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质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2018-05-14 09:44姚伟荣陆宝初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5期
关键词:建构课程生活

姚伟荣 陆宝初

新一轮课改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发展。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将探索“立德树人”的新途径、新方法,奉行学校“敦本”教育理念,以“和而不同”为校训,以学校内涵发展为抓手,努力提高高品质思想、队伍、课程、生活、文化和管理的建设内涵,提高师生核心素养,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

理念是品质学校建设的方向

和中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敦本”两字,可谓厚重笃实。“敦本”是“崇尚根本”的意思。那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办学的根本——校本:和而不同。教育需要和谐,需要上下和融,协力奋进,让每一个人都精彩。古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教育尤须“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因境施教,做到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师有特技,生有特长。这是我校的校风。

教育的根本——师本:博纳归真。教育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每一朵花都能尽情绽放。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追求真理,崇尚真理,而不是膜拜权威、金钱和利益。這样才能品格优秀,人格强大。这是我校的师风。

发展的根本——生本:慎思笃行。办学的根本在于“以生为本”,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难免鱼龙混杂,需要培养学生慎重地考察、分析,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这是我校的学风。

我们把“敦本”作为办学理念,敦本务实,内涵发展,用这把钥匙,打开学校新百年的发展大门,实现由课堂模式到课堂建构、由课堂改革到课程建设的深化改革。

课程是品质学校建设的标志

我们的课改,从“双基”教学目标,到“三维目标”,前一阶段课改完成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今天,新课改的“再出发”,强调“核心素养”,意味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导向。

目前,我校积极探索“问题+”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学与教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见成效;致力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多元发展,努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我校的“问题+”课堂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情境”“导学案”“小组合作”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是一种在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建构。学校并相继试行了“问题+”思想道德发展性评价、“问题+”教学反思机制建构等实验改革项目,在学校教学、德育、科研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努力实现由课堂到课程的深化改革。在课堂教学上,突出“生本、生成、生命”等核心价值,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凝练学校的课程文化。

在课程实施上,关注“课程、课题、课堂”的整体功能,以“课堂”为立足点,实现由课堂改革的突破到课程改革的突破。

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尤其是我校江苏省普通高中“时文阅读语文课程基地”,将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以文化濡染、熏陶人,以书香激励、引领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以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一直提“问题情境”“问题教学”,但教学的环节是封闭的,学习的途径是单一的。今天,在这个开放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的新课改课堂上,如何预设问题,如何驾驭问题的走向,通向问题的解决之路,如何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些是未来课堂必须要考虑的。可以说,区别于传统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时时刻刻定位于“反思者”的角色上。师生反思意识的培养,将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基点和出发点。

管理是品质学校建设的支撑

“十三五”是我校新百年的起始建设时期,也是学校品质建设的关键期。为此,我们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三品”发展规划:一是拓展视野,提升管理品位;二是发掘资源,提高课程品质;三是推本溯源,提炼文化品牌。用品质教育,成就学校的未来。

在未来的几年中,我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主要分三个阶段各两年左右的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问题+”课堂模式实验研究。主要是模式流程和各种课型的推广,针对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进行名为“三三X”的课型探索。

第二阶段“问题+”课堂建构实验研究。主要是根据第一阶段产生的几个困惑而展开的建构研究:一是学案导学单的封闭、经验化而引发的“学情呈现”研究,致力于学时的合理配置、学情的科学观测和学案的即时反馈实验研究;二是课堂模式化的狭隘、程式化而引发的“有效生成”研究,致力于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以及“问题+”课堂的新生成、再创造研究;三是小组合作化的耗时、同质化而引发的“数据跟进”研究,致力于求同、求异等思辨能力培养,以及全时段补漏补缺跟进差异教学。

第三阶段“问题+”课程建构是由课堂建构到课程建构的跨越式发展。从课程层面开展全面、关联、智能的数字化、直观化、立体化微课、“云课堂”及其深度阅读、深度学习的研究,致力于学习力的提升。

教师是品质学校建设的保障

我校尝试实行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德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复合型人才五大系列考核奖励办法,完善了“目标导向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质量考核机制”“活动辅助机制”和“教科研动力机制”五项管理机制考核的《和桥高级中学教师系列性岗位考核》,建立了骨干教师后备人才库,设立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努力建构骨干教师群体发展平台,形成了学校特有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

未来的“好教师”要有师之“五味”,即品味、人情味、生活味、书卷味和韵味。

师之“品味”,犹如教师的灵魂,即做人有气度,做事有尺度,思想有深度,教学有信度。师之“人情味”,是教师至善至美的情感,她把温情洒向每一个学生。师之生活味,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长者的仁慈和关爱。师之“书卷味”,代表着师者的智慧,它是知识、科学、文化、思想、精神,使教师成为博大与深厚的尊者。师之“韵味”,体现教师课堂独具的魅力,举手投足都挥洒出艺术的才情。

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五味”好教师。

为此,我们优化了师资结构。老中青结合,老教师战斗在高三一线是我校的一个传统。教师队伍发展最有效的做法是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我校制定了《五年内年轻教师带培协议》,给他们一个100%迅速成长为教学新秀(包括校级教学新秀)的《百分行动计划》。教师的带培活动,始终是我校校本培训的重点和亮点。

优化了教师配置。备课组人员调配注重性格、年龄的合理搭配,并且大胆实行了高中三年教学大循环。虽然有许多领导和同行表示担忧,但是我们认为,高中三年循环教学,才是解决教师配置难的根本,才能更好地缓解农村教师师资紧缺的矛盾。

生活是品质学校建设的窗口

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世界经合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是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发展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

从这些核心素养表述的关键词中,可以发现共同的要素,一是“生活”,二是“发展”或“学习”,三是“社会”。其中面向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养的共同指向,就是“问题解决”的能力,它是新课程师生生活的重要表征,也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必备和关键。

把问题解决作为未来生活的能力,是美国教育界20 世纪80 年代首先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目前,日本已把问题解决纳入教学大纲,英国也把问题解决当作一种教学模式和指导思想。

要实现学校生活的转型,讲究课程知识的多样性,师生兴趣广泛性,学校生活高度信任和自主,能进行开放、丰富、多元的教育交流,具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机会,建立一种支持回顾和反思、开放和共享的课程文化,开发了《传统节日中的语文味儿》等60多门整合了非认知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校本课程,开创新时期课程实践的广阔天地。

我校主要通过建设一个平台、两类情境、三项课程、四个中心、五大活动,来整合学校、社区资源,以物化环境和技术支撑推动学校新课程生活建设,促进教学方式转型和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奠基。所以,让学校教育浸润在“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生活”中,是我校前瞻性教学改革的实验项目。

文化是品质学校建设的动力

学校濒临古运河,相传古代范蠡和西施曾泛舟这段古运河,因名“蠡水”。溯(长)江、环(太)湖、濒(蠡)水的“山水形胜”,倚河、傍水、据桥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学校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和桥作为文化名镇,重视教化、尊重人才早已蔚然成风,文人墨客、才子学士,代不绝书。“父子兄弟同教授,姐妹姑嫂皆名人”不乏其例。如钱振雄一家兄弟9人是教授,唐敖庆一门兄弟子侄10人是教授,邵品剡父辈兄弟6人是教授、儿辈4人是博士。

学校早期的彭城中学,是宜兴市内创办最早的中学,曾经吸引了溧阳、武进等地的莘莘学子,彭城中学时期曾经出过唐敖庆等4名中科院院士和许多著名校友。享誉市内外的“宜兴三中”时期,也曾经出过唐西生、吴中如等4名工程院院士和王良均、邓铜山等7名将军。知名校友中,还有曾备选中科院院士的著名生物学家周燮、著名病理生理学家钱振超等。宜兴电视台《宜兴人》栏目介绍的100多位宜兴名人中,就有25位曾经在该校读书或任教。

学校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区域优秀向学传统的结晶。我们将学校文化打造成“包孕古今”“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体。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的乡土文化,正是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

见贤思齐,这些著名的校友名人的光辉业绩,都深深地印在师生的脑海中,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核心是以讲民主、尊人格、重人性为基础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以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为原则的个性培养准则,是以理性与激情有机结合为前提的育人理想,是以崇高完美、打造精品为质量意识的发展目标。

勇立潮头,是每个和中人的目标,更是“百年和中”永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建构课程生活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建构游戏玩不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