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

2018-05-14 14:44王静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王静

摘 要:选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和翻译策略作为理论基础,总结翻译徽派建筑文化词语的方法。努力突破文化词语翻译时的难点,准确地翻译出原文要传达的文化信息,以弥补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使译文与原文相对等。

关键词:文化词语;切斯特曼;徽派建筑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045-03

一、徽派建筑中文化詞语翻译的难点

文化词语,顾名思义,就是反映并承载着文化信息的词语,是在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热潮推动下产生的新概念。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难题。一些人认为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一味强调异化方法;或是强调归化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向目标语文化靠拢,以满足目标语文化受众的心理需要。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很好地将文化特色词语引入目标语。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选用的翻译策略就至关重要,既要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源语言里蕴含的文化意义,又要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学者孟华提出:“将相异性因素植入认同性并非一种单向的直线运动。实际上,相异性与认同性两者间是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的” [1]。

(一)文化意象词语翻译的缺损

文化意象词语是在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其隐含的文化含义相对独特且固定,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文化意象可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物象,它是一种感性经验,是可以由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第二部分是寓意,它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2]。

徽派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敞开的厅堂和天井可以使雨水从暗沟流入院内,俗称“四水归明堂”。那什么是“四水归明堂”呢?在中国文化中水代表着财富,“归明堂”就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果翻译时不加以说明,使其意义明晰化,读者将很难理解古徽州人在建筑设计中的良苦用心。

古徽州民居中家家户户的厅堂中的长条几上东边摆放大花瓶,西边摆放座镜,中间一台自鸣钟,俗称“东瓶西镜”,象征着男人外出平平安安,女人在家心静如水。因为“瓶、镜、钟”三个字在汉语中与“平、静、终”发音相同,这三个摆设就代表着“终身平静,一生平安”的意思。那么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选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还应加上对这三个器物的文化意象解释,才能更加完整地表达出“东瓶西镜”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三雕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多以富含文化意象的图案出现,比如,表现历史典故的人物、表达吉祥美好的龙凤、带来福气和好运的走兽与花卉等。这些词语的翻译都应遵循切斯特曼提出的关系规范,选择合适翻译策略。

(二)相关建筑词语翻译的歪曲

上文提到徽派建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天井,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徽州古民居中。天井一词常被直接翻译为skylight,其实并不确切。Skylight的准确含义是天窗。而天井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天窗的建筑结构,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语。笔者在翻译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直译为sky-well,希望通过这个复合词语给予目标读者更直观的感知。

徽派建筑中另一个独特的元素就是马头墙。顾名思义,就是指房屋的山墙高高竖立,形状酷似马头,主要功能除了美观还能防火。在《徽州老房子》中,译者将其直译为“horse-head walls”[3]16,很容易使目标语读者产生疑惑和曲解,而为其增加注释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翻译方法。与其类似的还有徽州建筑屋顶上形状独特的“冬瓜梁”[3]23翻译为“white-gourd beam”也会使读者误解是用冬瓜做的房梁。

牌坊也是徽州古建筑中最具代表的一种建筑,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形似门楼的建筑,具有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徽州老房子》中,译者直接将其翻译为memorial archways[3]62是不合适的,是对牌坊含义的歪曲。在同一本书中提及“棠樾牌坊群”时又将其翻译为“Torii group in Tangyue”[3]176则更加不准确。Torii一词的含义是“鸟居”,尤指日本神社门前的一种类似中国牌坊的建筑物,其造型和意义都与中国牌坊有天壤之别。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别巨大,许多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文化寓意也大相径庭。比如,白象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而在英语里“white elephant”则是没有价值、累赘之物的意思。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跨越文化的障碍,达到源语言和目标语的等值翻译。在徽州建筑装饰中经常出现龙和蝙蝠的形象。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象征,蝙蝠在汉语中与“福”谐音,代表着幸福美满;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全然相反,dragon和bat暗示着魔鬼与暴力。只有深入了解汉语言与英语之间的差别,才能准确地传播原文本中的文化内涵。

二、解决文化词语英译难点的翻译规范和策略

翻译规范和策略的选择是翻译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将翻译实践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从翻译规范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策略,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切斯特曼从规范的角度研究翻译策略,通过研究翻译规范与翻译策略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翻译的期待规范(expectancy norm)和专业规范(professional norm)。

切斯特曼将其中的专业规范细分为三种:一是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norm)。切斯特曼认为责任规范是一种道德规范,译者要为自己的翻译作品承担责任,这也是译者必须遵循的职业标准。二是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切斯特曼总结了霍尔茨-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把翻译过程看作是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综合体” [4]。切斯特曼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翻译单词和句子,它是促使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合作,跨越文化障碍,促进功能性的交际。三是关系规范(relation norm)。他认为翻译不是原文本与译文之间狭义的等值关系,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的类型、原作者的本意、目标读者的需求,以及委托人的愿望来实践。

与此同时,切斯特曼进一步完善了前人提出的翻译策略,将社会文化层面引入翻译策略,在翻译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他根据翻译策略的语用意义将翻译策略划分为三个层次及三十多个级阶[5]。虽然对于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选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是切斯特曼翻译规范和翻译策略在传递原文内容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词语翻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徽派建筑中文化词语翻译的具体实例

(一)音译(加注释)

音译加注释法也是直译的一种,就是对原文词语采用译音直接翻译,多采用拼音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目标语中有时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对应源语中的词,那么音译加注释无疑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好方法。这些解释性的话语可以直接出现在译文语句中,也可以尾注或者脚注的方式出现。

前文提到的牌坊在英语中没有等值的对应词,用音译加上注释就能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源语言的意思。牌坊译为paifang,加脚注a huge gate-like architecture commending peoples fidelity, feats, morality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传递了文化意义。而棠樾牌坊群则可译为paifang group in Tangyue加注释;中国的龙可音译为long which is an auspicious animal in Chinese myth。在《徽州老房子》中提到一种徽州地区特有的御寒器物叫火桶[3]16,译者并没有将其翻译出来,可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huotong-a tub contains a charcoal brazier, in which people can keep warm。

(二)直译(加注释)

切斯特曼所提出的直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直译,而是尽可能贴近源语言形式,并合乎句法。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解释性的话语。选择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能够忠实于原文本的意思,又能够完整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源语言的文化和信息。

上文提到的徽派建筑中的“四水归明堂”可以选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译为water in four directions comes to the bright hall加脚注 In Chinese culture, water represents wealth;“东瓶西镜”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并解释其代表的文化意象,才能向目标语读者完整传递它隐含的意义。“东瓶西镜”可译为:a vase on the east of the narrow table, a standing mirror on the west end, and a striking clock in the middle加脚注 This layout means a lifetime peace because “vase, mirror and clock” are respectively homophonic with “safety, peace and lifetime”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三雕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多以富含文化意象的内容出现,其中蝙蝠也是主要的图案之一,可将其译为bat which is homophonic with happines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三)改变清晰度

改变清晰度(explicitness change)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可以倾向于显化(explicitation),还可以倾向于隐化(implicitation)。显化是翻译策略中常见的方法,它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显性成分加入目标语,使源语文本中隐含的意思显现出来;隐化则正好相反,在确认读者可以合理推断的情况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删除一些成分。因为文化的差异,对源语言文化中人们熟知的事物,目标语读者无法从简单的表面意思上了解其内在的含义,在翻译时加注释本身也是一种改变清晰度的策略,将源语言中隐含的意思显化出来。

上文中提及的“马头墙”和“冬瓜梁”,如果选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有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误解为装饰有马头的墙和冬瓜做的房梁。翻译这两个词时选用改变清晰度的翻译策略,用显化的方法使其在目标语中的意思更加明确,可译为horse-head shaped wall 和 white-gourd shaped beam,使其意思清晰化。

徽派建筑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要将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弘扬光大,译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首先需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文化词语自身特点,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依据切斯特曼的翻译策略,突破文化词语翻译时的难点,准确地翻译出原文要传达的文化信息,弥补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使译文与原文相对等。

参考文献:

[1]孟华.翻译中的“相异性”与“相似性”之辩--对翻译与文化交流关系的思考与再思考[M]//车槿山.多边文化研究:第2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99-113.

[2]候維瑞.文学形象的民族性和翻译[M]//耿龙明.翻译论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96-102.

[3]汪森强.徽州老房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6:16-176.

[4]芒迪·杰里米.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9.

[5]韩江红.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研究, 2004,84(2):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