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残疾人脱贫路径优化

2018-05-14 17:05李庆龄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

李庆龄

[摘 要]在当前扶贫过程中,收入由于直观性强、容易量化,而被作为判断贫困与否、脱贫与否的单一指标,扶贫标准缺乏多维度的考量与评估,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研究农村残疾人脱贫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可行能力视角,分析扶贫中农村残疾人由于可行能力的缺失而陷入脱贫困境,并基于此探讨通过提高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可行能力以优化其脱贫路径。

[关键词]可行能力;农村残疾人;脫贫;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将“弱有所扶”纳入相关民生安排,进一步丰富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农村贫困残疾人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为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我国各地出台了残疾人脱贫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将人均年收入作为识别与帮扶贫困残疾人的标准。传统的贫困观认为,收入短缺是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只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并达到一定的标准便可使之摆脱贫困。这种传统的“收入中心论”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是一种比较简便的识别工具,但是这种识别工具衡量标准单一,缺乏多维度的考量,不能完全满足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的工具需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以下简称森)提出了可行能力,认为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而这却是现在识别贫穷的通行标准。收入短缺是导致残疾人贫困的直接原因,而缺乏“可行能力”才是导致其贫困的深层次根源。

1 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困境

1.1 可行能力的概念界定

可行能力(capability)指的是一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是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实质自由,而人们想要按自己满意的方式生活,则需要一些工具性自由的帮助。一旦缺乏这些工具性自由,一个人的可行能力就会被剥夺,从而陷入困境,而这会阻碍农村贫困残疾人的脱贫进程。

1.2 脱贫困境:可行能力剥夺与收入转化障碍

1.2.1 资源匮乏抑制经济条件发挥作用

森认为,经济条件是一种工具性自由,指的是个人通过运用其拥有的或可资运用的经济资源来实现消费、生产、交换等的机会。农村贫困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其弱势地位不仅表现为身体缺陷,还有相关社会资源的匮乏。

首先,由于缺乏社会资源,很多农村贫困残疾人并不能按照政府的期望积极参与扶贫项目。比如在基地扶贫中,各地建设了很多扶贫种植基地,如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积极参与其中,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脱贫进程。但是,农村贫困残疾人由于缺乏耕地资源无法直接参与其中、缺乏资本不敢大面积承包土地,使得基地扶贫项目的政策效果大大降低。在调研中,有参与基地扶贫的残疾人表示,“种植基地扶贫还是可以的,只是我家的地本来就少,还要种小麦这些粮食,能种蔬菜、油料牡丹的土地很有限。种得少,增收效果当然不明显,几个种植大户每年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其次,资源匮乏也使得农村贫困残疾人在接受技能培训后无法顺利实现就业。一方面,对于像“电商脱贫”这样可以在家就业的脱贫项目,残疾人只要接受技能培训后便可轻松在家赚钱,但是对于农村贫困残疾人来说,基地设施的落后如没有网络覆盖、基础设备的缺失如没有电脑,使得他们无法实现从技能到收入的转化。另一方面,残疾人就业大多依靠身边熟人的介绍,而农村贫困残疾人由于人际资源、公共信息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错失就业机会的可能。

可见,农村贫困残疾人由于拥有的或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匮乏,经济条件这种工具性自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这种可行能力被剥夺。

1.2.2 社会机会欠缺加重脱贫难度

贫困残疾人社会机会欠缺主要表现在其接受医疗保健、社会教育、平等就业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的实质自由。

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医疗保健与康复问题对脱贫进程有着重要影响,部分残疾人甚至可以通过接受医疗与康复服务部分或完全克服身心功能障碍,从而增强其自理能力与劳动能力、提高家庭的脱贫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残疾人的医疗康复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供需矛盾。在实践过程中,农村的医疗康复服务还存在明显滞后,社区现有的医疗康复条件远不能满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需求,如社区不能提供残疾人的常规用药及常规康复需求。因糖尿病落下残疾的受访者说,“我的脚一直在恶化,每隔三五天我都需要去镇上换药,村里的医务室没有我用的药”。可见,农村社区医务室的医疗条件很难满足贫困残疾人的用药和治疗需要,农村的康复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医疗、康复服务不仅影响着农村贫困残疾家庭的劳动能力,这部分的费用开支更加重了农村贫困残疾人的脱贫难度。

贫困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脱贫进程。从短期来看,部分扶贫项目的实施会由于贫困残疾人文化程度低而受阻,比如电商培训对学员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能借助这种模式脱贫的残疾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而农村贫困残疾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很难参与这种脱贫模式。从长期来看,教育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但是贫困残疾家庭在接受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农村贫困残疾人文化程度低、接受教育难度大不仅影响脱贫进程,而且也使脱贫的残疾人返贫率较高。

社会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增加了贫困残疾人的就业难度。首先,接受过职业培训拥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残疾人在求职时可能会被用人单位歧视,不能平等地得到就业机会,有基地负责人在访谈时表示,“有些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其实还是比较歧视的,学员自身没有办法,我们学校为了学员的利益,会与招工单位签霸王条款”。可见这种歧视阻碍了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向收入的转化,使之陷入贫困。另外,就业后的残疾人由于业务能力不如身体健全者也面临着再次失业的可能。

1.2.3 多样性与异质性引致收入转化障碍

森认为,由于个人的异质性、家庭内部的分配等因素,我们的实际收入与我们运用收入所达到的生活状态之间存在差异。农村贫困残疾人正是在个人异质性、家庭内部分配不公的影响下,面临着收入转化障碍。

第一,个人异质性导致农村贫困残疾人需要更多的收入来支付医疗、康复费用,而残疾程度不同、残疾类别不同的残疾人在具体的医疗康复费用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相同的收入并不能给贫困残疾人带来同样的生活处境。因而,仅以收入衡量贫困与否、困难程度的做法存在实效弊端,仅以提高贫困残疾人收入来实现脱贫的扶贫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残疾人的贫困问题。

第二,家庭内部分配不公也会影响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当前,残疾人扶贫政策主要以家庭脱贫的方式带动残疾人脱贫。受家庭结构的影响,有些家庭中的残疾家属为老人或小孩,其家庭可以通过政策参与脱贫项目,但是由于家庭内部收入分配存在偏差,部分家庭的残疾家属并没有因此受益,比如残疾老人的收入和生活状况并没有因为家庭整体脱贫得到改善。目前的政策评估与项目推进对此关注较少,残疾人家庭参与扶贫项目期间以及通过残疾人脱贫政策摆脱贫困后,家庭中的残疾人是否也同步改善了生活处境,这是需要考虑并进一步进行监测评估的。

2 路径优化:政策改进与可行能力建设

2.1 转变观念,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脱贫

传统的“收入中心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政府在贫困测量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思路,除了收集农村贫困残疾家庭的收入信息,还要将可行能力方面的因素作为对收入空间人际比较的补充,以更加全面完整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学者指出,残疾人群体的贫困状况具有特殊性,需要建立统一的残疾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以精确瞄准残疾贫困群体。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政府应结合扶贫实践,尽快组织建立残疾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以精准识别贫困残疾人。

此外,也要认识到贫困残疾人群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残疾类别不同、家庭结构不同、残疾人数、残疾人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残疾人的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因此政府应该在全面分析贫困者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难度后对贫困残疾人进行精准帮扶。

2.2 政策兜底,构建防护性保障

防护性保障是政府提供的一张社会安全网,能够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对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持续推进相关保障制度,确保符合相关规定的农村贫困残疾人都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困难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予以资助,对重度残疾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落实贫困残疾家庭危房改造、“交钥匙”工程,从多个方面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兜底保障。

2.3 提高社区参与,改善社会条件

农村贫困残疾人在接受医疗保健、社会教育、平等就业等社会机会方面的欠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社区的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残疾人的需求,因此在脱贫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在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中的政策参与,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日常生活环境和服务设施、提高其社会机会。

具体来说,在医疗康复方面,要加强社区医务室和社区康复设施的建设。社区要结合居民的用药、治疗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如购买贫困残疾人经常服用的药品,社区医务人员要针对社区贫困残疾人的常规治疗进行学习,让贫困残疾人在社区内就能享受较好的医疗服务。社区还可以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在社区内建设康复设施,尽可能满足残疾人的常规康复需求。

在教育方面,社区应做好居民的教育情况统计工作,如适龄儿童的入学、入园问题、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社区要尽力帮助贫困残疾人实现受教育的期望,如帮助他们协调教育资源、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保证贫困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以切实实现。

2.4 政策审视,完善监测评估机制

首先,对于政策落实情况与残疾人脱贫进程,政府要建立长效监测评估机制,加强残疾人脱贫动态更新工作,便于对后续扶贫工作进行思考和统筹。针对监测评估过程中人力不足的情况,可以将部分工作交给社区,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提供公益性岗位的方式适当增加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人数。

其次,要细化监测评估指标,如对于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处境改善问题,还应该考虑家庭内部分配情况,由社区或第三方机构考察帮扶残疾人家庭是否使贫困残疾人也从中受益,如果由于家庭内部分配不公使贫困残疾人的生活处境并未得到改善,则可以通过劝导的方式加以矫正。

[参考文献]

[1]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仁兴.可行能力视阈下农村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05).

[3] 杨立雄.关于农村残疾人反贫困问题的再思考[J].殘疾人研究,2015(02).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探析
基于优化蚁群算法在粮食运输车辆调度中的应用研究
A蔬菜运输公司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基于GEM模型的现代化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和路径优化
信息时代数控铣削的刀具路径优化技术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一种改进的小窗口蚁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