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移风易俗工作推动乡风文明

2018-05-14 17:05石得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乡风志愿

石得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打造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是新时代党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的新课题。

[关键词]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1 乡风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下农村乡风主流还是好的,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1 思想道德日渐滑坡,乡村人情味淡化

一是一些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在农闲时间喜欢靠着墙根晒太阳,对不关乎个人利益的国家政策等了解的兴趣不大;还有一些村民“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的思想存在,因个人原因对政府工作人员态度恶劣,胡搅蛮缠,煽动村内的人员乱讲政策。二是当前社会新旧思想观念碰撞矛盾凸显,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农村社会风气缺乏有力的引导,有相互攀比现象。同时外出务工的人不断增加,村里人之间不再像以前一样家家户户不闭户拉家常,导致人际关系日趋淡漠,“向钱看”的思想开始抬头。三是网络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碎片化信息充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真相的追求与核实,导致大量虚假和不实信息泛滥,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在农村或多或少存在道德滑坡现象。

1.2 传统价值观念缺失,乡风文明地位下降

各村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平衡,在少数农村,操办婚丧嫁娶普遍存在讲究排场、搞迷信活动的现象。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应该传承,但变相的攀比,娶媳妇漫天要彩礼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扭曲,会让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减弱,直接导致民众文化素养退步。目前,由于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导致了他们不可能像城市居民那样有较多的可支配性收入,很多老年人无奈申请低保。究其原因是价值观念的缺失、传统道德的淡化,导致了部分年轻人视老人为“麻烦”,赡养的义务缺失。

1.3 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软实力”不达标

一方面基层文化缺乏有力的组织和专业的指导,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阵地使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于参加村委会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存在“闲月抢着去,忙月无人去”的问题,由此可见,农民普遍对于新知识新文化的渴望程度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受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村季节性打工等的影响,文化生活显得贫乏单调。

1.4 法治观念普遍淡薄,自我教化能力弱

一是法律宣传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贴标语、出黑板报等形式上,贴近实际、通俗易懂的有效传播途径不足,收到的效果甚微。二是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许多民众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同时,由于自身法律知识欠缺,维权过程中存在盲目听信谣言等问题。三是个别村有“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村民,自己不努力,依着好政策以当贫困户为荣,将政府的扶持当做理所当然,没有感恩之心,自我教化能力弱,主体意识不强。

2 以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可見,移风易俗工作贯穿于乡镇工作的方方面面,要锲而不舍虚功实做,才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培育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乡村文化就好比在种一棵树,要做好“浇水、松土、施肥、除草”等工作,才能长出健康、美丽的“参天大树”。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思想引导有途径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在农村未成年人中通过开展课外科普活动,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促进农民群众转变不科学的观念,纠正不科学的行为,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二是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借鉴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逐步推广好的做法,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明水平,引导农民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可以在农闲时间开展为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徒步、爬山、篮球赛等,把村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杜绝赌博、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培育健康和谐村风,更好地为乡风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2.2 移风易俗求创新

让广大的农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要步入健康的轨道,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一是支持开展敬老救孤、文化支教、环境保护、健身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解决文明创建“形式化”“突击化”问题。二是成立民间理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发挥民间组织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比如通过这些自治组织,组织开展优婚优育教育活动,引导民众转变婚恋旧思想,扭转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同时,引导青年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提高自身经济发展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要让娶妻难成为甜蜜的“负担”。三是坚持道德与法律并举“孝道”复归。受制于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农村还不能完全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农村孝道的“复归”需要来自社会的道德约束和法律、政策的强制力共同引导。所以应当通过加强社会敬老宣传教育、建立老年人协会等方式,逐渐形成养老、敬老光荣的社会氛围。

2.3 文明创建有平台

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把主旋律唱得更响亮,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一是打造一批文明示范片、示范带等,除了在春节期间组织社火队在各村进行了汇演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互助土族刺绣展、花儿演唱、戏曲演奏、二胡表演等民俗活动,改变以往文明创建“形式化”的问题,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动态测评体系,把各村的创建活动纳入体系进行评比,支持发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等。三是针对农家书屋空置、“文化垃圾”向农村蔓延的现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整治,依法取缔违法经营的“网吧”及音像制品摊点,引导村干部加强对各村建立的微信群中传播的低俗、谣传等不良碎片信息的管理,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四是开办全乡范围内的学法用法培训班,引导群众学法,将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和干部培训体系,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活动。

2.4 选树典型做“标杆”

典型是旗帜,是方向,是时代主旋律的领唱者,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的有力抓手。一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开展“寻找身边的乡贤”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二是深入挖掘本地区本村庄先进人物,如好人带动、能人带动,用向导来引领,充分发动全村人参与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起好“春风化雨”作用。三是搞好乡土文艺典型作品的创作,切实做好“写身边事,演身边人”的文章。

2.5 强化制度建设体系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然而精神食粮没有制度的支撑,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一是要加强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完善,把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管理,尊重大多数村民意愿,划定“红线”,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二是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力度,宣传引导和推动落实关于健全守信联合惩戒等机制。以“重信守诺”为主题在各村、各行业开展诚信村社、诚信行业、做一个有诚信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重点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对接,打造各类志愿服务品牌。四是形成长效机制,要坚持坚守,坚定不移,志在必成,抓出习惯,防止反弹。

[参考文献]

[1] 何青芳.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思考[J].共产党人,2017(01).

[2] 殷文明.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乡风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高庄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城口县左岚乡:提升乡风文明的“红与黑”
合川区双凤镇:移风易俗有妙招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农村乡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结婚也要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