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尔登看狄更斯

2018-05-14 09:06陆依洁
丝路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

【摘要】19世纪是冲突和革命相互交织的时代,在利益追求下许多人蒙蔽了双眼。如何唤醒?如何反还最原始的纯粹?狄更斯以一部《双城记》为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鐘,想以博爱思想感化世间苍凉,用爱的温情,用善良的心,重拾人间的温暖正义。从卡尔登,让我们体味狄更斯的博爱世界。

【关键词】卡尔登;狄更斯;爱;人道主义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狄更斯,一部《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

而“狄更斯人物”一度引起热议,受到包括英国当代小说家福斯特在内的广泛关注。人物虽简单易辨,读来却饶富人性深度,扁平的人物刻画还是能有意想不到的体验。从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品味狄更斯自身的人格魅力。一部《双城记》,让我们从卡尔登走进狄更斯的内心世界。

一、卡尔登形象

作为狄更斯式的自我牺牲的怪诞英雄形象,“一位戴假发的先生,双手插在口袋里,他的注意力似乎全部都集中在法庭天花板上。”“除了那位一直看着天花板的戴假发的先生之外,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盯着被告席上的那个囚犯。”“外表有些满不在乎、不修边幅。”“卡尔登先生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几乎可以说是傲慢无礼。”是卡尔登刚刚出场的样子,那样的冷酷无情,放荡不羁,谁也不在意一样。感觉就是这个世界谁也不在意我,我也不在意谁。

初见的浪荡傲慢模样在我心里投射出卡尔登的初具形象,诧异的是他最后为了营救朋友代尔那,混入了监狱,冒名顶替他上了断头台。虽说小说开头的伏笔,二人相貌酷似,已埋下了痕迹。但仍很难让人相信,卡尔登那副样子,是一个那么有深度的情感的,具有牺牲精神的人。

忧郁的形象表露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和叛逆性,从前无所谓,不过是内心强大而不外露,真正的勇者是有无畏,真心和正义。

二、狄更斯

凭着《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等世界名著,狄更斯作为英国著名作家,对我们而言多少算是较为熟悉的。但仅提及作家本身,追溯得更遥远些,却发现又是一条越走越远的路。

幼年时期经历往往对一个人接下来的一生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贫困屈辱是狄更斯的幼时,家道中落被关入债务人监狱,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童工。当从前的骄傲被现实无情地踩在脚底,当有失体面的屈辱带来沉重的打击,我们可以相信这奇耻大辱埋下了多深的痛苦的种子。

不得不提的是记者生涯教会狄更斯的,伦敦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还教会他观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敏锐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看到彼时社会繁荣背后隐藏着的深重的社会危机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人性自身在大声疾呼,对制度化的社会提出抗议,狄更斯凭借自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愤怒谴责社会的不平,幻想通过和平途径改革社会,用点滴改良来调和阶级矛盾,以诚挚的温情感动统治者。

三、温和的人道主义

卡尔登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理想人物,他的舍己救人放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既谴责了革命中的暴力行为,又宣扬了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人类之爱。卡尔登的就义是狄更斯用博爱的理念来呼唤人类的良知,从而影响整个时代。在狄更斯看来“爱比恨要有力的多”,他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代替暴力革命。

虽然狄更斯在政治上是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但思想上却是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的人道主义是充满了温和,温情的。时代是向工商业为主以富裕的中产阶级为文化核心的维多利亚中期转变的时代,日益繁荣的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危机,他国革命所带来的警醒,在狄更斯看来,传统基督教的伦理思想,博爱观念足以唤醒整个人类。人只是在利益的冲突矛盾中渐渐迷失了自己,为追寻更多,为拥有更多,将真正的善良正义抛却在脑后,人类良知被可怕地蒙上了。唯有温情善意,吹散蒙蔽的尘埃,使云开见月明,使世间再花开有爱。

社会应该充满欢乐、友情、爱与被爱,人性在时代里应焕发新的光彩,照亮或黑暗或还光明着的新未来。

参考文献

[1]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安·莫洛亚.狄更斯评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赵炎秋,刘白,蔡熙.狄更斯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陆依洁(1998.04—),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狄更斯人道主义
孙犁:中国乡村人道主义作家(评论)
跟踪导练(一)5
浅述人道主义干涉的概念及特征
国际法中的人道主义干涉浅析
驴脸
狄更斯钓鱼
你能变好,我则安心
人道主义援助
狄更斯诡证脱困境
“虚构”是我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