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七寸”例谈

2018-05-14 14:27李娟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审题文本分析

李娟

【摘要】审题是中考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笔者结合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归纳审题时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审题;限制语;文本;引号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考试中,从看到题目到动笔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认真审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要求与问题,明确文本与问题的种种联系。笔者结合近年各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依据学生答题时因审题技巧把握不够出现的问题,分析归纳了审题时有章可循的四个方面给学生指导。

一、引号作用——提示

在诸多试题的题干上,会直接出现引号。引号的基本作用有: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这三种基本作用在题干中屡有出现,如果学生能够明白引号在审题以及答题时的作用,很多阅读理解试题就有章可循了。以2016年浙江丽水的现代文阅读为例:

5.本文通过哪几件事来写“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请简要 回答。

在《佐纪》中,有两题涉及这个方法。第5、8题中都有内容被引号引出,就告诉我们这些句子直接引自原文,做题时第一个步骤就是找出原文中的这个句子勾画出来。再稍微看一看勾画语句的前后文,答案就很明显了。

二.提示语句——利用

中考语文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新颖题型,初看上去,学生有可能因不熟悉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类试题的题干中往往有相应的提示语,利用好提示语就会把看上去新颖有难度的试题简单化,找到答题的方向,准确答题。不少试题中都有这样的提示语,比如2016年台州:

6.上面三篇短文分别描绘了孩子富有童趣的画面,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8.《玩具》中画线的句子从孩子的角度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9. 三篇短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请选择其中一篇,找出文中运用对比之处,并加以分析。(6分)

第6、8、9题题干的第一句话都是提示语,思考时要利用好这句提示。第6题分别看三个画面中的孩子是谁,把他/她作为主语,再找富有童趣的行为即可;第8题从“孩子”的角度回答,自然而然想到有童真童趣,和“大人對比”等方向;第9题要利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内涵”“丰富和深刻”等词语,先找出文中两者之间的比较,再理解文章除了“童真童趣”这个中心之外的其他主旨,因为要求“更加丰富和深刻”,也就是说,除了第6题告诉学生的比较单一而浅显的三篇文章中都有的内涵外,还有哪些内涵是通过比较体现的。以第二篇《患肺痨病的小女孩》为例,小女孩之前在医院时是“孤独的”“面色苍白无神”“身体太弱”“透不过气”“疲倦”“消瘦垂死”,而我带她到乡间骑驴,见到很多邻居以后,她“笑得多开心”“兴奋喜悦”“看起来像天使”,利用题干找出对比以后,思考小女孩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就可以得出文章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人们的关爱带给她的活力以及讴歌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三、结合文本——具体

语文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紧跟文本,真正理解,具体回答,所以题干中就会有很多“根据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等表述。匆忙紧张的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些字眼,不是找不到答案自己随便乱写,就是忽略了这个要求其实也占分值。举2016浙江湖州试题为例说明:

7.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8.小说结尾写到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是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第7、8题题干中的“结合小说内容”“结合文本”等字眼要求学生要根据文本的局部或者整体内容来理解。以7、8为例,第7题涉及文本5、6、7这三段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结合小说内容的前四段“褐色石幸福美好地生活在大山里”和8、9两段“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气疯了”,就可以理解出“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是“褐色石心理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推动了下文褐色石出大山的发展”;第8题则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了,需要学生再细读文本,勾画出所有和“幸运”或者“悲哀”有关的表述,分条回答。

四、分析理解——详细

“分析”这个词语在语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往往出现在一篇阅读理解相对靠后和较难的题目中,分值也比较可观。所以,把握好分析理解题目是考试得胜的关键,而学会详细地分解剖析题目和文本就更是重中之重了。

10.第⑧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陶碗?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2015杭州)

第10题要从第⑧段切入,分解剖析文章的每一段、每一部分的内容。第8段交代了每一只陶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第1—7段描述了女儿见到陶碗时的一见钟情,激动狂热;第10—11段告诉我们女儿运输时的小心翼翼、呵护备至;第12—17段具体记述了女儿呼朋唤友、起劲地侍弄而后意兴阑珊,搁置一旁;第18—19段是作者的见解感悟。这样分解后,就看出第8段是第1—7段的原因,与第12—17段形成对比,突出第18—19段的中心,那么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就可以条理清晰地答出了。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审题文本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三招”学会审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