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研究

2018-05-14 14:44徐向阳陈云玲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徐向阳 陈云玲

摘 要:按照職能差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分为管理主体、行动主体、接纳主体、配合主体等,其具有显著的碎片化、扩散化及形式化等身份特性。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需要从加强多元主体的身份肯定、建立多元主体的和谐关系、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身份特性;协同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012-03

网络空间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智能交际平台,它的出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其得到线上线下双向发展,实现了时空上的全面延伸。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主体形态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扩散化及形式化等身份特性。主体的这种身份裂变,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与持续性。针对这种现状,要想利用网络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能效,维护教育生态平衡,就需要充分肯定多元主体的身份地位,并在其基础上,构建统一目标,明确活动规范,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彼此间的协同发展。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的身份特性

(一)碎片化特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身份的碎片化特性主要是基于个体意义来讲的。一方面,在开放、权利平等的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有权发布、传播信息,促使去中心化特点的形成。网络主体通常用虚拟的网络符号来交流,显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稳固的权威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表示的理性也会受到网络中不理智行为及思想的影响,使其既定的身份与行为面临较大挑战。另一方面,信息高速生产与传播的网络空间所体现的又是相对持续流动的生产化与社会化的空间,它打破了身体对主体方位的限制,教育主体在网络中不会受到时空上的约束,变成了飘忽不定、变动性较大的网络要素。此外,在网络空间不断被划分成数以万计的次级空间时,网络符号这一角色将会影响现实空间中真实的主体身份,会促使他们进入到网络世界,这种行为充分表明了网络主体的存在性与参与性。因此,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为不确定的网络符号时,会以其动态化的身份加入到技术的沟通实践活动中,他们的身份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多元化的角色,从而削减了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中的规范性。

(二)扩散化特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主体在身份上的碎片化特性,必然会导致集体意义上的扩散化。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存在较为成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说,利用强化纵向性的结构与整个系统的吻合性建设,形成了不同主体共同参加的和谐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体系。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特定的秩序被碎片化主体击破,真实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协同机制短时间内无法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能效,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之间沟通越来越少,缺少有效的协调与协作,也无法建立以话语的作用力为核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崭新权威。并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空间,这种滞缓性的适应能力也削弱了教育主体对网络空间新思想形态的感知能力及行动力,导致长期处在边缘化与被孤立的状态,在集体性的主体结构中体现出鲜明的扩散化特性。

(三)形式化特性

从理论层面,可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划分为形式化主体与实质性主体。其中形式化主体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扮演的外在角色,可将其称为主体性的角色,而实质性主体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部的能效发挥,可将其称为能动性的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重点是促进形式化主体转变为实质性主体。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身份的碎片化及扩散化身份特性,使得这种转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整体表现在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主动性的缺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网络空间界定、划分及发展规律不了解,不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主要方式、最终目的等,对理论及实践等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地探究。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部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技术分散,大部分教育主体尚未融入到网络空间中,更无从谈起对网络空间的建设,参与网络讨论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路径

(一)加强多元主体的身份肯定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配有着不同的标准,按照职能差异,可将其分成管理主体、行动主体、接纳主体、配合主体等。其中,管理主体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各单位的现实工作开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监督者与管控者。行动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行为的直接发起人与现实任务的承担人,其成员一般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者与实务工作人员。接纳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行动引导及影响的主体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机制的重要构成元素。而配合主体主要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资源及优质服务的团体。网络空间转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实状态及作用形式。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让人人权利平等,瓦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特定的身份定位,但摘掉身份标签,去除中心化结构,并不完全说明或是标志着主体性的彻底消失。基于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转换过程中教育主体身份的裂变,急需重新在网络空间中建立多元主体的身份肯定,加强其认同感。从身份的外在直观到虚拟隐藏,实践将成为保障多元主体身份肯定的根本。管理主体要积极顺应权利平等网络空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服务管理作用,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分配及调整工作。行动主体既要使用网络技术,更要融入到网络空间中,从宏观上把控网络空间的动态信息,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话语权,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接纳主体要形成客观的理性思维,具备在多元网络思想浪潮中自主分析辨别能力,在主流文化引导下,成为健康网络社会的建设者。配合主体则要大力支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更加便利先进的技术、资金、管理及监督等优质服务,且能在特殊环境下,自觉肩负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发挥科学正向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各个主体都应更新理念、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发展规律,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行动来突出自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及责任,从而真正获得对自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身份的肯定及认同。

(二)建立多元主体的和谐关系

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得到自我身份的充分肯定,就可有效组织进一步的沟通互动,并在交流当中逐步建立和谐关系。网络空间中含有海量信息,这些信息有着高速的传导性,人们之间的交流是利用特殊网络符号来进行的。只有在稳定和谐的互动氛围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其教育空间的组织与架构能力。在网络空间中要想建立多元主体的和谐关系,就应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确立统一目标。只有不同主体拥有明确且相同的目标时,才会产生相同的行为。统一目标实现能够展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与意义,激活多元主体之间情感神经,唤醒他们的认同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从而实施相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这不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式化向实质性跨越的关键阶梯,同时也是建立多元主体间彼此信任、相互依赖、共同认可其关系结构的重要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著的包容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不同的教育主体有着各自想要实现的目标,但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网民辩证思维、理性精神、维护网络健康稳定秩序等方面,各主体要具备共同的认识,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正确方向。其二,确立实践活动准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行动属于原则性较强的社会范畴的实践活动,需要设置多元主体共同遵循的规章制度。最后,提高实践能力。建立多元主体的和谐关系,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他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行动的综合能力。该项能力的重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与能动性的充分發挥。其中主体意识并不是常规网络主体中强调的主体性,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备的主体意识,能够推动教育主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觉与主动。

(三)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体系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一项综合性的项目,需要健全并优化不同主体间系统协调机制。(1)建立健全领导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改进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协同作用。(2)建立管理机制。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部门以及有关单位,成立一支职能明确、任务清晰、工作高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确保管理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特点,激发各主体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双向统一管理。(3)建立深入机制。强化主体的积极参与意识,重视有关专业能力培训,带领各主体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行机制中,展开相应的实践工作。(4)建立协调机制。利用协调机制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导向力量以及其他方面的协同力量,完善多元主体的内部关系并激发其参与热情,提高其主体意识,从而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共同进行相应实践活动。(5)建立共享机制。转变传统机械化的僵硬状态,改善以往资源外散的状况,消除各主体之间的障碍,解决信息失衡问题,努力促进信息交流,加强资源的及时共享。(6)建立保障机制。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创造充足的内外条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的完善及作用发挥得到全方位的支撑与鼓励。(7)建立评价机制。成立专门评价小组,探究与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制定专业化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态性监管与评测。(8)建立监管机制。准确把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工作流程,及时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良问题并加以整改,确保各主体之间协同关系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华才,刘时新,张廷,等.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05):81-87.

[2]周俊森.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高教学刊,2017(07):161-162+164.

[3]葛续华.主客体关系抑或主体间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再认识[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07-113.

[4]黄英燕,陈宗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5):61-66.

[5]刘晓慧,韩升.“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建构[J].理论建设,2015(06):83-87.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学校善治模式路径探析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试论大数据下的现代科技馆科普服务创新
论法治建设中的政府治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