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睡不醒的背后

2018-05-14 09:05马志国
新班主任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困境心理健康

马志国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会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心理困扰:小男孩不能正常上学了

瑞天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他本来好好的,最近却突然生病了,主要症状是睡不醒,一天到晚总是犯困,总想睡觉,走路摇摇晃晃,甚至需要人搀扶。去了很多医院检查,结果都没问题。家长实在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就带着瑞天来到心理健康中心。

我们先一起做了初步交谈,主要是为了对瑞天进行直接观察。

令人奇怪的是,眼前的瑞天給人的感觉很正常,行动、谈话、意识都没有问题,也没有睡不醒的样子。母亲也奇怪,说孩子在外面的表现比较正常,每天能正常上学,但是在家里就成天犯困了。

既然外出的时候很正常,瑞天的睡不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安置好了瑞天后,我与孩子的母亲进行了单独交流。

瑞天的母亲说,瑞天开始睡不醒是在一个多月前。那一天放学后,家长忽然发现瑞天一副睡不醒的样子,不看电视、不玩了,晚饭后上床就睡着了。开始,家长以为是孩子玩累了,睡觉就多了,也就没在意。后来感觉不对劲了,瑞天睡觉和其他孩子玩累了睡觉不一样。瑞天随便趴在哪里都会睡着,吃饭的时候甚至拿不住筷子,端不住饭碗。因为睡不醒,总是睁不开眼,走路摇摇晃晃,迷迷糊糊。家人怕他摔倒,有时得搀扶着他才行。然而,越搀扶,他的病就越严重。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孩子这是怎么了?

“瑞天还有别的症状吗?”我问。心理诊断需要多方面了解情况。

随着沟通的深入,瑞天母亲忽然想起来:“对了,还有就是害怕。本来这个孩子就胆小,好像自从闹病后就更胆小了。晚上都不敢一个人睡觉了,必须有人陪着才能入睡,连去卫生间都要人陪着,好像心里有什么害怕的事似的。我们带孩子看了很多家医院,都查不出问题来。不瞒您说,我们还看了很多巫婆神汉,更没解决问题。我们感觉孩子就是在家里表现得严重,到外面就好些。这阵子真把我们急了……”现在可以初步诊断,瑞天不是躯体疾病,是心病。心病跑到身上来,心理学上叫作躯体化现象。所谓躯体化现象,就是在遇到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也叫作“扮演病人”。“扮演病人”可不是装病。“扮演病人”是无意的,装病是有意的。

那么,瑞天到底有什么心病呢?

经过进一步沟通,瑞天母亲想起来一件事。就在瑞天发病的前一天,班上有一名同学回头想抄瑞天的作业,瑞天不让,就用力地挥了一下手臂,没想到手上的铅笔碰到了同学的眼睛,同学大哭起来。瑞天是个胆子很小的男孩,当场就已经吓坏了。随后同学的家长来了,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老师也着急了,把瑞天叫到办公室大声呵斥:“你把人家眼睛弄坏了,你爸爸妈妈要给人家治,万一治不好,我看你怎么办?”瑞天感到自己闯了大祸,更是吓傻了。庆幸的是,同学的眼睛没大事,很快就好了。这件事慢慢也就过去了。瑞天从来没敢跟父母说起这件事。后来,老师随口提到了这件事。当父母问起来的时候,瑞天还是不说,而且一直不让别人提这件事,特别不想听到这件事。

心理解析:借睡不醒来自我心理防卫这件事与瑞天的病有关吗?

不仅有关,而且可以肯定,这就是瑞天的心病根源。瑞天生的病,用心理学的话说,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运用了“鸵鸟策略”。

据说,鸵鸟被敌人追赶而难以逃脱时,面对痛苦而无奈的困境,它的对策是把头埋进沙里。把头埋进沙中,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也就暂时逃避了心灵的痛苦。人有时候也会这样,在遇到自己难以面对的困境时,为了使心灵免受太大的痛苦,心理上会采取种种方式来回避眼前的困境。由于这和鸵鸟面对困境的对策差不多,于是,就把这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叫作“鸵鸟策略”。

瑞天碰伤同学眼睛,让他感觉自己闯了大祸,对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这实在太可怕了,心灵陷入困境之中。怎么面对困境?平时,当人们感到心理压力太大的时候,确实容易犯困,容易昏昏欲睡。睡觉,确实是一个暂时逃避困境和压力的办法。瑞天就是在潜意识里启动了这样的心理机制:突然生病了,睡不醒了。这样躲进病里,躲进睡觉里,就没人再提起碰眼事件,让他的心灵暂时躲过了困境。但是,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时事件留在心里的恐惧并未消除。所以,瑞天依然感到害怕。

在瑞天生病的过程中,家长的过度关注,反复就医等,又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一方面让瑞天陷进病人角色更难以出来,进一步“扮演病人”;一方面瑞天得到了“意外的好处”,那就是亲友的呵护与照顾。得到了关心,进一步强化了瑞天的症状。这就是瑞天的病在家里表现更严重的原因所在。

心理对策:帮孩子化解心理压力

沟通至此,瑞天的母亲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没病就放心了。转而又问:“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第一,就当没有闹病这件事,停止治疗等,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面谈论他的病;第二,消除“意外的好处”,不在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给予关注,包括过度的呵护、照顾、搀扶等;第三,就当初的碰眼事件,和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聊聊,一面肯定孩子怕伤着同学的好心肠,一面帮助孩子消除不必要的恐惧;第四,和老师沟通,相互合作。

大约一个多月后,瑞天母亲传来反馈信息:瑞天已经基本上恢复了正常。家长介绍说,特别是就碰眼事件聊天之后,瑞天不仅不再睡不醒,也不再那么胆小害怕了。

与教师共同深入探讨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不能说瑞天的心理障碍是老师一手造成的,但是老师不妥当的教育行为显然是导致瑞天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瑞天的心理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师源性心理障碍。

师源性心理障碍的特点有哪些呢?一是大多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是隐性的,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二是大部分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其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但这些良好愿望导致的不当行为难以及时纠正,会继续伤害学生;三是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师源性心理障碍很难完全消除,只能尽可能减少。

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来源于教师哪些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源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贬损挖苦,辱骂打击,偏袒冷漠,侵扰伤害,暴力体罚。诸如此类,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心靈,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另一方面,源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师德有问题的教师是少数,用心理学眼光看,不能把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都归因于教师的师德问题。或是教师自己的心理有疾病,或是教师自己的心理陷入误区,或是教师因为不懂学生心理而无意伤害了学生,或是教师的好心办了坏事,等等。诸如此类,因为教师的一些心理偏差,不经意间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比如,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同时抱着课本睡着了,老师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对前者会拍拍他的肩膀:“多用功,睡觉还拿着书。”学生会从中得到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是勤奋的,我是好样的。对后者却会说:“你看你,一拿起书本就睡觉。”学生会从中得到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我是懒惰的,我是没出息的。如果说前者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后者就会给学生带来师源性心理障碍了。

此外,有些师源性心理障碍虽然表面看是源于教师,却并非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问题。

以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为例。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厌学心理,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在心理咨询中,要着重于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成了学生厌恶的活动,学校成了学生恐惧的地方,这也属于师源性心理障碍。

总之,当我们讨论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时候,不要只想到师德,更应该想到教师的心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出现师源性心理障碍?就是说,为什么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如此的影响?

这是由师生关系中的各自角色决定的。任何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人际影响。任何人际交往都是互动的,任何人际影响都是相互的。

但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影响力。人际关系中特定角色所形成的影响力,叫作角色影响力。师生也会相互影响。但是,在师生关系上,教师的特定职业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特殊的影响力,决定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影响。

再换一种说法,在师生相互影响的心理关系中,教师是心理重心人物。凡是心理关系中的心理重心一方,都处于这样的地位,都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干群关系中的领导干部,医患关系中的医护人员,以及师生关系中的教师,都是这样。

所以,教师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一是提高职业道德。虽然我们主要是从心理健康角度讨论师源性心理障碍,但绝不是排除师德的影响。作为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基本条件。

二是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首先,我们应对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个问题有所认识,意识到教师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此高度重视,时刻警醒。其次,我们应尽力充实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意识到教师的教育行为在无意间会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最后,我们应努力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三是强化行为自律意识。在日常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要谨言慎行,不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这一点,可以参见“人格面具”的话题。

回到前面的案例,不难想象,如果瑞天的老师具备了上面三个意识,在教育瑞天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一个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把对瑞天的教育做得恰到好处,也就可能避免给瑞天造成师源性心理障碍。

也许,由于师源性心理障碍原因的复杂性,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作为教师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尽力减少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困境心理健康
跟踪导练(一)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空心病
低到尘埃里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