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记忆、健康中国与国民体育素养提升:1949—2017

2018-05-14 09:52陈静普长辉栾文敬
山东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

陈静 普长辉 栾文敬

摘要:体育文化记忆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与中国的“和”文化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辅相成,体育运动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体育精神促进民族和合与社会的健康。通过回顾我国体育文化记忆的过程、阶段和特征,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视角,梳理体育文化建设相关指标体系,阐述体育文化和国民体育素养发展的困境及原因,从形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市场”协同互动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重视体育文化精神教育和引导,缩小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差距,加大体育福利供给力度,促进体育文化与公益元素交融发展等方面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国民体育素养提供参考策略。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文化记忆;国民体育素养;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福利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2-0001-05

Sports cultural memory, health promotion and national sports literacy: 1949-2017

CHEN Jing, PU Chang-hui, LUAN Wen-jing

(Dept. of Law and Politic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51, Hebei, China)

Abstract:Sports culture memory is common spiritual wealth of mankind. "Mutual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solidarity and fair competition" that Olympic spirit advocates is consistent with "harmonization culture" and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 proposed by China. spor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and the spirits of sports promote national harmony and social health. By reviewing the process, s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culture mem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it sorts out relevant index system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and causes of sports culture and national sports literacy. To promote sports culture and public service element integration for national sports liter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it proposes to promote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m sports culture mode of "family-school-community(social organizations)-marke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sports culture spirit,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ss sports, increase physical welfare efforts.

Key words:Healthy China; sports culture memory; national sports literac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 sports welfare

收稿日期:2017-11-29

基金項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共治视域下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编号:HB15SH028)。

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儿童福利与公益慈善制度。体育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纲要明确指出,以“共享共建,全民健康”为核心,体育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文化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健康中国战略与国民体育素养的提升应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遵循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加大以促进国民身心健康为核心的体育福利供给,推动体育文化蓬勃发展,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文化根基。

1体育文化记忆:1949-2017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最早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指一个特定群体成员之间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机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1]。集体记忆是保存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是这种特殊的记忆,使我们保留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了左右人们生活的价值观,是维系共同情感和社会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前提[2]。社会记忆依靠具有表达性、操演性和程式化的纪念仪式来延续传承。社会记忆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个恢复或完全再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受到家庭、文化价值观、政治组织、社会分层和国家制度等诸多影响的社会建构过程[3]。社会记忆由多样的社会群体所组成,指横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社会事实以及社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个体化和具体化的。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社会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连接个体与社会、过去与当下以及历史与未来的整合机制[4]。体育文化记忆是国家、民族和地区体育文化理念孕育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体育文化记忆根植于国家与社会致力于体育制度建设过程中。建国后我国体育文化记忆历经了国民体育素养理念萌芽、体育文化曲折发展、竞技体育意识强化、国民体育素养危机意识萌生、健康中国战略与国民体育素养的成长阶段。

1.1建国初期:国民体育素养理念萌芽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事业刚起步,百废待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保卫者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纲领性文件,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1949年,政府出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纲领》,明确指出了“提倡国民体育”的要求,掀起体育运动的热潮。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并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从实际出发,推动体育运动普及化,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增强国民身体健康素质,为我国的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号召。同年,毛主席身体力行参与了游泳运动,并为国家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主席的领导号召下,体育文化运动在基层广泛开展。1954年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各地区依据中央的指示积极规划建设体育文化系统工作,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并在广泛运动的基础上提高体育运动技术。1957年,中央到地方的体育行政管理工作建设基本完成。1959年,国家体育委员会根据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方针和体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提出了体育文化運动“普及”与“提高”的体育工作方针,在广泛开展体育运动的同时注重培养优秀运动员。随着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家体委把体育文化运动的重点慢慢转移到竞技体育上,提升我国体育文化活动竞争力。在这期间,传统体育文化得以改造和继承,结合实际国情重点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文化活动,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强调体育文化的阶级性,体育文化的政治工具功能显现。

山东体育科技第40卷总第173期2018年第2期陈静,等体育文化记忆、健康中国与国民体育素养提升:1949-2017 No.2 20181.2改革开放后:竞技体育意识强化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左倾”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全国开展,体育文化被卷入了文化斗争风波。在这十年里,国家没有颁布相关的体育文化法律文件,体育文化活动建设停滞,只有在群众体育发展良好的地区民众自发的组织自娱自乐体育活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事业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部门工作恢复正常,经济文化建设慢慢步入了正轨。体育部门抓住机遇积极出台相关的体育文化文件,促进体育文化发展。1979年国家体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系统地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规划。中国恢复了中断22年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体育文化交流迎来机遇和挑战。1984年,《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鼓励城乡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并强调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性。1993年《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体育发展要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1995年,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体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并实施,为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提出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运动的基础上,注重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我国的体育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体育文化发展得到了有效保障,体育文化的发展侧重于竞技性,导致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失衡。

1.3申奥成功后:国民体育素养危机意识萌生

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又一次掀起全民体育运动的高潮。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体育发展要为了人民,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多部委联合下发《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的通知,为国民提供体育锻炼的参考依据,激发人们积极参与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的热情。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体育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发展方向。诸如《“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将体育健身视为体育福利建设的要素,促进国民健康素养的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激发了国民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关注。然而,群众体育发展缓慢,系统化的全民健身效果不明显。2007年,据资料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28.2%,仅为发达国家常锻炼人口比例的一半,且城乡、区域间经常锻炼人口比例失衡。我国的群众体育锻炼基础设施硬件不足,民众锻炼质量低,尤其是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逐渐下降,这些情况与奥运会所取得的成绩相比存在很大差异[5]。

1.4后奥运时期:健康中国战略与国民体育素养的成长

2009年后,《全民健身条例》和《2011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等文件的发布表明政府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反思和规划。《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析了我国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了我国未来五年的体育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和建设体育强国目标。《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进一步明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和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全面小康的国家战略。

2体育文化建设和国民体育素养发展困境

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育科技、体育经费、体育设施、体育信息和民主法制等模块的综合考评[6]。体育文化内容分为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7]。国民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先天性体育素养和后天性体育素养,其中先天性体育素养主要是指体质基础素养,如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后天性体育素养指身体文化素养和精视文化素养,强调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在国民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8]。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和国民体育素养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体育文化体系不健全,体育文化教育被忽视

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更多时候停留在理论抽象层面,社会体育价值观处于由爱国奋发型向大众健身型转变过程中。体育文化建设主体角色不明晰,政府、家庭和社区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互动机制有待建立。体育文化发展缺乏系统性指导,政府部门间缺乏协作,权责分工不明确,机制不健全,改革形式化,未能高效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服务于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国民体育素质是国家体育文化底蕴和体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素质分为精神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大众体育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时间和缺少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熏陶。

2.2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不均衡,没有将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纳入社会福利视域

建国以来,我国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不同的时段,在相当长时期内重竞技体育而轻群众体育。由于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在重大国际赛事和体育项目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没有得到重视,国民综合体育素养提升缓慢。

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体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开发。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由政府统建,设备质量较差,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体育文化事业方面缺乏福利色彩,相当长时期内没有通过法律方式将体育发展纳入社会福利视域予以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处于成长阶段,体育文化建设的社会合力机制乏力,不利于我国体育文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3健康中国战略与体育文化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中国”不仅需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更需要通过体育文化张力助推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全面进步。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身心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应以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福利需求为核心,完善体育文化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3.1健康中国战略下的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毛泽东在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國家的精神文明想要得以发展和弘扬,必须增强本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体育事业发展带来的成果。树立正确的金牌观,深入实施“全运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元化的健康和健身需求[9]。体育文化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不仅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 [10]。

3.1.1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均衡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差距大,长期偏重于竞技体育发展,职业运动员的成功弘扬了爱国争光和积极拼搏的体育精神,然而群众体育运动规范和稳定的发展机制有待完善。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1]。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后20年内中国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2~3倍。慢性病的产生一方面是低层次医疗卫生预防保障和缺乏营养,另一方面是缺乏体育锻炼所致。体育发展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体质塑造的需求,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

河北保定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成功融合与均衡发展的典范,体育文化作为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也充分展现。从保定走出了钱红、郭晶晶、庞伟、王浩等16位世界冠军、22位亚洲冠军、130多位全国冠军,其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分布在乒乓球、跳水、游泳、射击、足球、体操、赛艇、田径等项目,还有众多的青年苗子在国家集训队。这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绝无仅有,保定被形象地誉为“体育冠军的摇篮”“体育之城”[12]。保定取得这些巨大的体育成就与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协同互动的体育健身机制分不开。保定市政府有针对性地对体育硬件设施集中投资,完善体育活动公共场所和器材设备,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健全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如全民健身知识讲座、全民健身日及各项健身节目,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积极倡导群众养成体育健身意识,通过人人健身,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社会组织和高校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文化教学活动,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兴趣。保定市形成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间体育发展的良性合作机制,使全民体育健身情怀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3.1.2体育公益慈善文化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者、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曾把体育文化的价值概括为“美和尊严”,强调体育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公益体育文化着眼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以非赢利性为目的,为整个社会所提供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体育文化产品或者服务[13]。国内体育公益主要由3种模式完成,一是企业为贫弱人群提供体育教育服务;二是民间体育社团为市民提供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三是由企业和NGO合作,通过NGO提供专业化公益服务[14]。体育与公益慈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体育文化建设趋势。我国体育公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通过体育的生产、制造和营销企业创造收益,反哺社会;另一方面,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发展本身也是体育公益内容,也能成为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和投入的对象。奥运冠军、世界冠军、残疾人运动员,热爱体育的企业和运动达人常以奉献社会的爱心,知行合一地践行体育公益慈善[15]。体育公益慈善是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键枢纽。

3.2国民体育素养提升路径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是实现中国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奉献者。体育作为“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可以概括为社会机制、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应进一步完善体育价值体系,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塑造健身、娱乐、休闲的大众体育观,塑造公平竞争、诚信友爱、团结协作的竞技运动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体育立法,加强体育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站等媒体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功能,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大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比例,健全健身组织网络,建设体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管理[16]。加大对国民体育财力资源投入的程度,增强大众体育组织和人力资源水平,促进国家和社会共同致力于体育文化建设[17]。

3.2.1完善体育文化教育机制,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平衡发展

体育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应深化体育领域改革,转变金牌至上观念,切实完善体育文化工作体制机制,保障人民基本体育权益,形成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充分倡导和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机制,共同努力做好体育文化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符合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体育文化教育体系,弘扬体育文化精神,加强对体育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宣传推广体育文化,广泛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扎实推动体育文化建设。政府应重视体育社会组织在家庭和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促进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形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市场”协同互动的体育文化教育机制,通过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纳入国民社会化进程;以群众体育发展为国民体育素养提升的基石,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形塑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的体育教育机制。

3.2.2完善体育福利供给机制,促进体育公益文化发展

首先,完善体育公共设施,优化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结构,实现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依法落实各级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责任,创新体育资源运营管理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其次,发展体育公益事业,发挥体育志愿者价值。在体育文化发展机制中融入公益文化元素,让体育文化记忆和体育精神融入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重视体育精英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体育名人示范效应,如公益马拉松、篮球慈善赛、体育明星巡回演讲等方式,把奥林匹克精神传递给大众,引导国民积极参与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体育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以及体育社会组织的文化倡导和服务供给功能发挥,弘扬体育互助与奉献精神:一方面保障体育赛事的顺利进行,为观众提供高水平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人民大众的体育平等与和平意识,让体育公益成为阳光公益,融入国民的日常生活,促进国民体育素养提升。

4“和实生物”:让中国“和”文化精髓融入国民体育素养培育

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从民族性的、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世界性的历史转变,人类自身随之从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18]。“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睦等,指同一事物内部各要素间或不同事物在一定结构内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形成多样性形态的统一。其中“以和为贵”是价值取向,“和实生物”是发展思路,“和而不同”是动力机制[19]。上个世纪梁漱溟曾指出,儒家的禮乐运动一面是种下中国人的和平根性扩大并延续民族强韧的生命力[20]。2017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阐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大主题[2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利益格局从输赢分化到休戚与共的变化趋势,契合了世界各国对开辟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共同向往[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体现中国价值和文化自信[23]。体育文化记忆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与中国的“和”文化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相辅相成,体育运动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体育精神促进民族和合与社会的健康,应立足于世界和中国体育文化记忆的脉络,让中国“和”文化的精髓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和国民体育素养的培育,让体育精神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促进力量。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2]孙庆忠.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5):32-35.

[3]罗彩娟.社会记忆散论[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86-90.

[3]张新文,杜春林,赵婕.城市社区中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记忆与社会融入的二维分析框架[J].青海社会科学,2014(6):88-95.

[4]田雨普. 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J].体育科学,2010(1).

[5]王景波. 我国体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17-21.

[6]于秀,孙夕鹭,刘海燕. 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5.

[7]马勇,黄海午,饶平,谭丹华,罗海平. 居民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6):123-127.

[8]习近平总书记在津出席全运会有关活动时的重要讲话引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响[OL].http://tj.people.com.cn/n2/2017/0830/c375366-30671451.html.

[9]汪伟信.论体育文化建设与精神、物质文明建设的共生互动效应[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4):6-8.

[10]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10.

[11]保定拥有16位世界冠军被誉为“体育冠军的摇篮”[OL].[2016-01-25]http://hebei.news.163.com/16/0125/10/BE5SMH4

E02791CGQ.html.

[12]赵金岭,张淑香.我国公益体育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3):12-15.

[13]体育公益在中国遭遇瓶颈期[OL].[2012-11-04].http://zqb.cyol.com/html/2012-11/04/nw.D110000zgqnb_20121104_3-04.htm.

[14]人人公益:中国体育人的公益梦[OL].[2015-05-14]http://sports.gansudaily.com.cn/system/2015/05/14/015521878.shtml.

[15]周学兵. 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 前沿,2012(16):138-139.

[16]高宇飞,袁建国,吴宝升. 体育强国战略中大众体育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4):59-6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张静,马超.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长白学刊,2018(1):139-145.

[19]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2.

[20]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7-01-20.

[21]让思想之光引领世界前行之路[N].人民日报,2018-01-25.

[22]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迈向2030,迈向“健康中国”
保险业助力“健康中国”四项业务有望受益
“健康中国”,保险任重道远
“健康中国”这样影响国人
抓住“健康中国”建设机遇
“健康中国”催生万亿产业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