而知,但西湖大学将能如同斯坦福大学一样,为周边的科技创新企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也将对中国的经济起着不可预估的作用。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科研的大量投入,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把钱变成纸”的过程,然而“从纸再变成钱”的过程,变成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品,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得还不够,科研成果的转化也需要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现在中国以举国之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这是创新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跃升为全球第二,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具有创新型的人才需求从未如此强烈。建设一流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积极的探索。西湖大学是集国家、杭州市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兴办的大学,在未来可期的时间里,它必然会从当下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西湖大学的成功创建,也会打开中国民间建设一流民办大学的热情。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化办学方式培养一流人才的格局终将形成,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高等教育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