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科人才培养的就业指导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8-05-14 08:59王妍稳廖仁梅王海成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

王妍稳 廖仁梅 王海成

摘要 分析了农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原因,认为由于农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显现出专业认可度低、从业匹配度低、职业幸福感低等问题,导致农业人才的流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探讨了基于农科人才培养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建立问题,强调以提高农科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为关键,以提高农科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为重点,以提高农科类学生的求职技能培训为保障。从实践与探索方面,强调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队伍,改革本科生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 农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专业认可度;职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01-0234-03

Abstract Employment Predicament and reason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analyzed, it was thought that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low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low employment matching, low professional happiness, etc., leading to the loss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and the was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was discussed, which emphasised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of agricultural students as the key,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agricultural students as the focus, and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Students' job hunting skills training as a guarantee. From the aspect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t emphas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mentor team, reform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odel, and creating a good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graduates;Employment guidance;Professional recognition;Professional competence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大局。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為此我国建设了一批农科类高等院校,以培养农林技术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支撑农村基础事业发展[1],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的脱贫致富。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一方面,农科类学生第一志愿率普遍较低,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与认可度普遍不高,转专业愿望较为强烈;另一方面,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许多农科毕业生选择跨专业考研或者跨专业就业,导致学生的从业匹配度较低[2]。提高农科类专业的生源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迫在眉睫。该研究中农科大学生是指在高校中学习农学、园艺学、林学、植物保护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农科专业,完成学业后由教育部颁发农学学士学位的学生。

1 农科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受传统观念、社会舆论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许多人对农科院校及相关专业有较深的成见。农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经常遭遇学校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等。这些现象在各大招聘会上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1.1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科技需求疲软

就我国基本国情而言,我国农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未实现现代化、机械化[3]。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规模,产业化的农业、高科技农业无法形成气候,农业发展相对滞后[4]。目前,大部分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地理分布分散,加之宅基用地、商业用地增多,使得农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种植模式难以形成。同时,农业收入难以支撑正常家庭开支,农民对种植收入的期待下降,外出城市打工人群增加,甚至出现了大片农田荒芜的景象,农村对先进科技的需求处于低迷状态。

1.2 传统观念及现代社会舆论对农业心存偏见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发达的农耕文明,但是几千年来,农民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一直是贫穷、落后、文化素质低下的形象,这种文化的基因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在当今社会,远离农业、农村,摆脱土地束缚成为无数寒门学子奋斗的目标。农科院校的学生以农村生源为主,部分考生报考了非农专业,而因为分数不够高被调剂到涉农专业。由于学生深深体会了农村发展的困难,所以会惶恐地通过转专业、跨行业就业、跨专业考研等方式逃离农科专业。

1.3 就业岗位短缺,薪资待遇较低,国家政策保障不足

农业发展水平的不足导致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短缺,本科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农科专业无论是动物方向,还是植物方向,对于技术人员的动手能力、理论能力要求均较高,特别是育种、遗传、生理等方向,涉及细胞或者分子水平的操作,技术难度更大,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高,本科生难以胜任,所以农科类本科生继续深造率居高不下,而硕士、博士毕业生直接从事农业一线技术岗位的又相对较少。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各省纷纷出台大学生村官计划,但是在待遇保障、培训机制、职业上升通道等方面依然不够成熟,基层就业学生面临工作环境差、自身发展受限等诸多问题[6]。

2 基于农科人才培养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就业指导一般是指求职技能的训练,包括简历制作方法、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培训等[5]。其实,求职技能的培训是对学生的外包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往往是注重日常积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或者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生。因此,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生涯目标,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完善个人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农科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较低、专业自信不足等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农情怀就成为基于农科人才培养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做好农科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从专业认可度提升、职业胜任力增强、求职能力提高3个维度着力(图1),逐渐形成了基于农科人才培养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

2.1 提高农科类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是关键

2.1.1 做好专业思想教育,打破专业成见,加强专业认知。

为了消除社会舆论影响下学生对农科专业的成见,学校邀请知名教授、学者、校友、企业家、优秀高年级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为新生讲解专业内涵,解析专业方向,介绍就业去向,带领新生参观实验室,让学生领略名师风采,品味科研魅力。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鼓励高年级学生承担科技创新项目,在科研过程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专业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认识农科类专业的广博内涵,了解现在农业科技的发达程度。带领学生走进养殖、种植基地,参观科研推广基地,使学生了解农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贡献,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2.1.2 做好生涯规划教育,明晰自我兴趣,强化能力培养。

舒伯将个体职业生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5个阶段。大学生正处在从探索阶段(18~22岁)向建立阶段(22~24岁)的过渡期[7],自我概念的模糊与自我定位的迷茫是本阶段的特点。农科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并不是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束缚在农科领域,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性抉择。自我认知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梳理自我价值观,借助量表等科学工具分析自我性格与兴趣。课程之外,结合学生专业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厘清自我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澄清“真实自我”和“意象自我”。

2.1.3 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培养爱农情怀,强化奉献意识。

在“价值观、能力、兴趣”构成的就业指导三叶草理论中,价值观可以引导,兴趣可以培养,能力可以训练提升。因此,通过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理智的抉择,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村主任助理岗位、田园使者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阳光团工委义务服务队等多个平台相互衔接,为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提供了平台与桥梁。依托社会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走进农村,开展义务劳动、义务支教、科技下乡等活动,帮助农民大棚种植,提供科技帮扶,将广阔的农村大地作为实习实践基地,切实将论文写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农村发展现状,为农村发展献计献策。在与农民的交流中,学生懂得了自我奉献的意义,在农村科技的普及中,许多学生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逐渐懂得了“学农”的重要社会意义,逐渐培养了“爱农”的情怀。

2.2 提高农科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是重点

职业胜任力是指求职者所具备的各项能力满足职业需求的程度。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Sidney Fine & Richard Bolles)将技能分为3种,即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进入企业专业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竞赛、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可迁移技能是指在不同场合下可以通用的技能,该技能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之中,例如分析、计算、说服、信息获取与整合、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它反映的是个体在不同场景下如何自我管理,例如个人执行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察觉能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个人品质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引导学生认清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方面依然存在的差距,通过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班级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组织、参与、实施中,锤炼提升各项能力。

2.3 加强农科类学生的求职技能培训是保障

经过前3年的专业认可度教育和职业胜任力教育,学生在求职前还需要进行外在的包装、培训与潜能的进一步发掘,这就是求职技能提升。农科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因此求职技能培训不可或缺。开展求职训练营,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提供简历制作培训,帮助每个学生完善简历;开展求职礼仪培训,从职场着装和言谈举止方面给学生做出指导;开展“我的求职故事讲给你听”征文比赛、“优秀毕业生话就业”等毕业季活动,记录学生的求职经验,发挥朋辈榜样作用。开展模拟招聘大赛,以实战的方式进行无领导小组面试、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面试、群体面试等多元化面试形式,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士和职业指导师作为面试官给予点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使其在面试中展现最优秀的一面,提高学生的面试成功率。

3 實践与探索

农科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难以破解的事实,一直受困于就业岗位少、就业面窄、薪资待遇低等问题。在诸多的农林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研讨中,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了调整专业定位,优化知识结构等建议,让传统农科专业迎合市场需求,而调整后的专业经常背离了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8]。农科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国家基础产业长期发展为导向,而不仅仅以工资待遇及短时市场需求为指向标。从供给侧改革方面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专业,辅以爱农教育,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层面做出理性选择,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无论学生是否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服务,都能够心系农业,在事业稳定发展期反哺农业。

经过多年的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于农科人才培养的就业指导体系”初步形成,并在大学生就业教育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农科学生转专业意愿趋于理性,对农科专业的认可度逐渐提升,对社会责任理解更加深入,参与研究生支教团、西部志愿者项目、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进入艰苦岗位后的表现更加积极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示范作用。总结实践经验,基于农科人才培养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成功还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首先,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队伍。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纳入选修课体系,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明确人生方向,将有限的精力聚焦个人能力发展,增强学习动力和目的性。以辅导员、班主任、就业课程教师为核心,建立一支理论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就业指导师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发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坚持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生涯规划指导。学校提供机会并鼓励就业指导师参加校内外的心理与职场相关培训,目前学校辅导员队伍中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比例超过60%,20人构成的就业课程教师全部拥有国家就业指导师资格,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

其次,改革本科生教育模式,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专业视野开拓与专业兴趣培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创新实验学院进行试点,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学生一年级开展自主实验,二年级跟随导师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课程,深入探索学科领域。学校鼓励各学院建设“企业班”,知名企业校友担任班级的职业生涯导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实验室、农村的广阔天地及企业实习车间。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构建了“一院一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育人体系,以挑战杯、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节能减排大赛、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生态科普创意大赛等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赛促学,并将多元化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学校以科技支农、社会调查、院村挂钩、义务支教、勤工助学、环保宣传为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出“项目带动”“联合组队”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形成了“秦岭青年使者”“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大学生义工进社区”等品牌活动,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很大提高,服务“三农”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明显增强。

就业指导解决的仅仅是学生对专业的认可与就业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保证未来的职业幸福感,还需要国家政策的保证,切实提高农、林、牧、渔行业的薪资待遇,为基层就业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彭可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102-105.

[2] 汪志君,庞博.提升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82-84.

[3] 盛子建.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4] 刘桂娥,喻莎.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7):59-61.

[5] 邵华.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農业大学,2007.

[6] 左永强.河北省农科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7] 聂海.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8):75-77.

[8] 何婧,韩同吉,葛庆龙.农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基于山东农业大学的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2012(6):66-69.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分析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新型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有效需求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瓶颈”探究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