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8-05-14 08:59张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9期
关键词:牧民新疆政策

张新华

摘要 基于对新疆牧民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2.28%的受访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比较满意,37.72%的受访牧民持不满意的态度。受访牧户的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草场面积、牲畜头数、家庭纯收入、补偿标准高低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后载畜量变化、草原生态变化以及牧民生活水平变化等。

关键词 牧民;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新疆

中圖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9-020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herdsmen from Xinjia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adopte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herdsmen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its impact factors to grassland ecocompensation policies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62.28%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37.72%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The age and family population of the herdsmen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n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herdsmen was mainly affected by education level, the area of pasture, the number of their livestock,the net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change of grazing capacity, grassland ecology and income level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Key words Herdsmen;Grassland ecocompensation;Policies;Satisfaction degree;Xinjiang

草原既是牧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由于草原长期超载过牧和人畜草关系持续失衡,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牧民的生产生活难以为继。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解决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从而使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进化,进入良性互动的轨道,并努力达到“共赢”[1]。政府制定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要达到生态环境效应与经济社会发效应协同目标,需要牧民执行政策。政府制定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牧民执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体现,是以牧民作为中间变量关联影响着政策成效[2]。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存在政府与牧民之间的激励不相容[3],牧民可能会采取积极配合、规避、不作为和抵制4种行为方式[4]与政府博弈,而只有牧民积极配合和参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才能够顺利执行,并取得预期的目标。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牧民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的成效。

关于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度研究,何晨曦等[5]研究指出内蒙古地区草畜平衡奖励政策满意度为7924%;陈海燕等[6]研究指出内蒙、新疆、山西、辽宁、吉林、云南6省区牧民对草畜平衡奖励的满意度为86.44%,禁牧补助满意率为75.38%;王丽佳等[7]研究了甘肃牧民对草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李玉新等[8]研究指出内蒙古四子王旗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为69%;包扫都必力格[9]研究指出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满意度为88.17%。

关于新疆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既关系到草原生态改善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问题,也关系到43.34万户167.94万牧民生计问题[10],还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定量研究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1.1 研究区域。新疆拥有天然草原5 733.33万hm2,可利用草原4 800.00万hm2,居全国第二。2011年新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2016年开始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情况如表1[11]。为了突出研究的代表性,该研究选取了6个牧业县和1个半牧业县为研究区域(表2),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发放结合的方法,采取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结合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4份。

1.1.2 样本特征。受访牧民个人和家庭特征见表3。受访牧民以男性为主,占样本总量的94.4%;受访牧民年龄在20~39岁的占37.72%,40~59岁的占36.85%。受访牧民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占比最高,其次是初中。受访牧民中家庭人口数以4~5人居多,占受访牧民中的近一半。家庭纯收入在3 001~7 000元居多,占46.55%。拥有草原面积46667~1 333.33 hm2居多,占53.66%;拥有牲畜头数以301~700头居多,占54.09%。

2 结果与分析

2.1 满意度与主观评价 统计结果表明,62.28%的受访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持满意态度,37.72%的受访牧民持不满意态度。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主观评价见表5。对于补偿标准的评价,11.64%的牧户认为高,22.84%的牧户认为合适,有65.52%的牧户认为低,说明大多数牧户认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偏低。对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后草原生态变化评价,24.14%的牧户认为草原生态退化加剧,10.13%的牧户认为没有变化,6575%的牧户认为退化减轻,说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后,草原生态在不断改善。对于载畜量变化评价,4935%的牧户认为增大,10.9%的牧户认为没有变化,39.66%的牧户认为减少,说明草原载畜量局部在减少,总体上是增加的。对于生活水平变化的评价,51.08%的牧户认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20.04%的牧户认为没有变化,2888%的牧户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说明多数牧户认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后生活水平降低,该结果与多数牧户认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偏低具有一致性。

2.2 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SPSS 19.0对464个样本的横截面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2对数似然值为203.47,Cox & Snell R2为0.59;Nagelkerke R2为0.81,模型的预测正确值达到了90.3%,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信性,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的结果见表6。

2.2.1 个人特征的影响。牧民文化程度在0.01水平上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说明牧民文化程度越高,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程度越高。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等各方面要更高一些。受访牧民年龄、家庭人口数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2.2.2 家庭特征的影响。牧民拥有草原面积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在0.0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拥有草场面积越大的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程度越高。可能的原因是依据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和奖励机制,无论是禁牧补助还是草畜平衡奖励补偿资金发放的依据是草原面积,拥有草原面积越大,牧民获得的补偿收入越多,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就越高。牧民拥有牲畜头数在0.05统计水平上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表明拥有牲畜头数越多的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程度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实施禁牧或草畜平衡制度后,拥有牲畜越多的牧户需要减少的牲畜越多,而补偿额度不能满足其经济诉求,导致牲畜拥有量越大的牧民对补偿政策的满意度越低[7]。家庭纯收入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家庭纯收入越高的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程度越高。

2.2.3 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及实施效果认知的影响。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及实施效果认知变量均对牧户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影响方向符合理论预期。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评价越高的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越高。对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草原生态变化评价越好的,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程度越高。认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载畜量减少的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高。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生活水平提高的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满意度高。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新疆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62.28%的受访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比较满意,37.72%的受访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持不满意的态度。②受访牧户的年龄和家庭人口数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③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草场面积、牲畜头数、家庭纯收入、补偿标准高低以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后载畜量变化、草原生态变化以及牧民生活水平变化等。

3.2 讨论 牧民是草原生态保护的主体,也是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执行者。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满意度越高,执行政策积极性就越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越好。影响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因素有个人特征、经济特征和对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

在影响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满意度的因素中,生态补偿标准是决定性因素,草场面积、家庭纯收入、牲畜头数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则是以生态补偿标准为基础的。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政策的核心,直接关系到牧民切身利益。从理论上讲,生态补偿标准以机会成本为下限,生态服务价值为上限[13],而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低于牧民保护草原的机会成本,根本无法弥补草原生态保护损失[14],根据牧民受偿意愿,草原生态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牧民心理补偿标准[15]和受偿意愿[16-18]。我国草原生态补偿标准不仅标准低,而且缺乏地域性、动态性。应根据牧民家庭的牲畜头数、草场面积以及草原类型等因素合理制定并适当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牧民生活水平提高是牧民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最重要的因素。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后,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使牧民切实感受到政策的好处,其对补偿政策满意程度较高。但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后,由于禁牧和减少草原放牧牲畜等,使牲畜的饲养方式由一年四季放养变为冬季舍饲圈养、夏季放牧,牧民需要购买苜蓿、玉米等饲草料饲养牲畜,增加了牧民的养殖成本,使得与畜牧收入相关的收入下降[19],问卷调查显示,仅28.88%的受访牧民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减畜释放出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后续生产发展的问题都是牧民担忧的问题。当牧民生计难以得到保障时,禁牧和减畜政策将难以落实,草地生态保护效果难以得到保证[20]。生活水平提高,不仅是补偿标准高低的问题,更是牧民后续生产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牧民养老、医疗保障的问题。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保障牧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教育培训,提升牧民文化素质 牧民的文化程度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提升牧民文化水平,可以增强农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理解和认知,提升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积极性,有利于补偿政策的深入开展。因此要加大对牧区教育培训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提升新型职业牧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其积极参与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促使其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4.2 提高补偿的标准 补偿标准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核心问题,与牧民对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牧民普遍认为现行的草畜平衡奖励和禁牧补贴标准太低,因此,应该根据牧民家庭的牲畜数量、草场面积以及草原类型等因素合理制定并适当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并进行动态调整,保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提高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满意度。

4.3 拓宽牧民增收和就业渠道 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既要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又要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保护政策实施后牧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牧民对补偿政策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要通过职业培训提高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转移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收入水平;通过推进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牧业经济效益,提升牧民收入水平;通过二三产业发展,如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畜牧产品深加工业等,带动牧民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牧民收入水平。

4.4 加大草原监管和管护工作力度 实施草原禁牧和草蓄平衡制度,实现超载草原载畜量下降,既需要牧民的自觉行动,更需要草原监管和管护工作的加强,监管和管护可以有效纠正违反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草原监管和管护人员是政府依法保护草原的主要力量,要加强监管和管护队伍建设,增加人员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草原监理、监测体系建设,提高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管护队伍,使县、乡、村3级管护联防联动,提高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叶军,李笑春,刘天明.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4):10-16.

[2] 韩枫,朱立志.基于草原生态建设的牧户满意度分析:以甘南草原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7(3):120-128.

[3] 韦惠兰,宗鑫.草原生态补偿政策下政府与牧民之间的激励不相容问题:以甘肃玛曲县为例[J].农村经济,2014(11):102-106.

[4] 丛志杰,郭建德.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政策执行中的牧户行为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5):5-10.

[5] 何晨曦,白爽,赵霞.内蒙古地区草畜平衡奖励政策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草地科学,2015,37(2):1-6.

[6] 陈海燕,肖海峰.牧户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评价与期望: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考察[J].现代经济探索,2013(8):42-46.

[7] 王丽佳,刘兴元.牧民对草地生态补偿政策的满意度实证研究[J].生态学报,2017,37(17):5798-5806.

[8] 李玉新,魏同洋,靳乐山.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J].资源科学,2014,36(11):2442-2450.

[9] 包扫都必力格.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新巴尔虎右旗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畜牧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Z].2011,2017.

[12] 王濟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

[14] 胡振通,柳荻,孔德帅,等.基于机会成本法的草原生态补偿中禁牧补助标准的估算[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2):63-68.

[15] 祁晓慧,高博,王海春,等.牧民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畜平衡及禁牧补奖标准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5):30-35.

[16] ZHEN L,LI F,YAN H M,et al.Herderswillingness to accept versus the public secto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rassland restoration in the Xilingol League of Inner Mongolia,China[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4,9(4):1-15.

[17] 巩芳,王芳,长青,等.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意愿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144-148.

[18] 韦惠兰,祁应军.基于CVM的牧户对减畜政策的受偿意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3):45-50.

[19] 赵宝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下的牧民家庭经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3):105-110.

[20] 孔德帅,胡振通,靳乐山.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中的资金分配模式研究:基于内蒙古34个嘎查的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5):1-6.

猜你喜欢
牧民新疆政策
政策
政策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助企政策
政策
商人买马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