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

2018-05-14 09:52闫之朴侯学华
山东体育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后备人才竞技体育改革

闫之朴 侯学华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完全沿用原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已很难适应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要求。在当前社会和国际背景下,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保持举国体制下传统优势项目整体优势、扩大潜优势项目战果,维护竞技体育强国地位;继续推进集体球类等观赏性项目市场化、职业化的改革;着眼未来,让体育回归教育,实施“教体结合”,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举国体制;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后备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8)06-0040-05

多年以来,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群众对我国的竞技体育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大致分为三种:一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不需要金牌来维护国家形象了,举国体制应该被取消,否则劳民伤财;二是举国体制要继续坚持,没有举国体制,就没有近五届奥运会金牌总数排名前三的成就,并且某些国家已开始效仿我们的体制,举国体制的存在是科学的合理的,我们需要继续在国际赛场上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奏响;三是举国体制要坚持,但需改革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历届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体育强国”, 要求“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1]。

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2]。体育强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上位居前列,而且要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国际优势,并推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是一项亟待解决且艰巨的工作。

1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历史功绩

所谓举国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国家集中相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竞技体育资源,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全国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升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国际竞争综合实力,力争在以现代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各类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荣誉[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力羸弱,为迅速提高国际威望,甩掉“東亚病夫”的帽子,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吸收和借鉴了由前苏联及东德等东欧国家创造发展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即所谓的举国体制。这种运动员培养体制是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用来体现国家意志的。我国体育军团自1984年重返奥运会大家庭以来,金牌和奖牌总数几乎逐届攀升,特别是近五届奥运会都取得了金牌总数排名前三的好成绩,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实践证明,举国体制是行之有效的,深刻体现了国家意志力,实现了奥运争光计划的目的。

多年以来,在我国体育队伍中涌现了不少让普通群众津津乐道的优秀运动员和英雄集体,有中国乒乓球队的长盛不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中国登山队的勇攀高峰以及被誉为“梦之队”的中国跳水队等,中国体育健儿创造出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格言、警句,被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诵。特别是体育健儿创造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精神财富,激发了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所有这一切,举国体制可谓功不可没。

2016年里约奥运会闭幕后,习近平会见中国代表团时说,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奥运增了辉,为人生添了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2 奥运金牌的政治意义与国计民生的考量

2.1 奥运金牌的经济成本

自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也在不断地饱受着群众的质疑。因为奥运金牌战略胜利的背后,则是举全国之力,耗资巨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在过去三十多年间更看重的是金牌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雅典奥运会前夕,一篇《奥运金牌的陷阱》的文章开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该文展示了惊人的数字: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总局的事业费从每年30亿元上涨到了每年50亿元,按此计算,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花费了200亿元。中国队在雅典获得32块金牌,每块金牌约耗费7亿人民币[4]。这个结论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但在教育、科研、社会保障等方面缺口依然很大。该文说,一块奥运金牌的花费可建造3 500所希望小学,挽救35万儿童避免成为文盲,4年备战雅典奥运会的200亿元,足够组建一只现代化的舰队[4]。为此,举国体制在当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笔者认为,一块奥运金牌耗费7亿人民币的结论是不可靠的。200亿元的事业费并不是“奥运专项经费”,也不是“金牌专项经费”,因为体育总局下设群众体育司、竞技体育司等十余个司局级单位,还有体育科研所等事业单位以及数十个国家队。这个复杂的系统,承担着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开发体育市场等多项任务,不可能把事业费都投入到奥运金牌项目中。鲍明晓教授认为,国家在一个奥运选手上投入的费用大概在四五百万元左右,按中国奥运代表团400名运动员计算,总投入大概在16亿至20亿之间。当然,这些投入主要是在运动员进入国家队后开始的,在此之前,国家对其投入主要体现在体校的经费上。在我国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中,多数奥运冠军都来源于各级体校,有观点认为应当将体校经费的一部分也计入金牌成本。所以,一块奥运金牌的成本究竟多少,虽不能精确计算,但价值不菲。

2.2 国民体质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中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尽管较以前有所增长,但成年男性体质水平有所降低。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尽管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成年人的力量呈持续下滑趋势,特别是成年男性无论握力还是臂力等指标下降都很明显,主要体现为力量下降和肥胖率增加,成年男性这两项指标持续下滑。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5]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有所改善,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

毛主席曾在1952年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3年6月在接见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的谈话时要求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6],并把“身体好”放在前面。可见早期国家领导人就非常注重人民的体质,可谓高瞻远瞩。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其本质是强身健体,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现在不少人呼吁,实现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要同步发展。今后应该更加强化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国民体质。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时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2]。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给予举国体制的定位,为中国竞技体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无论是奥运金牌的经济成本还是仍处于下降趋势的国民体质,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不断遭受国计民生的考量。然而,对于一个急需提高国际威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中华民族、一个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还欠发达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举国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

3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策略

自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一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一共斩获227枚金牌。这些金牌多集中在一些技巧类、个体类、非接触类的小球项目上,比如跳水、举重、乒乓球、体操、射击、羽毛球等项目。截止到目前,这些项目历经9届奥运会,可谓长盛不衰。毋庸置疑,成绩的取得正得益于我国的举国体制。如果摒弃举国体制,可想而知,我们的金牌数会一落千丈,我们体育大国的地位将会不保,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将会受挫,我们的国际形象将会受损,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要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举国体制。

然而,我国的基础体能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等大多数项目发展滞后(个别项目除外),奥运争光计划的“月光效益”日渐突出[7]。“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8]。在中国搞竞技体育,怎么搞,选择什么路子,怎样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同样要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要符合本国国情。

3.1 继续保持举国体制下传统优势项目整体优势,扩大潜优势项目战果,维护竞技体育强国地位

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有跳水、举重、乒乓球、体操、射击、羽毛球等6项。从我国参加历届奥运会所获得的金牌总数来看,这些优势项目获得的金牌占大多数,是构成我国奥运竞技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奥运会成绩主要靠这些项目来支撑。我们这些项目有几个特点(乒乓球除外):一是西方国家普及率不高,对此也不感兴趣,没有职业联赛;二是此类项目缺乏一定的观赏性,对抗也不激烈;三是这些项目多属于技巧类,比较符合中国人身体特点。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举国体制,这些符合中国人身体条件的项目在举国体制内,运动员水平和成绩与技术训练重复次数成正比,次数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与举国体制保障成正比[7]。所以,我们这些项目靠这种国家打个人、专业打业余的方法在奥运赛场上能够称雄世界并保持长盛不衰。因为我们有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和身体优势。这些项目历经9届奥运会,一直雄霸奥运赛场,已形成整体优势。另外,还有一些项目,如游泳、柔道、跆拳道、击剑、蹦床等项目已具有冲击奖牌甚至个别小项已经具有夺金的实力,但目前仍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今后要想扩大战果,这些潜优势项目不容忽視,今后还要继续下大力气,借鉴优势项目的成功经验,实施优势互补,努力使潜优势项目转化为优势项目,形成整体作战优势。

3.2 努力推进集体球类等观赏性项目市场化、职业化的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如上所述,举国体制在一些缺乏观赏性、西方国家不感兴趣并且没有职业联赛的项目上见成效,然而跳水、举重、体操、射击等项目注定是很难往职业化方向上发展的,这些项目取得再多的金牌,似乎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也非常有限。而足球、篮球等集体性球类项目则完全不一样,这些项目或对抗激烈,或观赏性较强,群众喜闻乐见,并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西方职业化发达并且有着高额利润的项目上,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即便采用举国体制的方式,来对付已经职业化程度很高甚至上百年的项目也是很难与之抗衡的。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没有举国体制做保障不行,而只强调运动项目的市场化、职业化同样也不行,因为摒弃举国体制,会丧失运动项目的支撑保障体系和部分群众基础,然而一味盲目追求运动项目的市场化、职业化也会产生短期利益,从而不利于该类运动项目的发展。

中国足球是体育市场化改革的急先锋,足球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1992年,中国足协就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以改革为主题,决定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确立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这就是中国足球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红山口会议”。时至今日,市场化改革已有20多年了,然而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却徘徊不前。所以当下只有继续改革,没有退路。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此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攻坚克难,冲破利益格局的藩篱,把社会变革继续向前推进。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9]。”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一轮的竞技体育改革必将促进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好举国体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竞技体育攀登顶峰方面的制度优势,又要面对新形势,立足实际,深化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丰富举国体制的时代内涵,形成中国特色制度优势,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总之,在举国体制前提下推进集体球类项目市场化、职业化的改革步伐是当前竞技体育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3 改革并推进“教体结合”模式,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模式[10]。发展到现在是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共同培养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但截至目前这种多元化培养模式还是以体育部门培养为主,教育和社会其他部门培养为辅。

所谓“体教结合”,目前还是从属于“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国家队”三级训练体制。这种体制努力遵循竞技体育发展规律,使运动训练效果最大化,并且努力使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但学训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体教结合”基本上就成了口号,而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另外,地方县级体育局很多被撤并,导致基层业余训练网受到很大的冲击,业余体校逐步萎缩,后备人才匮乏。未被撤并的也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差、缺乏经费保障等问题。同时学训矛盾突出,成才率低,体校招生和发展非常困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基础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根本无法适应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

而“教体结合”模式的出现则正好迎合了当前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所谓“教体结合”是指以教育部门为主,在教育系统即在大、中、小学内部遵循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学校课余训练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相比而言,“教体结合”有两大优势:一是全国大、中、小学人数多,选材范围广,能扩大金字塔的塔基;二是在大、中、小学校内能接受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能塑造学生运动员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重要的是能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解决学训矛盾,有利于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为退役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放眼世界,教体结合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比如美国竞技体育搞得就非常成功,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学校,也就是来自于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体系。美国国内高水平比赛基本上都由学校自己主办,国内高水平运动员多数都由高校产生。他们的高校竞技体育在整个国家竞技体育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各职业俱乐部的后备人才基本上也是从高校选拔出来的[11]。他们的高校每年都招收一些很有运动天赋的中学生,并且每年都积极地开展体育竞赛,竞技水平普遍较高,成绩优秀者则成为美国国家队、职业俱乐部的队员。

中国竞技体育如要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体育工作要回归教育。以教育为根本出发点,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体育意识、习惯,改进青少年训练和比赛环境,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在满足青少年体育基本需求和健康底线基础上,发挥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

4 结语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实现了奥运争光计划,提高了国际威望,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举国体制毕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培养方式已很难适应建设体育强国的发展要求。改革势在必行,但不能全盘否定。在当前社会和国际背景下,今后一段时间应继续保持举国体制下传统优势项目整体优势,扩大潜优势项目战果,维护竞技体育强国地位;继续推进集体球类等观赏性项目市场化、职业化的改革。着眼未来,让体育回归教育,实施“教体结合”,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绘出体育强国宏伟蓝图[EB/OL].[2017-10-25]https://www.chinanews.com/ty/2017/10-25/8360019.shtml.

[2]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EB/OL].[2017-08-27].http://news.cctv.com/2017/08/27/ARTIzN0QdBhOaUGh0d6Aai1F170827.shtml.

[3]梁晓龙,等.举国体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林尧.一枚奥运金牌7亿元? 也谈体育举国体制的冷思考[EB/OL].[2014-09-07].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4/9/7/673_2.html.

[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手册[M].北京:高等体育出版社,2014:66-76.

[6]毛澤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袁守龙.从“举国体制”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8(7):12-15.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3-11-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6/c1024-23560847.html.

[10]阳艺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21-222.

[11]刘青.运动训练管理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后备人才竞技体育改革
中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篮球联赛后备人才培养与参赛队伍建设研究
云南省投掷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