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中探寻有效数学学习

2018-05-14 10:31严强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解记忆

严强

【摘 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需要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理解 记忆 辨别 揣摩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需要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平台,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做到教法、學法的最优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角的认识》这课教学中,我们不仅看到学生探寻认识角的路程,更感受到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路线。

【教学片段】

一、多种形式认识角

1. 判断不同形状中的角。

电脑演示小明动手折角,各种形状的角一个一个出现。

小明:我折的是角吗?

师:小明用铁丝做了几个形状,你知道哪些形状是角,哪些形状不是角?

学生观察图进行判断选择。

生1:第一个和第三个是角。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因为它们都有两条边。

师:第4个图形也有两条边,为什么它不是角呢?

生2:因为这个图形没有顶点。

师:第2个图形有顶点,那它是角吗?

生3:不是,它有一条边是弯曲的。

师:那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角?

生4:要有顶点,还要有2条边。

生5:两条边必须是直的。

师:经过同学们的总结,可以看出,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的边。

2. 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你的身边,我们上课的教室内藏着许多角,你能发现它们吗?

请一个学生上台找一找,并说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教师说明演示指角用划弧线的方法。

师:你能和你的学习伙伴在教室里找一找身边的角吗?找到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学生在室内找(放背景音乐)。

师:你们都找到角了吗?高兴吗?真了不起!说说看,你找到的角在哪里?

学生示范并说一说。

师:不仅在教室里,在各种物体中我们都能找到角。其实,角我们还天天带在身边呢?你们发现了吗?

学生互望,恍然大悟。

生1:老师,我带的红领巾上就有角(指出红领巾上的角)。

生2:老师,你看,你穿的衣服上就有角的图案(指出教师衣服上菱形图案中的角)。

师:嘿,这么隐蔽的角都被你们发现了。

3. 数出图形中的角。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躲在图形中的角都找到?

出示题目: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一做。

做好,教师展示学生的课本,交流完成情况。

师:第一个图形中有1个角,你们同意吗?

有部分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

师:不同意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觉得有3个角。并指出认为的三个角。

有部分学生开始忍不住喊:“不对,是1个角。”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谁来说说为什么不是3个角,而是1个角?

生2:因为有一条边是弯曲的。学生指出弯曲的边。

生3:角的两条边要是直的。

师:是的,虽然有顶点和一条直的边,但另一条边是弯曲的,所以不是角。

师:还有两幅图,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第二幅图有3个角。

生2:第三幅图有2个角。

二、不同方法制作角

师:在各种物体、图形中,还有教室内我们找到各种各样的角,其实用你们灵巧的小手,也能制作出角,想试试吗?我们用很多材料都可以做出角,老师今天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材料,谁能说说篮子里有些什么?

生:有圆形的纸、毛线、小棒。

师:你们在小组里动手试试看,尽量把这些材料都用上,试着做出不同的角。

学生开展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

指名展示学生做的角。

生1:我用圆片对折再对折,折出了一个角。

生2:我用小棒搭出了一个角。

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用毛线能做出角吗?

生1:能。

两个学生进行演示,但发现比较困难。

师:你们觉得用毛线做角要注意什么?

生1:毛线要拉直。

生2:要有顶点。

老师与学生配合共同进行操作。演示将毛线拉直形成角的过程。

【教学反思】

一、理解比记忆更重要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让学生单纯去记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么学生只是机械记忆,缺乏理解,不能把握住角的本质特征,并未真正认识角。在教学中,如果在变化中让学生判断,在生活中让学生去找寻,在操作中让学生去体会,那么,这样的教学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灵动的,是基于学生学习需要进行设计和安排的。因此,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从不同的形状来判断哪个是角,学生是直接应用刚刚学到的知识,用顶点和两条直的边作为判断的依据,辨别哪个形状是角,哪个形状不是角。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角,就需要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角,并学会用画弧线的方法来表示这是一个角。最后,让学生再回归到图形中,在不同的图形中,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感受角的变化,数出一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在观察、辨别、找寻中感受角的本质特征。

二、生活中离不开角

为什么要认识角?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数学课上,让学生不仅能在各种图形中找到角,还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我们熟悉的生活。学生在教室里、课桌边、门、黑板等处发现角的存在,他们因自己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而惊喜,享受到找寻角过程中的乐趣。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观察教室、课桌发现了角,恐怕观察的视角不够开阔,容易让学生忽略角更多的价值。所以,当教师问:“角我们还天天带在身边呢?你们发现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在天天佩戴的红领巾上有角,还有老师衣服上美丽的菱形图案中也藏着角,不仅各种物体离不开角,角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精选材料创造角

制作角,其实就是让学生运用角的认识,创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角。而制作角的材料,不同教师会有不同的选择。笔者认为这里提供给学生的材料,需要有最基本的,如小棒,学生拼搭就能形成角,而且潜移默化中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还需要提供看似不容易做成角的材料,如圆片、毛线,让学生思考、找寻做角的方法,并在动手尝试中摸索出操作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在保证学生通过小棒搭出角的同时,让折圆片的精彩在班级中呈现,使学生想到对折再对折的方法折出角。对于毛线做角,是有难度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想到。毛线是弯曲的,看似也没有顶点,对学生来说,难度越大,越能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课堂上,看到两个一群、三个一伙,在那里拉扯毛线,还有的学生想到用铅笔顶起毛线,做出顶点,这些都大大激发学生创作角的兴趣和愿望,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过程和空间足以孩子们享受其中。

从认识角,到找寻角,再到制作角,其实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教师事先认真揣摩、费心设计,因为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变化和精心预设,都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益林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理解记忆
夏天的记忆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