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及影响

2018-05-14 08:55查帅
财讯 2018年25期
关键词:工业印度发展

查帅

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打响和“中兴事件”的发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核心技术以及科技力量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引进对于本国的影响也开始不断反思。本文以印度为例,从印度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其前期的技术引进进行简答梳理,并结合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和影响来分析印度如何在经济发展前期合理引进技术来对其工业和科技进行发展,井创造了科技经济发展的“印度奇迹”。

发展中国家

技术引进 印度 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必要性与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由于经济、资源、人才等种种原因,通过本国的研发不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即使是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也要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因此各个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共同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很大,据估计,二者间的科技差距达到60至80年。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科研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等困难,这些闲难都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研发。据统计,全世界用于发展研究的资金中,发达国家占97%,发展中国家仅占3%。发展中国家如果想只依靠本国的研发来获取技术进步,那么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与本国进行研发相比,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以下三方面更加具有意义:首先,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研究和开发一门新技术需要大量的投入,为了开发新技术,发达国家每年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科研。2001年美国的研发投入达到915亿美元,占本国GDP的2.8%。2002年日本和欧盟研发投入分别占本国GDP的3%和1.9%。技术引进所花费的成本要远远小于开发新技术所花费的成本,这样发展中国家将会节省出大量的资金。其次,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一项较重大的基础科研成果,从研究试验、设计到投人生产,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问。而引进外国技术只需要较短时间就可以投入生产,这样就可以迅速缩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第三,技术引进有利于培养本国的人才。在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也培养了自己的的人才,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

但是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所转让的技术并不都是本国最先进的技术,例如美国政府就规定对外转让的技术要有一定的时间差,甚至发展中国家引进的一些技术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技术,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須不断购买更新的技术,在技术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无法超越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的时候要加强鉴别,引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引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技术上的独立开发和创新。

印度在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中的经济发展

(1)印度前期技术引进的政策

印度为尽快实现工业化,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印度引进技术的政策规定:引进的技术必须是最好的技术、尖端的技术、适宜于国家需要的技术和现在印度国内还没有的技术;尤其要优先引进急需的、最重要领域的技术;引进技术时必须考虑到它的先进程度、投资多少、国家安全、就业机会、能源消耗、见效时间、原料供应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印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技术引进政策。引进技术的重点规模也是在变化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8至1965年。这期间实行了第一、第二、三两个五年计划。前期国家发展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不足,原棉、黄麻的短缺。因此,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农业,对农业的投资占了一计划经费的31%,工业建设规模不大,主要是通过税收和动用战前积累的存款来整顿和巩固原有企业,新建企业较少,因而引进技术和外资较少。而在后期,印度政府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着重发展国民经济部门的重工业、基础工业、机械工业。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动外国投资,在税收方面放宽限制,简化批准手续,建立印度投资中心,促进和加强印度与外国企业家的联系等。这一阶段印度的外资政策比较灵活、开放、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较快。

1966至1977年。印度经过二、三两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1966年起逐渐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注意工业和其它部门的发展。在70年代初,明确提出“以出口促进发展”的外贸战略。外资政策逐步收缩,审查趋于严格。引进外资的重点旨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为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1978至1982年。印度大部分企业都面临更新技术的任务。政府为加速工业现代化,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求有选择地增加先进技术的进口。因此,在此期间共签订了引进技术协定1749项,每年平均349.8项,比前一时期每年平均增加近两倍。7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进一步调整了对外贸易战略,把促进出口战略逐渐变成为整个财政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发展具有本国优势的产品,保证出口稳定增长的方针,力争出口量每年增加9%。为此,有关政策既要保证出口稳定发展,又要鼓励替代进口,二者间发生矛盾时,要有利于出口。这标志着印度改变了长期推行的有利于进口替代的政策。在调整期间,进口政策要为支持公营投资、支持经济迅速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对原材料、半成品和资本货物的进口要进一步自由化,但对本国可以生产的产品进口时则要严加管理。进口批准手续的规定要进一步简化和合理。

(2)印度“国外合作”原则中的技术引进的管理办法:印度建立专门机构对技术引进进行管理

设立外国投资委员会。是印度目前审批外国投资和大于1000万卢比技术引进项目的最高决策机构,共十二人,主席由财政部主管经济事务局的秘书担任(固定),其余成员分别由工业部主管工业发展局的秘书、技术发展局主管技术发展的秘书、石油部主管石油局的秘书、科技部主管科学与技术局的秘书、商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公司事务局和申报项目主管部的秘书,以及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印度储备银行代表和工业项目审批办公室联秘组成。

成立项目审批委员会。它是印度目前审批包含购买设备的技术引进项目的最高决策机构,共十三人,主席由工业部秘书担任,其余成员分别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商业部、科技部、技术开发总局、申报项目主管部、小型金业局、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环保局、农业部、公司事务局及工业项目审批办公室秘书或代表组成。

印度技术引进中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印度这样一个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无疑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都会带来重大影响。首先,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它对印度目前已经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起了促进的作用。印度原来是一个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独立后社会改革进行得很不彻底。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严重阻碍了印度生产力的产展。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六十年代后虽略有提高,但纯投资在国内净产值中的比重,也仅在9%-14%之间,纯国内储蓄率仅8%-1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以上。技术上的困难更大。印度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資和引进技术来弥补不足的。三十多年来,印度工业有了相当发展,特别是基础工业发展较快,并建立了一些重要工业部门。从1950年到1977年,工业生产增长了四倍多,其中机械工业增长近五十倍。

其次,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印度政府积极鼓励外资和外国技术流人以出口为方向的一些部门,印度的出口贸易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六十年代以来,印度大资产阶级如塔塔、比拉、马丰特拉、辛哈尼亚、马亨特拉、基洛斯卡、塔帕、哥恩卡等一些财团,还独资或与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合资,在亚非拉地区一些国家建立合背企业,或派遣专家,以输出资本、设备和技术。政府已批准这类企业345家,其中投产的107家,正在建设的89家,从地区看,东盟五国占将近一半,其次是西亚、非洲等地,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轻工业和建筑业。近几年对技术咨询业的投资也增加较快。在印度海外合资企业中,属于技术咨询服务方面的约占四分之一左右。此外,目前印度派往国外的专家已达几万人。最后,由于大量地引进国外技术、购买设备和专利、出国培训、聘请专家等,使印度的工业技术和整个科技水平都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目前,印度已经拥有一支很大数量的科技队伍,科技人数占世界第三位。全国建立了不少拥有较先进设备的工业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机构,教育事业也有一定发展。

[1]杨琳日本和印度的技术引进[J].科学管理研究,1988

[2]马苍南.印度的技术引进政策[J].中外科技信息,1987

猜你喜欢
工业印度发展
如果可以去印度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工业技术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