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森林病虫害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2018-05-14 17:05李世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制约因素

李世吉

[摘 要]近几十年来,会泽县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全县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本文对会泽县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现状、特点及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研究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木材仍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原材料之一。森林是木材的原产地,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但它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除了作为世界木材的唯一来源和产出大量丰富的林副产品外,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蓄养水源、改善土壤质量、防风固沙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学功能。

森林生长的周期较长,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年。在它们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受到来自各种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差,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積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面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天然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人工林,目前我国人工林面积已达3425万hm2,但由于在调查设计、选种、育苗和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缺乏技术指导,使人工林面临严重的病虫害威胁,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 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主要包括森林病害和森林虫害两个方面。

1.1 森林病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生长发育不良的状态,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森林病害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1.1 侵染型病害

由真菌、细菌、病毒、质原体、藻类、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有害微生物侵染造成的病害,这种病害具有传染性。

1.1.2 非侵染性病害

由于温度过低、土壤盐碱度过高、或旱、涝引起的土壤中缺乏必要的营养元素以及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1.1.3 衰退病

是指由于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自然情况下的树木生长势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

1.2 森林虫害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植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遭受昆虫侵袭,由于害虫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蛀蚀枝干,造成林木的营养器官、输送组织被破坏,使其生长不良,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树木死亡。

2 会泽县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

2.1 森林受灾情况

2.2 主要的森林病虫害种类

2.2.1 蛀干害虫类

2.2.1.1 小蠹虫: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危害云南松、华山松、高山松、油松及其他松属树种。该虫一般3月下旬,成虫开始飞出,取食松梢,这是越冬后补充营养(复壮营养)时期,然后成虫开始在衰弱立木或采伐后的干枝内筑繁殖坑道,交尾产卵。4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期约1个月,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出现,蛀食新枝梢头,这是越冬前补充营养(成熟营养)时期,8月底至9月初成虫过冬。繁殖坑道筑于树皮和边材之间,母坑道单纵坑,长5-6cm ,最长可达 15cm 以上;子坑道约10-15条。

2.2.1.2 木蠹象。

2.2.2 食叶害虫类

2.2.2.1 扁叶蜂:松扁叶蜂

2.2.2.2 松毛虫。

2.2.2.3 松梢小卷蛾。

2.2.2.4 华山松球蚜。

3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连续多年的干旱伴随暖冬气候,导致病虫害越冬死亡率低,基数增大,次期性森林病虫害发生可能性大,部分区域有蔓延之势,防治任务在一段时期内还很艰巨。

(2)县城南面山的松小蠹,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进行大规模的蠹害木清理难度较大,资金严重不足。

(3)随着核桃造林面积的增大,病虫害面积也随之增大,使得本就有限的防治资金,更加少得可怜。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滞后,设备不完善,防治、检疫、监测技术落后,经费紧缺,难以进行全面的治理。工作中只能采取就重避轻,待蔓延后再防治,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紧张,导致年复一年,积重难返,形成大面积常灾区,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难下。

4 防治措施

4.1 小蠹虫防治措施

4.1.1 营林措施。及时清理蠹害木并及时进行更新造林或补植补造,努力营造多树种针阔混交林,增加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和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

4.1.2 生物药剂防治。在郁闭度0.6以上的林分中应用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farinosus粉剂或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粉剂防治,每年1-2次,每次药量 15kg /hm2,有较长的持效期,有利于保护天敌和环境,实现可持续控灾。

4.1.3 化学药剂防治。对风景林、行道树、水源林等一些高价值林分中的受害木,有保护价值的稀疏林地中的受害木或林区中呈单株及零星分布枝梢受害木,每年可在小蠹虫梢转梢期间使用孔机注射树虫净防治;对发生的中幼林使用川宝一号粉剂防治,用药量 15kg /h平方米,也可用吡虫啉粉剂防治,用药量 15kg /h平方米。

4.1.4 检疫措施。加强对从疫区外运原木、枝桠、薪柴的检疫,对外运的原木、枝桠、薪柴可用40%氧化乐果乳液50-1000液进行处理;此外外运原木、小径材必须剥皮或采用熏蒸硫酰氟、溴甲烷20-40克/立方米处理1-2天;磷化铝30-40克/立方米处理4-6天,有水源的地方也可将被害木水浸一个月以上进行处理。

猜你喜欢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制约因素
浅议宁夏吴忠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