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学生领略北京胡同的京腔京韵

2018-05-14 14:27刘敏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微信

刘敏

【摘要】《胡同文化》一文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本文主要就《胡同文化》一文的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胡同文化》;知识探究;微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胡同文化》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散文欣赏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辨析的方法。这篇课文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的范文,通过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言,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对日渐没落的北京胡同的复杂感情。京味儿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好好品读、欣赏。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旅游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喜欢信息化媒体,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他们对于散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理解不够深入,尤其不喜欢主动学习。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胡同文化》的文本教学被我分为三个环节:课前知识采撷、课堂知识探究和课外拓展沉淀。

第一环节:课前知识采撷设定为“微语引学”。教师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微语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微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包括微人文——观看游览北京胡同视频、微读书——推荐萧乾等文学大师笔下描写胡同的散文、微课堂——教师上传微课《胡同文化》的语言赏析、微活动——颁布摄影征集令,寻找最美的家乡文化。学生用手机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接收学习的内容,并且可以通过手机在微信平台上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迅速解决自学时存在的疑惑。课前的“微语引学”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图、音、文并茂的视频和动态,学生在手机上可以随时学习、反复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学习有效性的提高。

第二环节:课堂知识探究为上课的45分钟,由四部分构成。第一,探究人文,创设文化情境。此为导入环节,教师由微人文视频回顾入手,语文情味浓郁,引起学生对北京胡同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第二,解读文本,捕捉微言要义。这是对文本的細致解读,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在教学设计上安排以下两步达成教学目标。

1.览京城胡同,析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拆解文章的标题 “胡同文化”,分别理解胡同和文化的概念。首先通过“眼疾嘴快”的环节让学生比一比个人阅读能力,要求浏览课文,读出描写北京胡同特点的语句,再说明其特点。这一设计激起学生个人竞赛的热情,发言踊跃,很快就得出北京胡同的四大特点:走向方正、名称通俗、数目繁多、环境安静。

接下来进入“挑战任务”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的填写,共同寻找作者界定的“胡同文化”的内涵。

任务单通过“确定段落——找中心句——抓关键词——读对应的生活现象——讨论造成‘胡同文化的原因”五点循序渐进,学生围绕任务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抓住作者清晰的叙述性语言进行交流讨论,从北京人的居住环境、社会交往、处世方式和生活状态等方面归结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师也能根据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这样一来,再现式的教学转变为探究式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也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

2.品京腔京韵,慨胡同发展。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独特看法是通过平实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在微课中,教师已经提炼了文章语言的三大特点,即融进白描、幽默注入和雅俗杂糅,为了检验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引入“你说我评”环节。学生展示课前所做的批注,积极发言分析句子的修辞、特点和情感,师生共同评价。这样在诵读和分析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通过讨论交流,将学生对文中京味儿语言的理解引向深入,突破教学难点。此环节是翻转课堂的体现,教师不再占用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讲授知识,师生有更多的时间交流,学生依循微课内容大胆地批注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在获得肯定的同时加深理解、提高学习主动性。

最后带领学生迁移拓展,评点家乡文化。课前教师已经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颁布了微活动的“摄影征集令”,让学生寻找家乡本土文化,拍摄最美的风景。此时学生的角色转换为一名导游,展示准备好的家乡文化摄影成果,并做适当解说。

这节课的教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有收获也有不足。1.微语促学: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微学习内容,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完成从课外到课内的反馈。2.实践促能:批注法阅读文本、完成活动征集令,不仅能让学生完成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更能很好地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3.不足之处:《胡同文化》是我注册微信公众号之后第二次尝试与教学相结合,以立体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在反馈环节设计上还不够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探索,让新媒体更好地为我所用,更好地为学所用。

参考文献

[1]马叶娜.高中语文预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探析——以《胡同文化》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8).

[2]肖培东.教学反思:桥梁而非终点[J].语文建设,2017(13).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