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激“趣”

2018-05-14 14:27陆敏玉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课本趣味

陆敏玉

【摘要】“有趣,才能生趣”。特别是小学低年段,老师的教学富有趣味,学生才会有浓浓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课堂富有生气,否则怎能成就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让教学饶有趣味,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让教师需要深入骨髓的意识。确实,老师的“妙趣”可以“横生”出很多精彩的教学场景,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惊喜。

【关键词】趣味;思考;课本;古诗;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趣,才能生趣”。特别是小学低年段,老师的教学富有趣味,学生才会有浓浓的学习兴趣,才能让课堂富有生气,才能成就有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一、“趣”让学生的思考活起来

课间常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怎么回事,上课死沉沉的,问个问题,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归根究底,老师的问和引导是否激趣,这点着实重要。随便问是问,富有趣味地问也是问,但后者一定会提神醒脑,会让学生趣意盎然。

(一)提问前的引导要富有趣味

在完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练习时,遇到一道想象题: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歌声会    ,    。如果老师仅仅按题目的要求进行提问:“有谁能补充一下呢?”或“能想象一下,歌声还会怎样呢?”这样的提问既有难度,也很无趣,学生直接就放弃思考。

我作了如下引导:蝈蝈的歌声很神奇,带有一股神奇的魔力,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魔力”是小朋友感兴趣的话题,投其所好,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接下来愿意为此思考,愿意为此挑战,愿意为此举起自己的小手。事实如此,大部分小朋友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因为他们愿意为“魔力”而战。只要有思考,结果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但往往有思考的结果总是那么有惊喜:歌声会领您走进学堂,听到往日读书的声音;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想起那片金黄的油菜花;歌声会领您走进树林,想起往日含一片草叶的快乐。“魔力”救活了课堂!

(二)回答后的评价要富有趣味

回到上面的话题,在小朋友的每次回答之后,我都会给予浓墨重彩的、很真诚的评价:“你是小诗人吗?怎么会有这么高明的想法?”“厉害,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过哦!”“掌声送给他,竟然能说得这么完美!”……有趣的引导,有趣的评价,然后就有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有了师生共同有趣的课堂,不是吗?

二、“趣”让学生的课本活起来

用好手中的课本,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之后的阅读能力将会提高得更快。学生最常态的课外阅读,就是手捧书本而看而读。那么,怎样开发课本的吸引力呢?

(一)预习回归课本

每上新课,我都会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怎么检查?很传统的方法,捧起书本,一节一节指名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一听,读得有无添字漏字,有无疙疙瘩瘩,有无可圈可点之处,读后便指名进行评价。因此,这个读和听的过程,同学都比较专注于课本。

(二)标注回归课本

很多老师会觉得标注是高年级学生要做的事,其实低年级也可以。比如“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的教学。师:“很想”是怎么想的?生:特别特别地想。生:每天就想着看海这件事,其他什么也不想了。师:同学们在“很想”下面加上点吧,读的时候就能读出“很想”的味儿了。“很想”有了标注,学生朗读的时候味儿就来了。类似于这样的标注常有,边学边标注,学生是喜欢这样的标注的,因为可以趁机动动手。所以,个人觉得标注在课件上,还不如让学生标注在课本上,多亲近,多自然,难道不是吗?

(三)角色回归课本

学生喜欢课文里的角色朗读,我喜欢捧起书本边读旁白,边找角色,当然事先会明确要求。比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中的一段:“狐狸又摇摇尾巴说:‘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的嗓音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学生朗读的重点。在学生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朗读。师:狐狸的这些好话该怎么读,才能让乌鸦信以为真张开嘴呢?我要开始在我们班上找狐狸了,看看哪只狐狸的朗读最能打动乌鸦呢?生(都很兴奋)。师:我来读旁白,我走到哪里点到谁,谁就是狐狸,往下读好狐狸的话,明白了吗?接下来,便是个反复指名朗读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很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他们希望轮到自己演狐狸读,又想认真听,听出哪位同学读得最能打动乌鸦的心。同时,很多同学还配上了表情和动作,都希望胜出,自己就是打动乌鸦的那只“狐狸”。

没有借助课件,学生把角色回归文本,同样趣意盎然。语文课,引导的是让学生走向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那就得从手中的语文书开始,让它生动,让它有趣,让它“活”起来。

三、“趣”让生涩的古诗活起来

古诗,是我国从古至今传承的文化瑰宝,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喜欢学习古诗的孩子并不大众,因为它不能一看就懂,因为它缺少故事般的情节,因为它年代久远而无法共鸣……叫人无法“爱”它。对低年级孩子而言,要么开始喜欢,要么开始讨厌。作为老师,把好这一“喜欢”关,显得是多么的重要。

教学《登鹳雀楼》,我在讲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的故事。师:王之涣是个特别喜欢山山水水的诗人。有一天,他又在哪里看山和水了呢?师:到诗里找找,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师:“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师:滔滔的黄河水流向哪里?师:看到这里,王之涣可没有心满意足地回去,因为他还想干什么呢?师:是呀,他多么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得怎么看呀?……由此,故事的“趣味”让古诗变得“通俗”起来,易懂起來,活泼起来,也就慢慢让喜欢变得可能起来。

以“趣”激“趣”,师生共享课堂的“趣”之乐,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而心向往之,足矣!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古诗课本趣味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品读古诗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午睡的趣味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