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生命中的“大石块”

2018-05-14 09:44严必友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3期
关键词:溧水石块瓶子

严必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曾任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校长,溧水區教育局局长。

曾经在杂志上读到一则故事: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我来做一个实验”,专家拿出一个广口的大瓶子放在桌上,然后取出一些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头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都答道:“满了。”专家一笑,从桌下取出一堆更小的的碎石倒了进去,并敲击瓶壁使碎石填满大石块间的缝隙。他问:“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专家说:“很好。”他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学生们大声说:“没满。”专家点了点头,拿出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问:“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已经把工作、学习安排得多么紧凑,如果再加把劲,就还可以挤出时间干更多的事!”“不!”专家说,“这还不是它的全部寓意所在。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教益和启迪。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知识、技能,不仅仅只是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他们还需要有道德、信仰,有理想、责任感,有审美情趣、悲悯情怀。这些都是学生生命中的大石块。如果忽略了这些大石块的放置,他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根基,大厦将倾,且不可挽回。

我们常常看到校园里、社会上发生的令人痛心的恶性事件,其中许多案犯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他们从小就在“学业至上”的环境中浸染,家长、教师、社会也都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至于亲情、友情、艰苦朴素、关爱他人、社会责任、国家意识等,都成为无关紧要的小事。当他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时,突然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和不适应。他们从小就养尊处优、唯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封闭、脆弱、偏狭,缺乏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以及自我认知的能力。这就是被许多专家称作“精神缺钙”的教育问题。

我在溧水区教育局工作的时候,每年4月份都要接待南京师大附中的高二学生到溧水特殊教育学校来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时,绝大多数高中校在高二学生完成“小高考”之后就迅即转入高三复习,争分夺秒,抢抓时间。有些教师和家长也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做是浪费时间,况且作为同龄人中佼佼者的南师附中学生,和那些智障、残障的特校学生在一起,能学到什么呢?一周的学习、劳动、生活、相处,附中的学生收获了许多意外。他们不仅学会了一些劳动技能,锻炼了体质,增强了食欲,呼吸了新鲜空气,提升了睡眠质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与那些智障、残障的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会了尊重、体贴、同情和悲悯,这些是远比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为宝贵的优秀品质。

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要尊重自然规律,一年有四季,人生也有四季,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如果误了农时,再怎么勤劳也将无法挽回。

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许多学校在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上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潜移默化的德育系列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体验,把许多看似枯燥深奥的道理内化为他们日常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并通过长年累月的坚持,促进了学生道德、身心、人格水平的整体提升。

孩子的教育既是家庭的寄托,也是国家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我们着眼于未来,让他们走出应试牢笼的囚闭,多去看一看外面的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温暖的阳光,增强体魄,陶冶心性,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猜你喜欢
溧水石块瓶子
瓶子赛跑
溧水区小麦不同施肥模式效果试验
南京市溧水区耕地质量提升片区建设项目的实践与建议
瓶子赛跑
没有风
小寒,以及溧水的形式
补缺口
瓶子赛跑
溧水大轰炸的历史记忆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