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带教质量的提升方式研究

2018-05-14 15:20吴红波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提升方式临床带教儿科

吴红波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儿科临床带教质量的提升方式。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的64名儿科实习生,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研究组,每组32名。对照组,传统带教模式,研究组,融合多种带教模式,开展临床带教工作,比较带教质量。结果 出科时,比较考核成绩,研究组理论成绩及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实习生对带教的满意程度,研究组为96.9%,对照组为84.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临床带教中,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优化改进带教模式及方法,可提高带教质量。

[关键词] 儿科;临床带教;提升方式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a)-0099-02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推广,现代医学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1]。现如今临床实习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是以学生转变为合格医师的关键所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实习质量与医学人才的培养直接相关[2]。基于此,临床带教中,如何提高带教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该文以2015年3月—2016年6月64名实习生为对象,探讨研究了儿科临床带教质量的提升方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64名儿科实习生,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研究组,每组32名。对照组,19名男生,13名女生,最小21岁,最大23岁,平均(22.4±0.38)岁。研究组,男生有20名,女生有12名,最小21岁,最大24岁,平均(22.9±0.21)岁。比较2组实习生的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带教模式。

1.2.2研究组 融合多种带教模式。实习生到科室第1天开展入科教育活动,每日完成采集病史、书写病历、检查体格、临床技能等工作,指导其掌握查房技巧,完善病例讨论、教学讲座等环节。临床带教过程中,贯穿应用多种带教方法。常见病例,给予系统教学,应用PBL教学模式,通过分组的形式,组织实习生讨论疾病诱发因素、流行病学表现、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检验指标、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等问题,之后,安排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引导实习生系统化处理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此同时,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示范,指导实习生掌握阅读影像学资料的正确方法,如何分析检验资料,学习心电图操作方法;根据实习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带教计划,汇总常见病例资料,于科室内安排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系统化教学;在带教老师的陪同下,进行实践,培养实习生的实践能力。

1.3 观察指标

出科时,通过考试的形式,评估带教质量。同时,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实习生对带教的满意程度,100分为总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科成绩

比较出科时的考核成绩,研究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满意度

比较实习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程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是一门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综合医学科学[3]。其中,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健康与卫生问题均属于儿科范畴,儿科涉及疾病类型多,收诊对象年龄相对小,大大增加了儿科工作开展难度[4]。基于此,各大医院对儿科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

临床实习,是教学的最后阶段,是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过程,是践行医疗活动的第一步[5]。临床带教,针对实习生而言,与其实习结束能够顺利踏上临床岗位直接相关[6]。可见,临床带教工作的重要性。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强化岗前培训,培养实习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方法是影响带教质量的重要因素[7]。该次研究中,对照组,传统带教模式,研究组,融合多种带教方式,具有较强灵活性。结果出科时研究组理论考核成绩与实践考核成绩分别为(95.2±3.14)分、(94.1±3.0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9±4.21)分、(83.2±5.42)分。

在医疗环境转变的前提下,儿科实习出现多方面问题,例如,医疗纠纷、考研及就压压力大、儿科工作特点等,对临床带教质量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8]。为提高临床儿科带教质量,需整合全科资源,施行全面实习,不忽略任何一科。实践中,组织理论知识培训,融合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案例教学法、教学讲座等方法,并贯穿至整个带教过程中,指导实习生熟悉病史采集及书写的流程,掌握体格检查、临床技能,全面认识儿科特点,促使实习生成为转变为合格的临床医师,提高实习生对带教的满意程度[9]。该次研究,研究组实习生满意度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

通过上述研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归纳了以下几方面的带教方法:①热情接待:学生到实习生,再到临床医师,是一个角色转变的过程,需要学生慢慢适应。因此,实习生入科时,带教老师应热情接待,向其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带领其熟悉科室环境,告知该科室涉及的规章制度,促使其尽快熟悉科室环境,消除陌生感。同时,带教老师加强与实习生的思想沟通,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实习环境。②技术培训:带教老师,需熟练掌握儿科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做到以身作则,引导实习生尽快熟悉儿科患者的基本病情、治疗原则及一般护理,通过示范,要求实习生掌握危重、Ⅰ级患儿初步应急处理方法,掌握儿科疾病急救及护理操作技术,例如,口腔护理、徒手心肺复苏、吸痰等。③理论培训:虽然,在学校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在临床带教中,理论知识的培训,必不可少。临床带教中,不定期提问,根据科室具体状况,组织1次讲课,采取提问的方式,配合多媒体教学法,促使实习生认识儿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治疗方法等,要求实习生掌握病历书写方法,熟练掌握不同药物的用途、给药方式、剂量及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引导实习生联系理论与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高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其专业能力。④评价总结:临床带教中,必要的评价与总结,对提高带教质量,有一定积极作用。定期组织讨论会,让实习生谈谈实习体会,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同时,带教老师对该段时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之处,并拟定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鹤云.提高儿科临床带教质量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256-257.

[2] 李宏丽.儿科护理临床带教心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220-222.

[3] 谢丽丽,王雷刚,王莉桦,等.儿科临床带教质量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164-166.

[4] 张晓宇,贾丽丹,杨钰,等.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带教对儿科实习护生教学质量的研究[J].当代护士,2015(4下旬刊):176-177.

[5] 邓秀睿.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128-129.

[6] 何瑛.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8):255.

[7] 蒋文秀,林春秋,刘学春,等.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体会[J].全科护理,2015,13(30):3089-3090.

[8] 余淑芳.儿科临床護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4):165-166.

[9] 励如波,陆丽芳,应爱青.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72-173.

(收稿日期:2017-10-09)

猜你喜欢
提升方式临床带教儿科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音乐广播的节目质量
影响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效果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临床带教对新毕业护生转变角色的影响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新型综合培养模式在新生儿科进修医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关于妇科医学生临床带教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