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流行与大学生语言保护策略研究

2018-05-14 14:44郭玉华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

郭玉华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语汇使用的素材来源。网络语言流行与互联网的发展和其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具有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特点,在内容上具有词义层出不穷、错别字严重、语法不规范、事件化等特点。网络语言会干扰汉语规范教学,影响大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降低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为此,必须采取措施,消除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的不利影响。一要大力倡导运用规范语言;二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三要实行严格网络监管。

关键词:网络语言;大学生;语言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054-02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语汇使用的素材来源。网络用语简洁幽默、接地气,深度贴近人们的生活,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和追捧。然而,不良的网络语言以及过度使用则会制约大学生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建构,阻滞大学生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制约优秀汉语文化的传承。

一、网络语言流行主要原因

(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有着紧密关系。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高达7.65亿,网民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学生占比很高。网络以其开放性、匿名性等特性,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彰显个性、言论自由的虚拟空间。网民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大刀阔斧地革新词汇系统和说话方式。传统语言在网络上高频率、高速度融合、分裂、传播,形成网络语言。

(二)网络语言的优势

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网络语言的语言形式较为简洁生动,较多使用谐音、简语以及字母数字。这种简单精炼的语言方式在表达时更具诙谐幽默,能更准确形象地表现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例如雷人、打Call等。十分迎合大学生猎奇心理,与学生的谈话风格以及性格特点高度契合,能够引发大学生们的共鸣。网络语言具有高传播性和可接受度,新词、热词的出现可以迅速被大学生群体采纳,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生存状态。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网络语言在形式上呈现出符號化、数字化、字母化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上网聊天的速度和情感表达。网络语言通过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说话者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在具体表达中更类似于日本漫画中的符号,并且发展至今已丰富多样。其中还存在一些简化、谐音的表达方式,例如用“=”表示“等于”,用“o”表示“哦”,使人们的聊天更加便捷、生动、幽默。网络语言的数字化是指在聊天过程中使用数字替代词汇表达,例如表示说话者称赞对方很厉害的“666”谐音为“牛牛牛”或是“溜溜溜”。网络语言还具有字母化的特点,如:将“you”简略为“U”,“Thank you” 简写成“3Q”,变态用“BT”表述,这些简化方式在网络用语中被广泛应用。此外还有汉字与字母相结合,例如“打Call”,表示对喜爱的人一种支持。

(二)内容上的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的词义层出不穷,例如:“XX控”,表示极度喜欢一类事物,“鸭梨”表示压力较大。这些表达方式一部分是用新造词语,一部分是赋予原有词语新的含义。其次,错别字严重,例如“飞机”成为“灰机”;“什么”写成“神马”;“非常”写为“灰常”等。第三,网络语言表述在语法等方面欠缺规范性。在网络语言的表述方面常常混有汉字、英语和数字等,语言的语法结构没有规则限制,具有一定的自由性。第四,网络语言往往会呈现事件化的特点,例如“犀利哥”“元芳你怎么看”等,并且网络语言时常呈现出粗俗化的特点,一些低俗的谩骂词汇在网络平台中随处可见。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的影响

(一)干扰汉语规范教学

部分语言学者指出网络语言的冲击会给汉语的发展带来深远危机。朱竞在《汉语的危机》一书中表示,网络语言是汉语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但同样会使汉语趋向碎片化发展。网络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于同一个词语的表述具有多重意思或是词语有多种来源,例如“PS”的概念,很多人认为是索尼公司的一款游戏机,又有人指出它表达“后记、附言”的意思。网络语言虽然具有新鲜活泼的特点,但其不具有固定的意思。网络语言的普遍发展,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存在差异,严重影响现代汉语教学以及大学生的语言学习及运用,不利于汉语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方便快捷,使得大学生忽视了深阅读和纸质阅读。网络语言多由直白浅显的词汇组成,其中还掺杂着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对规范性文章的理解,影响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缺乏规范性,语汇使用混乱,肢解错构汉语语法,甚至是表达习惯根本改变。大学生长时间使用,会造成思维固化和规范语言的使用扭曲,对大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以及使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三)降低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

民族语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凝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语言。互联网无法为大学生语言习得提供健康的养成环境,网络语言的过度使用会降低大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我国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传播发展,限制民族语言的多样性繁荣性,严重制约汉语的发展乃至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

四、大学生语言保护策略

(一)大力倡导运用规范语言

面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冲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意识范畴树立和示范网站构建两方面下功夫。加大规范用语宣传力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使用文明用语以及规范用语的意识,通过网络舆情传播弘扬规范用语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语言习惯。建立规范语言网站,加大宣传,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以及影响力,抢占语言使用的制高点,帮助大学生主动告别不规范、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加强对综艺节目以及公众人物语言的规范力度,避免其不规范语言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规范语言的传播发展更具普遍性。

(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核心人群,加强对大学生的语言保护和干预十分必要,关键点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大学生辨别网络语言和信息的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自律能力。首先在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语言的识别能力上,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大学生文学知识的储备,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和网络语言的优劣。同时高校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网络上的实时案例教育大学生如何辨析是非真伪,進行准确判断和选择。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批判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政治素养,加强法制和爱国主义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扬弃精神和态度,增强大学生抵御不健康网络语言的能力。最后,应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减少大学生对互联网和网络语言的依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指引,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并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减少对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提高自律能力和进步意识。

(三)实行严格网络监管

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各职能部门应明确划分职权和责任范围,落实信息安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于网络平台中出现的网络信息及其语言失范现象予以严厉打击。网络监管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网络平台及网站,并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及时删除网络上不正当及违法的言论,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网警机关,加大对网络上违法犯罪现象的侦查和打击力度。其次,要加大对网络监管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网络监督管理技术的开发,维护网络文明与安全,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网络环境。最后,可实行网络实名制,网民在阳光下使用网络语言发表言论,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详细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便于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纪燕,叶超.网络语言对大学生语言规范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753-755.

[2]杨继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与规制[J].语文建设,2016(8):13-14.

[3]孙悦,田素玲,张亚飞.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语言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以徐州四所高校为例[J].戏剧之家,2016(9):253-255.

[4]胡蔚蘅.网络语言影响下的大学生语言修养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2(22):171-173.

[5]朱竞.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