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策略的探索

2018-05-14 10:31张荣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基本策略

张荣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习与梳理、阅读技巧与方法、人文熏陶与浸淫等三个角度探寻了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遵循“断文——定点——识人——比照——践行”五步法,设计出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流程,并提供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意义与价值  基本策略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新课标关于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对整本书的阅读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有没有一些通识性的教学流程和阅读策略方面的操作方法呢?很多语文老师在这方面都会遇到困惑。如果能理清这些问题,老师们将在指导整本书阅读方面更加有效,也将借助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推动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试图借助《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案例,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及策略方面作一些探索。

一、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意义与价值,郑桂华老师的看法很值得借鉴与思考:

1.借助整本书的内容学习,丰富生活体验,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人文信息,提升人文素养。这是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心灵成长的学习意义。

2.借助整本书的写作表现形式,了解文章的构建方式,培养文章构建能力,学习技能。这是小学生对整本书框架构建的学习意义。

3.借助整本书的语言表达特点,提高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培养语感。这是小学生对整本书阅读语言方面的学习意义。

由此我们可知,小说整本书阅读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至少要包括三点:一是小说语言形式与语感层面的语言学习与梳理; 二是小说阅读方法和策略层面的技巧的了解与把握; 三是关于小说内容层面的人文熏陶与浸淫。

以《城南旧事》一书的教学为例,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

语言学习与梳理:学习作者简洁精炼的语言运用,北京味语言的运用。关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密切结合,并行不悖的细节描写。

阅读技巧及方法:学习了解自传体的小说写作手法,体会小说按照时间的顺序,由五个故事组成的一线串珠式的结构特点。体验人物离别的淡淡的哀伤,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人文熏陶与浸淫:可围绕“离别成长”这一主题,理解失去和离别是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随着小英子年龄的增长,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离别,身边的人,秀贞、妞儿、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这些一起欢笑、一起哭泣、一起玩耍的朋友,还有身边至亲至爱的亲人,一个个地离去了,但是离别的背后是小英子的成长。探寻儿童眼光下,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内心深处对北京的深深眷恋之情。

在整体科学安排整本书阅读的前提下,具体到某一节课,无论是宏观视野下的教学发现,还是小说理论指导下的深度学习,或是多种情境下的阅读策略运用和多元文化体系下的知识建构,只要围绕着上述小说整本书阅读学习的意义与价值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来组织教学,就算是有效的整本书阅读课堂了。

二、寻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授之以渔,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从阅读策略角度设计出小说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流程,并让学生整合内化为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技巧,是授之以渔的基本要求。遵循“断文——定点——识人——比照——践行”五步法流程,以《城南旧事》为例,探究引领学生走入整本书阅读的深处。

1.断文:在自然阅读、学习性阅读中生成原初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先浅显地走入作品。整本书阅读,首先是师生的自然状态阅读,其次才是教师的专业性阅读和学生的学习性阅读。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要积极倡导多进行自然状态下的阅读,即不借助任何资料独立性阅读,回到阅读的原点,获得最朴素、最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包括阅读中的共鸣点、疑义点、分歧点、切磋点和障碍点等。通过师生“裸读”交流阅读感受,可形成平等、民主、安全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氛围,为后续教师的专业性阅读与学生学习性阅读的定向与定点奠定基础。

例如,通过原始状态阅读熟悉《城南旧事》后,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任务让学生浅显地走入作品: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围绕着主人公写了几个故事?

(2)画出人物关系图谱或者建立人物信息档案。

(3)找一找文中《送别》這首歌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出现的?

(4)“你长大了”这句话在文中都有谁对小英子说过,小英子每次听说后,感受都有哪些变化?

(5)推荐阅读《城南旧事》,写一段你想说的话。

想要完成上述5个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在“裸读”的基础之上迅速进入学习性阅读状态,围绕相关任务点细致反复阅读作品,并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合作阅读与探究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提取相关信息,并加工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将阅读成果转化成上述任务要求的呈现形式。

2.定点:根据阅读内容,从学生角度选取合理的阅读角度,确立学习的专题,为学生探究作品指明路径。整本书往往具有丰富性、系统性等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因此,语文老师就需要在这方面思索,为学生整本书阅读提供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有代表性的内容开展课堂教学。

以《城南旧事》一书的教学为例,可以将研读的内容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相关专题上:

一是离别主题:小说由《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场别离。英子不仅告别了妞儿、秀贞、小偷儿、德先叔、兰姨娘、宋妈、爸爸等人,还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二是成长主题:五个故事看似相互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主人公——“我”(小英子),这五个故事按小英子成长的顺序编排,如同一个个糖葫芦串在一起,从正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写着别离的故事,但在别离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儿童的成长。

三是思乡主题:(1)对少年时代相识的善良而苦难的故乡人们的怀念。如秀贞、妞儿、小偷、兰姨娘、宋妈、爸爸,通过这些悲剧人物,表达内心的思乡之情。(2)对老北平城一景一物的回忆和怀念。老北京的城墙、骆驼队、椿树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桥、八珍梅、驴打滚儿,那记忆中的夹竹桃和石榴等,都是林海音心中挥之不去的人情风物。

3.识人:挖掘时代背景与作者思想脉络,让学生走向作品背后。与单篇文本阅读时简要浅显知人论世不同,小说整本书阅读需指导学生深度走向作者“那个”时代与作者彼时“那个”人:一要整体把握小说描写的时代;二要较完整地把握作者创作的那个时代背景,了解其思想意识对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向作品创设的情境与氛围,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这样更加有利于让学生读懂作品,更加懂得作品背后的那一份厚重。

例如《城南旧事》,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知晓该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那时的中国一直处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的冲击中。底层人的生活困苦而艰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也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文化的基础和传承上孕育出了中国人浓厚的家园意识和故乡情节。

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林海音于1948年离开大陆后回到台湾。 5岁的小英子从台湾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一住就是25年,30岁时离开。在北京学习、工作、结婚、生育子女,这样的一段人生是她最美好的时光。1949年大陆和台湾基本就不相往来了,这是政治因素,与人民期望是不相符的。从那时起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开放往来,直至1987年,台湾方面才做出决定,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探亲。想,却不能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那绵绵的白雪、刺骨的北风、北京的城墙、大大小小的胡同、香甜的八珍梅、驴打滚儿、骆驼、小油鸡……都浮上了心头,汇聚成了一泓甘洌的清泉,滋润着浓浓的乡愁。1960年,作者创作了这部小说。

4.比照:是将内容和形式上有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寻这一类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在主题构建、谋篇布局、组织结构、构思设计、言语表达上相似及不同之处,进而深化理解阅读。采用这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张,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以《城南旧事》为例,选取萧红的《呼兰河传》与之比照阅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儿童视角下的背景选择。相同之处,乡愁与童年情结,故乡生活与童年记忆总是分不开的,两部作品都渗透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不同点:林海音作为台湾“乡愁文学”的代表,借英子的双眸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南的风物人情、悲欢离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京味儿十足的北京风俗画。而萧红自小在呼兰河城长到20岁,呼兰河有最敬爱的祖父,最快乐、最自由自在的童年。能够想象得到萧红回忆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温暖画面和嘴角上挂着的轻松、愉悦、发自内心的笑容。

二是创作动机。林海音和萧红二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使得二人在创作和表达以及文本色调上有很大的不同。1960年,林海音已至中年,生活无忧,人至此时,最易于感怀往事,海峡相隔对于林海音来说,更增添了由于与祖国大陆失去联系而产生的无根文化的失落感,从而创作了这部作品。萧红从呼兰河城走出,辗转多个城市,颠沛流离,为生活而奔波。适逢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1940年,身在香港的萧红极度寂寞、没有安全感,回忆童年往事给她带来了安宁,使得她在痛苦中抗拒生存的虚无,得到暂时的解脱,在这个时候,创作了《呼兰河传》,作品中笼罩着一种苍凉和感伤。

三是主题构建。《城南旧事》以“离别”为主题,以主人公“英子”的视角,回忆了一个个的离别故事。每一个故事英子都参与其中,保证了比较完整的观点叙述。《呼兰河传》的复调叙述就很突出,共七章,没有固定的人物。

5.践行:所有文字的文本指向最后,都是读者本身的感悟、自省和践行。生活即教育,教育即成长。

具体到《城南旧事》,可以安排如下:

说离别,悟成长。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挥手告别的过程,看到小英子成长的过程,我们也感受到了自己的长大。那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离别,我们当时又是什么樣的感受呢?读小说中的文字,联系生活,并思考由此带给自己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基本策略
例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教”与“玩”结合
浅谈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探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
诗歌传古韵,文言奏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