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加快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2018-05-14 14:44许正环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安徽一带一路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安徽产业结构升级、投资合作格局优化、贸易格局完善、物流体系健全等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新一轮贸易竞争中,安徽应紧抓“一带一路”政策机遇,调整外贸发展思路,从外贸制度环境的优化、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走出去”投资合作格局的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的优化、物流与通关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逐步将政策红利激发的外贸潜能转化成竞争实力,以推动安徽外贸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安徽;对外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065-05

一、问题的提出

WTO的加入,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安徽外贸在贸易总量、贸易主体结构、贸易配套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全省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数据表明,安徽外贸依存度从1993年的6.88%增长到2007年的16%,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当年外贸依存度迅速回落到10%,后又增长至2016年的12.22%[1]。但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外部影响,以及内部产业结构体系转型、升级与创新力度与进度的制约,安徽外贸发展逐渐呈现出新的瓶颈与障碍。如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传统优势产业与商品的质量、品牌、技术、标准等综合竞争力不强;贸易市场过度集中,欧美传统贸易市场经济疲软,新兴市场开发力度较弱;贸易方式单一化,传统加工贸易附加值低、产业关联性弱、辐射和技术溢出能力低;商品贸易与服务结构发展不均衡等。

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双向开放”“内陆统筹”的发展导向,以及要将合肥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发展定位,为安徽外贸乃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政策红利与发展机遇。特别是紧随其后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出台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版的落地,为安徽外贸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动力。安徽外贸如何紧抓新一轮政策发展机遇,如何重新调整发展思路与理念,理清发展目标,健全发展举措,进一步将政策红利激发的发展潜能转化成竞争实力,这些正是本文探討的重点内容。

二、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基础

(一)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安徽省贸易总量稳步增长,外贸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高新产品比重提升,农产品、文化产品等弱势产品比重有所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品有所下降。

据合肥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安徽GDP总值2.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933.8亿元。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1015.3亿元、396.7亿元,占全省出口比重分别为53.9%和21.1%。同年,农产品、文化产品分别出口76.6亿元、60.4亿元。同时,安徽服务贸易也快速发展。《安徽省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服务贸易额由2010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65.5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22.2%;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12.7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53.4亿美元,年均增长33.3%。

(二)贸易主体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安徽外贸经营已初步构成“一核两翼”的主体格局。一核为民营企业,两翼为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2014-2016年全省有外贸实绩企业分别为5601家、5832家、6501家,外贸企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2016年,安徽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292.5亿元,占全省44.1%;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868亿元,占比29.6%;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773.2亿元,占比26.4%[2]。2011-2017年间,民营企业的进出口额一直在各类企业中保持最大比重,体现了安徽外贸发展的民间活力与自发力。

(三)贸易方式趋于多元化

近年来,安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加工贸易比重提升,对外承包出口增长较快。2016年安徽省进出口总贸易 443.8亿美元,一般贸易317.06亿美元,加工贸易96.42亿美元,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6.42亿美元,承包工程出口货物1.85亿美元。2017年前10月,一般贸易进出口2072亿元,占比70.6%;加工贸易进出口664.4亿元;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出口170.3亿元;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14亿元[3]。

(四)贸易口岸条件逐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安徽新增二类口岸1个,2015年底全省共有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3个,芜湖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喂给港,马鞍山口岸郑蒲港区获国家批准扩大开放[4],“合新欧”货运班列稳定运行。这些都为安徽外贸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创建水陆空互联互通立体化交通网络奠定了基础。

三、“一带一路”建设对安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有利于产业支撑能力的增强

安徽对外贸易水平的提升与改善,离不开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推动。皖江城市带在享受原有的政策机遇下已经成为安徽省创造GDP与外贸总量的贡献者。据统计,2015年安徽GDP总值22056亿元,进出口总额为3036.6亿元,皖江城市带地区生产总值14953亿元,外贸总量为417.7亿美元,分别占总值的68%和87%[5]。目前,安徽省将在皖江城市带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和家电、汽车和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材料和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群,并将皖江地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6]。皖江城市带将再次成为安徽省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者,以及带动安徽产业结构转型,外贸经济提质增效的主力军。

(二)有利于“走出去”投资合作格局的优化

一直以来,我国外贸模式一直强调“引进来”,引入国外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人力资本等,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安徽优秀的企业“走出去”的动力与愿望。在安徽省编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国别指南》中显示,2015年全年安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6个、合同额29.7亿美元。对沿线国家实际投资近4亿美元;2016年,全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企业总数已达600多家,仅2016年对沿线国家投资7327万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1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亿美元[7];2017前10个月,安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际投资6977万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新签建设工程项目21个,同比增长六成以上。安徽企业已初步具备“走出去”的能力与优势。

(三)有利于安徽贸易市场格局的改善

“一带一路”提出的2011—2014年间,安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从69.5亿美元增加至143.1亿美元,占安徽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2.2%上升至29.1%。2016年,安徽省进出口总值2933.8亿元人民币,约合443.8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约120亿美元,约占27%[8]。2017年1--10月,安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值达到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占到了同期全省外贸总值的三成左右。

在进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安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商品以初级产品、资源型产品为主,而出口商品以汽车、钢铁、家电、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服装为主,在东南亚、南亚、西亚等沿线国家均占有一定市场份额。随着安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加深,安徽外贸总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贸易空间布局将会进一步优化。

(四)有利于安徽跨境物流体系的健全

据统计,2014年6月--2017年12月,“合新欧”班列累计发运162列,货值71.20亿元。“合新欧”班列不仅载有笔记本电脑、汽车、机械、轻纺等传统产品,还载运太阳能光伏、液晶显示屏、智能机器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9],合新欧”班列已成为连接合肥与中亚、中欧重要的货运通道,是安徽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标志。

同时,安徽物流体系水路、空中网络将更加畅通。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出台,促进了安徽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积极建立与长三角港口无缝对接的运输体系。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16年3月开始了合肥至美国洛杉矶的国际货运航班的首航,并将积极开辟合肥至欧洲、东南亚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推动安徽建设水、陆、空立体化高校的交通网络,加快与省内外、国内外互联互通的水平,为安徽外贸的增量提质创造便利的条件。

四、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推动安徽外贸发展潜能向竞争实力转化的对策

(一)增强政策的系统性与导向性,优化外贸发展的制度环境

外贸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商务、物流、海关商检通关、信息通讯、金融等部门。目前,安徽关于外贸的政策方针及指导意见大多零散分布在《安徽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服务业、境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等十三五规划中,却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安徽外贸发展十三五规划。因此,建议安徽省政府、发改委等部门认真领会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带(修订)等发展规划内涵与要领,积极出台安徽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方案。在此框架指导下,由安徽省商务厅协同协同各相关部门,认真领会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认真制定安徽省外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理念、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机制,增强安徽外贸发展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与导向性。

(二)强化产业体系的现代性与创新型, 提升外贸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竞争实力的高低,衡量的外化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贸易额、创汇能力等。“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推进,为安徽外贸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生环境,但要真正将政策所激发出的发展潜力转化成竞争实力,关键在于要加快安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快创建现代性、创新型产业体系的步伐,增强外贸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总体而言,安徽要积极建设“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增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性、创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推动安徽外贸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1.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在积极提升安徽光伏产品、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轻纺等商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份额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等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如加大安徽汽车、家电、轻纺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品牌推广、技术与标准的推介,不断拓宽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强化售后服务,提升安徽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加强安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區建设,增强国际消费者的满意度、放心度。

2.提高战略新兴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要支持推动安徽省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等战略新兴产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竞争。

(三)完善安徽企业“走出去”工作格局,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均衡发展

如前所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安徽企业“走出去”不但规模将超过“引进来”,而且“走出去”形式将更为多样。合作空间从欧美、东南亚等传统地区进一步拓展到中亚、南亚、中东等地区。“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等多利益主体,安徽企业走出去,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协同,效益优”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赢得最大商机,将各项风险规避到最小化。

1.政府引导。政府是“走出去”战略的制定者、服务者和管理者,企业“走出去”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最近,安徽省已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省内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并且在政策资金、贷款贴息、保费补助、项目用汇等方面重点支持,优先保障。

2.市场主导。面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新的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走出去”的方向区域,方式模式等方面,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产业优势,明确“走出去”中长期目标,统筹规划,切不可盲目跟风。

3.多方协同。一是政企协同。政府要搭建“一带一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信息共享、市场背景、项目对接、风险防控、中介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丰富、更快捷、更专业、更精准的优质信息,畅通信息汇总和分享渠道;二是校企协同。安徽省内高等院校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法律环境、社会状况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沿线国家各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给予“走出去”企业在人力与智力方面的最大支持。

4.效益优先。安徽“走出去”的企业不能单纯以降低要素成本为目的,更多的是通过“走出去”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综合竞争优势,增强产业的价值链分工水平,并依靠互联互通的优势,激发新的国际市场需求,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同时,“走出去”的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遵守当地法律,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培训并雇佣本地员工,尽力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政企、民企之间的抵触与纠纷,尽力争取获得国外政府和人民的尊重与支持,创造新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四)积极优化安徽跨境电商生态圈,增添外贸发展加速器

近年来,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生力量。2015年,安徽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年实现交易额约2.5亿美元,成为外贸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一大亮点;2016年国务院批准在安徽合肥(蜀山区)成立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为安徽跨境电商业态发展迎来了新的利好政策。安徽省《电子商务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1年安徽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20亿美元。因此,安徽要积极优化跨境电商生态圈,培育并壮大跨境电商贸易业态,为安徽外贸跨越发展提供加速器。

跨境电商生态圈,指在跨境贸易活动中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不同关境之间的买卖双方、国际物流与支付结算企业、海关与检验检疫局、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共同组成的商业生态圈。跨境电商生态圈最本质的特征是共创、共建、共享、共赢[10]。

1.壮大跨境电商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芜湖等市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和集聚区。

2.优化跨境电商通关平台。完善跨进电商企业在通关、检验检疫、退税、结汇等方面的进出口管理模式。

3.完善跨进电商配套的物流支撑体系。安徽省要鼓励符合条件,具备实力的物流企业积极开展与跨境电商配套的物流服务,解决跨境物流企业的内外困境。跨境物流企业要联合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电商品牌方或厂家,拓宽资本来源,尽可能地提供多元化、一站式服务,满足B2B 、B2C 从集装箱到小包裹的多渠道运输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设或租用海外仓,不断满足不同跨境电商卖家的多样化物流需求[11]。

4.健全跨境电商服务平台。一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即实现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物流信息平台,跨境电商监管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对接;二是创建综合服务平台,即提供流程化的保税仓储物流、报关报检、跨境支付、法律和知识产权咨询等综合服务。

(五)提高安徽物流与通关效率,增强外贸发展的保障力度

1.构建水陆空一体化的国际物流网络。安徽省要按照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积极打造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国际物流网络,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物流通道的无缝对接。

一要继续发挥“合新欧”国际货运专列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与中亚、中东欧以及欧洲大陆的物流畅通网络;二要深化与上海港、宁波港、南京港的联运合作,加快芜湖、马鞍山、合肥、蚌埠、安庆等航运枢纽建设,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三要大力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大力发展合肥、黄山机场国际航线航班,构建国际客货直飞航线网络。高水平规划建设合肥国际航空物流港,完善国际中转、国际快递、国际货代、仓储保税等功能,提高合肥在國际航空物流枢纽中的地位与作用。

2.提高货物进出境通关效率。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口岸,积极建设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在水陆空立体物流网络的支撑下进一步优化水陆空大口岸开放格局;二要依托安徽电子口岸平台,加快建设“单一窗口”,形成集申报、监管、物流及金融等于一体的公共平台,共享申报、物流监控、查验、放行、企业资信等信息;三要完善与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发挥监管区域的保税物流,增强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打造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中心。

五、结语

安徽外贸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练好基本功,能否提升开展外贸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一方面要在制度政策安排、产业体系创新优化、投资合作布局调整、新型业态培育、物流体系健全、通关效率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在人才培养、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下功夫。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安徽外贸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多的视角加以重视与认识,前途光明而璀璨,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孟静.安徽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D].合肥:安徽大学,2014(5):24-25.

[2]合肥海关.2016年安徽省外贸保持位次质量提升 合肥海关建议以“四个着力”稳中求进[EB/OL]. (2017-02-09) [2018-01-10].http://www.customs.gov.cn.

[3]合肥海关.2016年安徽省进出口商品贸易方式总值[EB/OL].(2017-02-09)[2018-01-10].http://hefei.customs.gov.cn.

[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EB/OL].(2016-06-01) [2018-01-10].http://www.ah.gov.cn.

[5]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EB/OL].(2016-12-01)[2018-01-10].http://www.ah.gov.cn.

[6]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05-03) [2018-01-10].http://www.ahsj.gov.cn.

[7]黄舜.安徽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腹地和枢纽的对策[N].安徽日报,2017-05-23.

[8]王永群.“一带一路”引爆安徽企业“走出去”[N].中国经济时报,2016-06-07.

[9]中国物流与采购网.合新欧”班列累计发运162列跨境电商新兴产业在安徽集聚[EB/OL].(2017-12-22) [2018-01-10]. http://www.chinawuliu.com.cn.

[10]许正环.新时期优化跨境电商生态圈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2017.

[11]刘小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商物流的协作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6(5):117-118.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安徽一带一路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