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

2018-05-14 14:27刘安艳
课外语文·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新课标

【摘要】语文课程的学习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知识对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和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淡化语文知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体系把握不清,忽视知识教学等现象日益突出。本文从初中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出发,依据新课程标准,联系教学实际,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从而探讨出一条促进语文知识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语文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占据基础性作用,对学生素养、价值观、人格等的形成发挥着重要性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加之语文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语文知识的内容做明确的解释,近年来语文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素养的提高,忽视了语文知识的构建,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无所适从,不敢讲语文知识,不敢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得不到保证,教学基本秩序也被打乱。不得不说,以语文知识为中心和忽视语文知识仿佛是两个极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温儒敏先生在谈及部编本教材的使用理念中提到要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一主张正是应对语文知识被淡化,学生掌握不到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一背景提出来的。那么语文知识到底是什么?语文知识体系又该如何构建呢?

二、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提出:“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温儒敏先生提出了要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个问题,那么语文知识到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作用?是否有必要学习呢?语文知识是语文这门课程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作为依托,语文课程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也将成为空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了“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中提到了“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建议”等方面,但没有对课程内容方面的具体规定和体现。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内容,但语文知识体系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部分,也应该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另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提出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什么,但课程目标的设计是按照九年整体设计的,在总目标下按照4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阶段目标,阶段性目标从侧面也进一步反映了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每一学段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

郝德永的《课程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提到,“从形式上看,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究的核心内容,也就主要表现对知识的选择和组织,因而知识是课程最直接的一級制约因素,而其他因素注入社会和学生,是通过赋予知识以某种价值及方法的方式来影响制约课程,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二级制约因素,抛开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知识体系的建立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语文知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淡化知识教学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大纲也规定语法不列入考试的范围,现在的教学现状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就训练什么,所以部分教师无从下手。为贯彻“不作为考试内容”这一提法,各地考试试卷中语法部分大幅度退出考试内容,但是仔细研究发现,与修辞相关的知识却依旧存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法和修辞知识并不是自成体系,而是与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相互关联。课标中对语法和修辞的这一规定,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不讲或少讲这一部分知识,会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固,再多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会成为空中楼阁。所有知识的学习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果离开了实践,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无意义的。

(二)对语文知识把握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每个阶段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文把握不够,对课文讲了什么,通过这一课学生将会学到什么把握不清晰,以至于教师过于追求课堂的完整和出彩之处,导致课堂华而不实。同时,语文知识理论和本体知识欠缺。语文知识的欠缺不仅是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欠缺,许多教师在语文知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欠缺,对语文知识应该教什么含糊不清。教师“教”了什么,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还可以教什么。前者指的是过去的内容,是对过去教学内容的反思;后者是指向未来发展的。在回顾过去,直面当下,在讨论语文知识时,是一个应该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三)语文知识内容与形式的分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只是一味地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只把眼光局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过于追求人文性,追求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情感的陶冶,这样就会导致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和形式的新颖,盲目追求课堂上提问题的数量,却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参与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语文课堂活力无限膨胀时,我们又得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这样,在矫枉过正过程中,开始谈论语文到底该“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语文知识内容和表现形式真正的统一。

四、如何构建新的语文知识体系

(一)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现在课堂教学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忽视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沉浸在热闹欢乐的课堂气氛中,而对应把握的重点知识把握不清,比如在《鸿门宴》的课堂上,不少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上讲台表演“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这两个情节,教师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但是实际效果或许不会是预想中的效果,这一堂课在学生的喧闹中结束,学生并不知道文章的重点在哪里。可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课,过度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却没有掌握。所以一定要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课堂气氛的热闹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提高作用,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二者又是不可分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首先要把握语文知识本身。

(二)加强对学生语文本体性知识的教学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就是“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怎么做”,具体落实到语文这一学科上,哪些是陈述性的,哪些又是程序性的呢。像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章的体裁,结构等以及一些文化常识可以列为陈述性知识的范畴。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在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指导语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将陈述性知识的教授设置得合理恰当至关重要。这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平时知识的不断积累,思想水平的逐渐提高来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结合所讲授的课文,抓住教学时机,通过复习检查、预习等方法循序地向学生传授,并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实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主动对新信息加工处理,这是一种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所以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愿意主动接受新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學时,教师应该联系学生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知识网络,丰富课堂内容呈现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和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境与情景,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结语

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语文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和淡化语文知识这两个极端值得我们深思。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知识教学,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合时宜,但是目前语文知识的教学确实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针对语文知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希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相互促进,让语文知识焕发真正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杨向谊.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刘安艳,女,1994年生,山东招远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史观体系的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