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林学专业人才适切性培养与社会需求取向的关系

2018-05-14 08:59刘华任杰傅松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林学林业人才

刘华 任杰 傅松玲

摘要 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會需求取向之间的关系,剖析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性,分析了其取向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途径。

关键词 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取向;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S-01;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3-0225-03

Abstract Taking forestry specialty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forestry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studied the accordance rat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forestry specialty and social demands,and analyzed main causes of mismatch and put forward main aims and way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forestry special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 Forestry specialty;Talents cultivation;Social demand orientation;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回顾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才强林的理念一脉相承,政策和措施不断强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林业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石,保障了林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

目前,地方农林院校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换的新时期,秉承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但在林业人才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取向之间的冲突。这就需要林业从业人员必须认清现代林业的新定位——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1]。因此,要深入推进人才强林战略的实施,林业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要用现代林业建设思想武装头脑,掌握林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适应林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但要真正让高校林学专业学生投身林业建设,需要各方给予高度关注[2]。笔者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取向之间的关系,剖析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性,分析了其取向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途径。

1 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取向不匹配的现状分析

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再度成为“就业季”的热门话题。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毕业生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相关政策。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取向不匹配的现状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也为地方高校林学专业教育水平和社会需求的相关性亮起了警示灯[3]。

1.1 学生自我认知度参差不齐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能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将成为制约他们未来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4]。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毕业生中,有1/3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1/3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茫然,1/4的学生会感到焦虑。这反映出一定比例的学生认识到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对就业前景不自信。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校学习时脱离社会实践,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具备良好的从业心态;加上受经济环境的刺激,在追求丰厚待遇的同时,不愿意承受工作压力,不能吃苦耐劳,眼高手低现象明显;造成对择业、就业过于理想化,过于自信地承揽岗位职责,但又因自身胜任能力及工作经验不足等弊端,不能快速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

1.2 社会需求条件日渐增高 在市场经济发展常态下,社会、企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态势。这种竞争的优势就是挖掘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其劣势就是加大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隔阂。许多企事业单位喜欢现成的人才,不喜欢育才,使得具有专业实践经验、较强动手能力的应聘者更容易被社会接受;而有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拥有2~3年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较差,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花费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培训;甚至还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使大学生就业求职变得更加不利。因此,经验需求成为高校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障碍。

2 地方高校对林学专业适切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立足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教育部2014年提出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启了高等农林教育的改革新方向[4]。面对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目标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和林业重大科技需求以及行业科技应用的发展机遇,在为社会培养大批林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科技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也认识到林学专业大学生求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高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培养模式、学生自身因素有关(表1)。

2.1 课程体系比较陈旧 受教学平台建设的限制,地方高校林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滞后,特别是针对现代林业发展技术的课程开设很少。教学大纲修订的主要工作是对课程学时、学分的修订,很少对开设新兴技术课程进行大的补充和调整。在课程安排上的弊端是通识教育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都是不需费心费时、不重要、能考高分的课程,这使得很多学生进入认为上课的目的只是为了修学分的误区,并导致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由于学生不愿意选修而无法开课。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善,而且不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导致培养的林学人才不能很好服务社会需求的根本原因。

2.2 师资建设干扰因素多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是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5]。现实条件下的一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良好师资队伍的构建。首先,在全国高校实施绩效改革机制的影响下,为了完成考核内的教学工作量,有些教师讲授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课程,有些教师一人讲授多门课程,特别是在教学课程任务分配时出现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造成有些教师没有课上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其次,较旧的课程体系将教师授课目标局限在传统教科书的课堂讲授,甚至庆幸自己对课程把握得轻车熟路。第三,大多数大学生课堂上表现出对手机聊天工具、游戏软件的兴趣远大于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严重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这有悖于大学教育的理念。现阶段林学专业涉及的应用和科研领域与区域生态建设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所从事的领域更加多样化,也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才能了解本专业和本学科的国际、国内发展动态,否则就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不利于大学合格人才的培养。

2.3 产教融合度低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对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认知度仍停留在联合企业实习上,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和实训平台不足,特别在林业实训平台还停留在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基础课程实习基地、温室大棚、苗圃地和课程实习的实验室,缺少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平台;加上高校的绝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产教结合的实践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不突出;同时,高校产教结合的实施也需要考虑企业自主生产时间和学生动手操作时间的冲突、企业对产品合格率的要求与学生操作中次品数量多的矛盾、企业生产规模与实践学生数量之间匹配等问题。转型发展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率是持续推动大学教育面向生产的主要动力。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学生在产业应用方面缺少实践锻炼,也是影响其接受社会需求检验的短板。

2.4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差 地方高校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其自信心、思想意识、知识融合等方面的能力很难被再次激发,对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等项目均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水平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应具备的必要條件之一[6]。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均是教师主动来邀请学生参加,甚至还是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多次动员下才会有学生愿意参加。这种消极态度不仅不利于专业课程的内容拓展以及专业知识的补充与促进,而且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升华,导致因学生自我创新能力不足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 社会对林学人才的需求取向

在顺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满足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7]。目前,林业专业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时代乃至未来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8],这对林业院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林业人才提出了挑战。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机遇期。林业在地区、国家乃至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林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多方位、多角度拓展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满足中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这也为林学人才走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3.1 社会对高技术林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为保证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实现我国《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林业建设目标,植树造林仍然是目前增加森林覆盖率的主要措施。在保证现有森林质量和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林学专业学生要了解种植的树木种类和适宜种植区域及方法。特别是在干旱区、石质山区、荒漠区等造林难度特别大的区域,这就需要在现有造林技术上有更科学、更先进的技术突破,才能实现森林覆盖率的稳步增长,更需要林业院校培养出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3.2 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跨界融合型的林业人才 在林业产业与农业、金融、旅游、制造、物流等多行业相互关联、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林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型和综合化,需要具备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善于学习、适应时代的跨界人才。以林产化工为例,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一些掌握高新技术、熟识林业产业信息、独立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成为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此外,快速发展的森林旅游业急需具有专业旅游管理、专职导游、森林资源管理等专门人才,才能保证森林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通过这些专业人才的引导,使游客能正确认识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3 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建设需要补充有思想、有活力、年轻的林业人才队伍 为突破地方基层林业专业人才短缺的束缚条件,缓解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与人才供给严重失衡的不良现象,需要年轻的林学从业人员愿意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未来林业发展建设的道路中。林业部门也需要通过引进急需人才和智力、搭建人才服务于管理平台、挖掘林业科技工作的潜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转变对基层林业的工作态度及其自身的价值取向。

4 林学专业人才适切性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安徽农业大学制定了适用于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林学专业背景及地方林业的发展,建立了“应用课程、提升实践、多元培养、林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以期更好地服务社会。

4.1 建立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 基于安徽省森林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江淮丘陵区、皖西大别山及皖南山区,从森林经营、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社会需求的角度,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不仅考虑了用材林、经济林、生态林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加大了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如湿地学、水土保持学、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公园管理、食用菌栽培、经济林产品加工与利用等)的开课力度。因此,本着“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与加强专业应用能力的平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尽可能保证学生毕业后就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以解决不同林区森林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会存在理论上的认知盲区。

4.2 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 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建立“书本+平台+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运用书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融合室内实验与野外综合实验(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生产实际。其次,在“林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利用安徽大别山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站的平台,让学生利用3S技术、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林业生产的现代化技术等知识参与到林业资源的管理和科学数据的获取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林业信息化水平的操作能力。第三,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4.3 建立多元导师制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教师经理协力、博硕生助教的多元化导师制,初步形成“企业基地+经理教师+学生+学习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从市场的角度引导人才培养方向,学校从发展的角度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教师、硕博研究生协同参与指导,实现了师资培养、学生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主要模式有:①采用导师团队的方式,培养学生熟悉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技能;②邀请国外的讲席教授参与,通过引进国外大学人才理念,拓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维体系;③建立实习导师制,学生到企业、林场等基地实习,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指导实习生学习专业技能,进一步加强个人成长目标的培养。

4.4 建立林业创新团体互助模式 林业创新团体互助模式是由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本科生依据其对林业的共同爱好而建立的创新集体,其目的是发扬林学、宣传林学、推广林学。通过参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林业调研、科普实践等团体活动,进一步激发低年级学生对林学兴趣,推动林学人对林业的热爱,保障了林业后备青年人才的培养。

5 小结与展望

地方高校中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师资建设干扰因素多、产教融合度不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激情不足等问题,是影响林学专业适切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應用课程、提升实践、多元培养、林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兼顾林学专业背景及地方林业发展的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知识技能复合能力和热爱林业建设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斌.林业人才现代化建设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49-50.

[2] 黄正秋,李淑艳.资格认证视角下的林业关键岗位人才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86- 90.

[3] 马凤岐.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规律”:适应与博弈[J].高等农业教育,2017,38(2):1-13.

[4] 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5] 李清玉,段志刚,王晓艳,等.高等林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1):1-4.

[6] 张丽萍,葛天博.存在与选择: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化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7(2):77-80.

[7] 曹小玉,李际平,吕勇.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及其实现途径的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2):19-25.

[8] 严善春,曹传旺,迟德富.论21世纪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5-8.

猜你喜欢
林学林业人才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人才云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land produces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