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经·氓》的再解读

2018-05-14 14:27向琴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摘要】《诗经·氓》中主人公“我”婚恋失败的原因:一是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二是男子“二三其德”的品性;三是女子自身性格的缺陷及行为的错误。结合全诗内容,本文重点探究女主人公性格因素对构成自身悲剧婚姻生活的影响。进而思考这个文学形象深刻的社会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强调经典文本的阅读,应多些人文关照与关怀,给现代学生思想启迪、审美感悟及价值思考。

【关键词】失败原因;性格因素;形象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氓》以女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写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爱情悲剧。该诗收在《诗经》中,而且一直被选为高中语文课本必读篇目。但这首诗的教学意义和最优的教学价值是什么?该如何解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让学生“欣赏弃妇对婚姻不幸的抗争”,痛恨氓之“二三其德”,学生是带着玩乐的心情嬉笑而过的,这说明他们并未真正理解或认同导致女子婚恋悲剧的原因。

当然,男女爱情、婚姻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氓》一诗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诗经》似乎也没有答案,这是文学对读者阅读体悟的尊重。关于该诗的主旨也有很多,如“弃背困悔”说,“弃妇道悔”说,“愤怒反抗”说。那么作为中国“弃妇诗”的开山之作,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主人公被抛弃的悲惨命运?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何在?

一、关于主人公“我”婚恋失败原因的探讨

(一)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是根本原因

《诗经·氓》是“卫风”,即当时卫国的民歌。《乐记》中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使人听之不倦,儒家认为是靡靡之音。卫风反映了当时卫国的社会道德风气整体不好,《诗经·氓》中的男主人公“氓”,也定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氓”是男权的缩影,夫权的代表,他们由夫妻关系逐渐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女主人公婚姻破裂直至被遗弃,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普遍命运遭际,极具典型性。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是女子婚恋失败的根本原因。男女间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也增添了这首弃妇诗悲怨的氛围。

(二)男子“二三其德”的品性是直接原因

男主人公“氓”是当时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实从故事一开始就为他的自私自利、虚伪冷酷、喜新厌旧的卑贱男形象塑造埋下了伏笔。亚里士多德早在《诗学》中,对悲剧分析出情节(“动作”“行动”)就是一个“结”和一个“解”,当中还有一个“突转”和“发现”。“结”就是结果,“解”就是“原因”,而“突转”就是从结果的谜到原因的“发现”。《氓》全诗共六章,故事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展开叙事。主人公“我”在婚约中对爱情盲目、痴情,轻信“氓”,这些都为下文“被弃”埋下了伏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遇人不淑”是因为男子的虚伪与狡猾。男子在刚追求女子时戴着一副忠厚老实痴愚的面具,娶女子为妻后,他冷酷无情、变化无常、奸诈虚伪的真面目就显露出来了。女子婚恋的悲惨,其原因和罪责应归咎于男子的“始乱终弃”,这个“三心二意、拈花惹草、态度粗暴、不恋旧情”的男子,其奸诈与无情确实是导致婚恋失败的最直接原因。

(三)女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及行为的错误是重要原因

“氓”确实是一个虚伪、自私、粗暴的负心汉形象。诗中强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即差错之意。但女子真的没有任何的过错吗?从全文看,我们可以得知女子的形象: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温顺: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对爱情的忠贞、果敢: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贤惠,不爱慕虚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尽管女主人公性格中不乏传统女性的美德,命运也很值得同 情,毅然与抛弃她的男子“决裂”,这种觉悟令人肃然起敬。但同时,她对婚姻的轻率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其性格本身的缺陷及她在婚姻生活中的错误行为是导致他们婚姻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过于单纯与不成熟。女主人“我”太过纯洁天真,入世不深,没有看清“氓”的本质,被他的表象所迷惑,所以悲剧注定不可避免。

教材注释“氓:民也”。其实“氓”专指失去土地的外地人。外地人,说明他与女子在文化观念上有差异性;失去土地,说明氓的家庭条件很一般。总之,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土地,他能干什么呢?“抱布贸丝”,这点明他是个小商贩。中国古代社会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作为以成品换原料的小商贩“氓”,带有狡诈的品性。这并非臆测,他是怎样来“贸丝”呢?诗中是这样描写他的神情的:“氓之蚩蚩”。“蚩蚩”一词很值得咀嚼。毛诗:“蚩蚩,敦厚之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蚩蚩为戏笑之貌。”其实,无论是敦厚也好,嬉笑也好,“氓”表面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不错的。看似敦厚老实,说话还面带笑容,至少给人容易接近的感觉。事实上“氓”“笑嘻嘻地来”看似“抱布贸丝”,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真实目的是接近女主人公,与女子的单纯相比,他是有心机的,“笑嘻嘻的样子”正好与他这个特点相符合。而“笑嘻嘻”并非一个褒义词,这说明了氓的性格中有轻浮、狡猾的成分。后面的描写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也印证了这点。他表面给人感觉温情、忠诚、巧言令色,但实际却是一个虚伪、狡诈的人。但女主人公涉世未深,性格单纯,没有也不可能识破他,所以一开篇就为他们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

草率與冲动。从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卖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脾气大发,可谓软硬兼施。“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也说明了二人其实是私自结为婚姻,没有经过家长的认可。刚开始女子还坚持“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要求必须有人来说媒,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马上安慰:“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很快就迁就男子,放弃自己的要求,没有原则性,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这一切可以说是她自己擅自做主,从后文“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也可以得到印证。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挑战权威和习俗的行为勇气着实可嘉。在爱情面前女子的多情、纯真可以理解,但女子在没有了解和看清男子本性的情况下,一下子便以心相许,难掩其性格中的草率、不理智以及自行其是的缺陷。“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迎娶时未带什么聘礼,但她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踏上了迎娶的车子。这可看出她不嫌贫,但也恰好说明在自己爱情生活中她太过于冲动。

过于依附与无原则顺从。诗中的女子是缠绵而痴情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她的生活完全以氓为中心,对氓太过于依附。从爱情的角度看,这是幸福的;但是从婚姻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女子最容易失去自我。综观全诗,这也是女子不幸遭遇的起点。女主人无论在婚前还是在婚后对于氓都太过依附,处事无原则退让。比如男子在求婚不顺,生气发怒时,她即刻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男子一发怒,她就妥协。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用现在的话解读就是“我对你越来越顺从,而你对我越来越粗暴”。婚后女子辛勤持家,男子却对她态度越来越差。应该说,男子性格的转变有其本性使然,但与女子无原则妥协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一般过于温顺的女子容易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的精神,女子的依附、顺从及无原则退让必然会纵容男子“二三其德”的行为。

不能正确认识婚姻的基础。文中写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在女子看来,自己年长色衰是导致她婚姻失败与被休弃的根本原因,这里当然有对男子喜新厌旧的控诉,但也看出女主人公的潜意识里,也认定容颜是决定一个女孩能否获得爱情和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其生活幸福与否,“丈夫”确实起着决定作用。尽管如此,对于自己婚姻的基础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历史时代、社会制度自有它的不合理,但我们依然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认知,让自己生活得更理智、更从容。

在一篇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个性本是统一的,但当我们将人物放在“不同的情境”中,人物丰富的、多面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情与感的距离就拉开了,距离大就容易造成人物情感的错位。而特殊的性格或情感原因会造成悲剧的后果,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看似意外却彼此之间有着必然的情感因果联系,也令人产生更加强烈的怜悯或无奈的感慨。

二、《氓》的意义和启迪

分析故事悲剧之因,特别是从女子的性格的缺陷及行为的错误的角度来寻找原因,并非避重就轻,也非本末倒置,我们思考的是可否将《氓》视为人类情感生活的一个典型案例,生动地摆在读者眼下,让读者理性地去发现此幕情感悲剧的根源,进而理性思考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等社会问题。当历史的、客观的很多东西无法改变时,我们可以改变什么,一个女子在婚恋中到底应该有怎样的爱情观,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氓》虽然产生于先秦时代,但这位婚姻悲剧的女主角超越了千年时空的界限,至今让我们“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是因为这个形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1.《诗经》不仅是先秦诗歌文学的代表作,它产生于中华文化的轴心时期,反映了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氓》开弃妇诗的先河,它表现、塑造的弃妇现象,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领域,成为后来文学的“原型”。从此,弃妇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

2.《氓》可以说是塑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性格悲剧的形象。前面我们重点分析了女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和行为的缺失导致其婚恋失败。其实性格因素在诗歌中作用的提升,也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文学审美现象。对于《氓》中女子婚恋的悲剧,从审美心理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男性审美期待更喜欢含蓄内敛、温柔体贴、蕴藉婉约之美。所以《氓》中的女主人公与《静女》中的“静女”,虽同为热恋中的专情女子,但結局却迥异。也许就是含蓄、内敛的表达相比直接、简单的表述更具魅力、更值得珍视。所以说性格因素也是构成《氓》女主人公悲剧的重要原因。

3.教学古代经典诗文,解读其文化的内涵、品味艺术之美的同时,还应关照现实,多点人文的关怀,给现代学生真实生活的启迪与感悟,体现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因为这样的男女情感悲剧,不仅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也频频发生在现在,而且还会必然地发生在未来。这给现代年轻学生特别是女孩子一个警示与思考:在情感世界里,对待恋爱婚姻,必须理性和谨慎,本能的情感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忌盲目与冲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爱情冲昏头脑,更不能沉溺爱情中失去自我;年轻人在婚姻恋爱的问题上,应该考虑周全些,尊重、参考父母长辈的意见显得尤为重要;维系婚姻并不能仅仅靠容颜,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面对容颜的老去,女子不能不知所措,而要以自己的个性、智慧、才干,比如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态度、独立的经济、成功的事业,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占据主导权,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失去自我,失去奋斗。

《氓》作为《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文中女子婚姻的悲剧,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时代特点。当今社会妇女地位显著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氓》中女主人公式的悲剧并未绝迹,研究和解读这一经典形象,仍然能够给我们思想启迪、审美感悟及价值思考。

参考文献

[1](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A]//伍蠡甫.西方文学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郭郁烈.论《诗经·氓》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J].美与时代(下),2015(5).

作者简介:向琴,1968 年生,本科,教育硕士,27年教龄,职称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例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文本解读。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