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

2018-05-14 14:27刘奕炯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文载体德育

【摘要】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蕴含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文,在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组沪教版古诗文教材,挖掘几类渗透点,形成小学阶段古诗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序列。构建古诗文教育立体模式,分类推进,形成有效方法。以古诗文诵读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

【关键词】古诗文;载体;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粹代表——古典诗词,积淀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古代优秀作家的美好人格,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文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重组教材,确立结合点和渗透点,形成教育立体序列

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都选遍了十几首古诗文,高年级的教材还有一到两篇古文,这些古文大都文辞优美、内容生动、含义深刻,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又渗透了具体的道德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手段,很多都陷入了误区:教学目标往往以“会读、会背、会默”为要求,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文学素养发展的需求。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机械重复性抄写熟记古诗文来背诵,教学内容往往根据教材一节课学两首,用时平均,无法进行整合、融会以及拓展。

根据此现状,我们力求改变古诗文的这种教学模式,尝试补充丰富整合拓展,精心选择好诵读内容,努力实现以诗育人的目标。纵观小学第一—十册教材,对10册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研读,挖掘出以下几类: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忠心报国誓死杀敌的决心,感受自然、家乡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咏怀历史,表现人间真情,感受孩童时代的纯真生活等,重组古诗,形成小学阶段古诗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序列。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古诗教学时可以以类来串联,前移后续,注重科学的积累,增强记忆的实效性。

二、构建古诗文教育立体模式,分类推进,形成有效方法

补充背景资料,感受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实现在古诗文中体会爱国之情可以巧妙故事中蕴含的背景资料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在教学《示儿》时,面对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的这种情感,今天的学生很难以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情感,教师出示一段陆游身处的时代资料,了解在不同时期诗人的爱国情怀。

想象意境,感受自然之美。教材中的古詩包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源,给读者最丰富的想象。如在教学袁枚的《所见》时,引导学生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习。

借助结构,引导正确价值观。很多写景抒情的古诗诗人寄情于景,这个情又是什么?教学时可以巧妙渗透。如教学于谦的《石灰吟》和王安石的《梅花》时,除了品味优美的诗句,有机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传统节日,感受亲情温暖。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学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和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孟郊的《游子吟》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对比品读,拓宽友情视角。随着在小学阶段不断的积累,教学中,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古诗文进行对比品读。如描写友情的古诗以送别诗居多,教师可以先教一首,再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如送别诗的学习,比较李白的《赠汪伦》和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运用组诗教学,将同一类的诗串成一条线,通过吟诵对比领悟了作者的表情达意,德育渗透点自然而现。

扩展诵读,初建辨证证思。扩展阅读是以一篇带出多篇。可以是与古诗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或生平介绍,也可以是统一作者不同时期诗作的欣赏,等等。如将《夏日绝句》《题乌江亭》《叠题乌江亭》放在一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位诗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这与他们的自身际遇有很大关联。将资源整合重组,丰富了古诗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多元而深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辨证意识的培养。

扩展诵读,丰厚绿色底蕴。古人早就有低碳意识,且早从精神上进入了一个至今无法超越的境界。对于写景的诗,体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意象清新,天然浑成。

三、以古诗文诵读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

诵读中改变说教面孔,提高德育亲和力。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诗句,选择好适宜的诵读内容后,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诵读活动,使德育形式丰富生动起来,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诵读过程中体验古诗文中蕴涵的德育思想。

诵读中感悟人生,提高德育亲和力。中国传统的经典诗词很多生动表现了古人的人生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情商内容。诵读古诗文激活学生的情商,使德育目标与内容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诵读活动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提高德育亲和力。用古诗文进行教育,还可以克服德育以课程形式灌输的模式化现象而换之以渗透。配上一段古乐,在动人的旋律和意境悠远的诗句里,学生开始了似懂非懂的人生思考,这样的教育比生搬硬套的教育效果更好。

四、活动成效

1.学生获得德育的提升;2.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内容广发、题材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进行教学。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提升了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德育课程,使的德育更加的亲学生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简介:刘奕炯,女,1969生,小学高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古诗文载体德育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